茶香楼

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攸乐古茶山

发表于:2024-11-10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10日,攸乐山先称基诺山,基诺山基诺乡位于景洪市东北部,周边与景洪市的勐养、勐罕、景洪镇,勐腊县的勐仑、象明等乡镇相接。乡政府距景洪城31公里,全乡海拔575米~1691米,总面积623平方公里,其中95%以
攸乐山先称基诺山,基诺山基诺乡位于景洪市东北部,周边与景洪市的勐养、勐罕、景洪镇,勐腊县的勐仑、象明等乡镇相接。乡政府距景洪城31公里,全乡海拔575米~1691米,总面积623平方公里,其中95%以上的土地坡度在25°以上,全乡森林覆盖率达67%,有1.3万公顷原始森林,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733公顷。基诺山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18℃~20℃,年降雨量1400毫米。土壤属砖红壤性红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宜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
基诺山基诺乡是全国唯一的基诺乡、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地,全乡人口1.13万人,其中97.3%为基诺族。攸乐古茶山包括亚诺(龙帕)、茨通、曼海等地,其种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传说基诺族的祖先跟随诸葛亮南征到达滇南,因掉队而在当地居住下来,被称为丢落人,即攸乐人,他们所在的地方被成为攸乐山即今基诺山。诸葛亮为攸乐人生存考虑,派人给他们送来了茶籽,让他们在山上种茶为生,攸乐茶山从此发展起来。民国时期姚荷生有一首《龙江打油诗》:"昔从武侯出汗巴,伤心丢落在天涯。于今不问干戈事,攸乐山中只种茶。"所言正是基诺族的这个传说。


清代初期,史籍中出现了有关"攸乐"的正式记载。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因攸乐一带"系车(里)茶(山)咽喉之地",又"以高瞰下",故在此设立了普洱府同知(六品文官名),史称攸乐同知,并"设右游击一员,带千总一员,把总两名,马步兵丁五百名驻扎防范"。攸乐同知驻地在今基诺山茨通老寨旧寨址,海拔1300米,清代初期有一条茶马古道连接各茶山,通向普洱府,是六大茶山通往思茅、普洱的必经之地。攸乐同知的职责主要是负责西双版纳六大茶山一带的社会治安,督促普洱茶的生产及运销事宜,采办普洱贡茶等。虽然攸乐同知设立六年后即因瘴气太盛、士卒多病等原因而迁往思茅,但攸乐司山的普洱茶生产仍不断发展,茶园面积到清代中期达6000多亩,年茶叶产量130吨左右,在攸乐设立了龙帕茶场(今亚诺村),进行普洱茶的生产加工。攸乐茶山的茶叶由普洱、倚邦、易武等地的茶商进山收购,以盐换茶。清末民国时期,攸乐茶山逐渐衰落,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初期,攸乐山爆发;饿反抗国民党和土司统治的基诺族起义。战火中人员伤亡大,不少基诺人逃离家园,许多茶园荒芜甚至损毁,产茶村寨由20多了减为11个,茶叶产量剧减,至1944年,攸乐茶山茶叶产量不足10吨。
20世纪50年代以来,攸乐茶山开始恢复发展,至50年代末期,茶园面积恢复到3000多亩,产量恢复到20多吨。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诺山新建成5000多亩密植速成高产茶园和1000多亩无性良种生态茶园。至今,全乡茶园面积达9000多亩,年产干毛茶300多吨左右。其中,百年以上的古茶园现存2900亩,年产干毛茶50吨。
基诺山最大一片古茶园保存在亚诺村。亚诺村后山是一片茂密的大森林,海拔在1200米~1500米之间,在高大的乔木下面,隐藏着一片片古老的茶林,共有1800多亩。古茶树基部围粗大多数在0.4米~1米之间,树高大多数在2米左右,主要属于普洱茶种,树龄大部分在200年~300年间。在其他基诺村寨也有许多古茶树,但大多数是经过几次砍伐甚至焚烧后重新萌发的茶枝,仅在基部有较粗的老桩。笔者在茨通老寨海拔1280米的混林茶园内找到的一株老桩茶树颇具代表性,老桩高0.4,围粗1.10米,老桩表面凸凹不平,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树疙瘩,并有许多苔藓、蕨类等附生植物,显得特别苍老。整株古茶树高3.3米,树冠直径2.3米,长着十多枝较小的分枝,属普洱茶种,树龄在500年左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