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西双版纳南糯古茶山

发表于:2024-11-10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10日,南糯山位于勐海县境东部,距勐海县城20多公里,属勐海县格朗和乡辖村,平均海拔1400,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具有适宜大叶种茶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且常处于云雾笼罩只中,"高山云雾出好茶",因而茶叶品质极佳

南糯山位于勐海县境东部,距勐海县城20多公里,属勐海县格朗和乡辖村,平均海拔1400,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具有适宜大叶种茶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且常处于云雾笼罩只中,"高山云雾出好茶",因而茶叶品质极佳,自古至今都是优质普洱茶重要的原料产地,是具有17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大茶山,也是澜沧江下游流域最著名的古茶山。唐代南诏时期,居住在南糯茶山布朗族的先民(即濮人、朴子)一直在栽培利用茶树。1100多年前,布朗族的先民迁离了南糯山,不知去向,而他们遗留下的茶树被随后迁来的哈尼族爱尼人所继承。据当地爱尼人所说,他们从墨江迁来南糯山定居已经有57代了。

千百年来,爱尼人对南糯山的茶树保护、利用,并不断新植、改造,使南糯山茶叶生产不断发展。至清代,南糯山茶园面积达1万5千多亩,每年产干毛茶300多吨,运往勐海、易武等地加工成各种普洱紧压茶,再销往海内外。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荡、销路不畅、税赋承重等诸多因素致使江北六大茶山逐渐衰败。同时,澜沧江以南的车(里)佛(海)南(峤)茶区逐渐成为普洱茶的中心产地,其中南糯茶山的地位日益突出,所产茶叶经勐海各茶庄收购交工成各类紧压茶后,经缅、印等国家销往西藏,或经缅、泰销往东南亚。
1938年,回族商人白孟愚在云南省财政厅的支持下,在南糯山创办了思普茶叶实验场(即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前身),并从省内外聘请了一批技术人员,在南糯山开展种茶与制茶实验。其间,1939年设立南糯种茶场,新开辟茶园1100亩,种植茶树数十万株,存活17万株,于1945年投产。1940年设立南糯制茶厂,从印度购进揉捻机、切茶机、烘干机等6部制茶机器,收购鲜叶或晒青毛茶,加工成红茶、紧压茶,销往境外。
1943年,位于南糯山的思普茶叶实验场扩组为思普企业局,虽曾一度发展,但由于销路不畅,所属南糯制茶厂最终在1948年停办,所属南糯种茶场茶园至1949年也大部分荒芜。
20世纪50年代初期,南糯茶山15000多亩混林古老茶园和无数古老的大茶树大部分已淹没在高大的树林及遍地的野草丛中,成为鸟兽出没的"乐园",只有少数位于村寨位于村寨附近的古茶园仍被爱尼人所采摘利用。1950年,南糯山茶叶产量仅恢复和发展工作,给予了大量的人才、物资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1951年8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南糯山成立后,接管了原南糯种茶场和制茶厂(制茶厂又于1954年移交西双版纳),开展茶叶科学实验研究、科技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等工作。同时立即组织当地爱尼人读仪原由荒芜茶园进行垦复,迅速恢复了南糯山的茶叶生产。1953年,南糯山茶叶产量恢复到62.5吨,1958年上升到193.1吨,南糯山爱尼人也因茶叶收入的增加而改善了生活。同时,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茶叶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南糯山爱尼人掌握了较先进的茶叶生产技术,如茶园坡改梯、短穂扦插育苗、密植速成栽培及一整套科学、系统的栽培、植保、加工等茶叶生产实用技术。特别是20实际80年代以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所、勐海县茶业生产办公室等单位在南糯山先后实施了茶叶经济生态村、省茶叶综示区、国家级茶叶星火计划,新建了密植速成高产茶园5000多亩。至2001年,南糯山茶叶产量达774吨,成为云南产茶第一大村,南糯山爱尼人也因此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南糯山保存有许多珍贵的古茶树资源。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南糯山随处可见许多直径在0.3米以上、树高3米~5米的大茶树。其中,1951年12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周鹏举在爱尼猎人的带领下,披荆斩棘,深入山箐之中,发现了一株高5.5米、基部围粗达1.38米的古茶树。这株古茶树虽然老态龙钟,但依然枝繁叶茂,被尊称为"茶树王"。南糯山发现茶树王的消息在国内开始传播,但由于当时路途艰险,很少有人再去探访茶树王。
1954年,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到南糯山考察,由周鹏举带路跋山涉水到了茶树王所在地。1957年,南糯山简易公路修通,国内茶叶界许多专家、教授、学者不远万里,不辞劳苦纷纷赶赴南糯山,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一起,对茶树王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论证,最终保守的认为茶树王树龄800多年,属栽培型茶树王,茶树王的威名也迅速在国内传播开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通往茶树王所在古茶山的公路修通,慕名前往南糯山考察、探访、参观茶树王的专家、学者、游人不断增多,以亲眼目睹茶树王的风姿为荣。1988年12月,台湾茶艺大陆观光团一行11人到了南糯山朝拜茶树王,看到茶树王"年长高寿",敬叹不已,频频鞠躬,敬之为茶树祖先。1990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也专程来到南糯山参拜茶树王,并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欣然挥毫,留下了"南性万里拜茶王"的珍迹。
南糯山茶树王由于周围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自1990年以来,虽然经勐海县人民政府和该县"保护茶树王管理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行政和技术措施尽力保护和挽救,并与国内和日本茶界专家联合会诊施救,无奈茶树王迅速衰竭,于1995年秋这株栽培型茶树王不幸"仙逝"。

茶树王仙逝了,但在南糯山的莽莽丛林之中,茶树王的子孙后代们依然顽强地生长着,甚至与茶树王同辈的古茶树,也可能仍然隐藏在密林深处安度晚年。2002年5月8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张俊及勐海县茶业办公室主任曾云荣等人再南糯山偏远的山坡密林中新发现里一株较为古老、粗大的栽培型古茶树,其树高5.3,树冠直径9.35米,主干基部直径0.76米,胸径0.4米,第一分枝距离地面0.6米,主干分枝6枝树姿张开,树幅较宽大,为大叶柳芽茶种,估计树龄于原栽培型古茶树王相近。这是南糯茶山悠久历史的又一活见证。2002年6月6日,到景洪参加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中外专家、学者100多人专程到南糯山考察了古茶园、古茶树,千年古茶山再次获得了中外专家、学者一致赞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