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如初见,道寻常——记录老茶的清简时光
一个人的一生,是一座有着年岁的城墙,用无数个青翠的日月堆砌。日子是一砖一瓦,生命是一梁一柱。或许每一叶茶封存在时光的生命也是如此,在属于自己的界限里,安稳地成长。一叶茶里的时光,清简漫长。在茶里寻找光阴的足迹,抽丝剥茧地从认识老茶开始。
喝茶不就是闻香品味吗?无香少味的老茶,有什么喝的呢?应该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甚至难免有人会质疑喝老茶本身就背离了喝茶的本质。喝老茶到底喝什么?在千滋百味的新茶都还无暇应对的当下,来讨论老茶的问题,似乎显得矫情而多余。其实当喝茶人有了足够多的味觉体验和对茶有了相对深入的理解后,对于老茶的探究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在茶的世界里,一切顺其自然。
【生成记】
关注老茶的人越来越多,老茶的概念越来越火,但老茶的概念,大家似乎都并不明晰。对于老茶,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但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老茶,一要够时间,二要干净,三要有活性。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称得上老茶。
作为老茶第一要素的时间,一定要够久才能称得上老。《说文解字》中,对"老"字这样解读,"老,考也。七十曰老。"所有内涵物质丰富的好茶都能与时间相互转化转化成迷人的陈韵,只是,不同的茶类,界定为老茶的时间长短有所不同。对于黑茶,存放时间达到30年的才能称得上老茶,10年以下的老茶只能称之为陈茶。而10年至30年的第二个和第三个10年,则是茶叶的完全陈化稳定期;对于没有发酵的绿茶、微发酵的白茶、全发酵的红茶时间期限是10年,半发酵的乌龙茶要15年以上。
在成为老茶的陈化期,这些茶喝的是香气、汤色、口感、喉韵;成为老茶的茶,品的是茶气、时间、内涵,多了文化的属性和心灵的感受。新有新的味道,老有老的陈韵。不过老茶也有其老的最高期限,除了可以极少数能够以百年记的普洱外,其它老茶的年限大抵在50年左右终结。
时间之外,便是身为老茶一定要具备的"活性"了。有人曾总结活性茶和非活性茶的区别:活性茶,香扬水鲜活,鲜爽渗透力的口感,轻泡水细味甜,重泡气感强苦涩化得快,口韵喉韵回韵非常好,韵底足杯底挂果蜜干香,叶底色匀柔软不硬;非活性茶,香气不显,味杂纯度不高,入口甜味显无回韵,有挂喉现象,重泡缺点尽现,水薄味淡缺少层次感,叶底色不均无活性。老茶,必须是当年把内涵物质非常丰富的茶在适当的空间陈化,转化,最后熟化,才能成为有活性的老茶。茶丧失了活性,时间再久,这茶就只能是死茶,不能把它叫做老茶。死了的茶,再老也没有意义,没有品饮价值。而茶之所以会死掉,无外乎茶底内涵物质不足或者是仓储失败。
【成长记】
好的茶底,是茶能成为老茶的基础。茶的存储则一定是一个漫长而又谨小慎微的过程。一个好去处,是茶将成为老茶的万里长征第一步。其实,不管是紫砂罐、瓷罐还是铁罐,这些器皿藏茶最大的不同是密封性的差异。所有器皿,只要不产生异味,密封性好都是适合藏茶的,区别只是由于密封性的差异,茶叶陈化的速度会有所差别。茶叶陈化差异并不是以器物决定,更多的是以通风量、湿度的调节决定。
另外,也有人提出老茶要群居的观点,尤其对于普洱茶而言。每一个老茶仓,每一件老茶,每一筒老茶,陈化到一定时间都会产生一个微生物生态系统。对于普洱茶的收藏经验,更多人赞同的是,老茶存储最低标准也要一桶一桶收藏,如果一片单独收藏会很危险,茶中的微生物走掉,水会变空洞无味。对于普洱,这样的经验或许是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的。普洱茶陈化在某种意义上和酿酒一样,酒窖就类似于普洱茶的仓,只有有足够多的量,才能成就"仓"的规模。
老茶的存储,有一个最低的底线就是干净,但干净取决于成功的存储。密封存储的茶叶,虽然会失去很多意想不到的特殊陈化滋味,但同时也降低了失败的机率。茶叶的陈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只有一次的机会,还是稳妥些更好。
"这些茶密封完好地放在这里,每年除了仔细检查,其它什么都不做。"随着存储年限的增长,茶似乎越来越脆弱。在储存普洱茶的过程中,有着这样的经验。但凡前一年茶饼上手触碰到的地方,第二年的雨季这个部位一定会出现霉变,这茶的命运也就这样终结了。这样的经验,使得我们存储茶叶时在细节方面必须格外注意,容不得半点闪失。
【品赏记】
在明确了何为老茶后,"老茶到底喝什么",这一点成为喝茶人最为不解的地方。新茶固有千般好,但老茶自有陈年韵。福建是产茶大省,白茶、红茶、乌龙茶、花茶在这里都有缘可溯,绿茶、黑茶也都有茶可寻。得缘于工作之便,笔者有幸频繁地走访福建省的各个产茶区,遂有幸结识各地资深专家和茶人,在此机缘之上有幸比较多地接触到这些打上了时间烙印的各类茶叶。
背靠闽东大山,面朝大海的福鼎市,是家喻户晓的白茶之乡。在福鼎的民间,自古以来就有着用老白茶消暑、防感冒、润肠道的土方,也流传着"三年茶,五年药,七年宝"的说法。26年的白牡丹,这是目前为止我所遇到的年份最老的白茶,当时这款茶的主人也仅存不到一斤。现在仍清晰地记得细嗅干茶时,那从粗陶的罐子里满溢而出的浓郁花蜜香。开汤冲泡后,前面几道除了较为明显的陈味,并没有其它的杂味异味,茶汤橙红透亮,褪去陈味后的茶汤顺滑甘醇,杯盖挂杯的花蜜香明显而持久,叶底鲜活。这之后,也曾经喝到过各个年份的白茶,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也都是带着陈味的浓郁花蜜香,年份久些的汤水橙红透亮、甘醇顺滑,年份短些的汤水橙黄明亮、甘醇鲜活。从这些累积下来的众多年份的陈年白茶口感记忆中,可以猜想到30年以上的白茶老茶的绝妙滋味。
也曾遇到过从原福安市茶场遗留下来的、封存完好的上世纪80年代绿茶茶样标本。锈迹斑斑的茶叶罐上,依稀可见茶叶的品级、产地和年份,而茶罐里的茶已经分不清种类,外形类似雀舌,色泽乌褐,除了陈味已不见丝毫茶味,但在一道道沸水的荡涤下,它一点点地吐露自己的芳华。
地处闽北的武夷山出产乌龙类的岩茶和红茶类的正山小种。在武夷山无论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一辈的岩茶茶农,不接待客人时自己喝的几乎都是陈了些年的旧茶,这些茶,少则三五年,老则八九年。而作为四大名丛之一的白鸡冠,从它被止止庵的道长发现后,一直就是陈化后作为老人家消食化积良药的传说。"做茶的人自己喝茶不图香,不图劲儿,就图这个旧茶的顺口。"这是他们一致地选择老茶的原因。在习茶的这些年,40年的大红袍、30年的肉桂、35年的水仙、26年的水金龟、20年的梅占都曾品赏一番,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贯穿始末的顺滑醇和,以及前味的陈韵,后味之活力的复苏。
对于从桐木关走向世界的红茶正山小种、400年以来都红极欧洲的烟熏小种,本身产量就极为稀少,自古就鲜见其陈茶。数年前遇到陈放25年的特级烟熏正山小种,算得上最值得幸运的寻茶经历之一:细碎匀整的干茶,乌润泛白霜,浓郁的烟熏味虽历经岁月却不减丝毫,开汤后前面几道的茶汤酒红带金边,后转为橙红、橙黄且都干净明亮,茶汤入口顺滑绵柔,后味甘醇,清饮一口,便沁心难忘。
压轴要讲的一定是独霸老茶市场的黑茶类,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普洱生茶莫属了。在普洱茶的几度潮汐般的涨落里,普洱老茶的概念几乎家喻户晓。"无论品饮还是收藏,当然最好是能收到足够老的普洱。"只是,满街都是老普洱,谁识几家老茶真?
"那些年,还没有喝到过那些湿仓的老普洱。"关于老普洱,这是笔者以及笔者身边朋友最大的感慨。在远离普洱茶原产地云南和普洱主要消费地东南亚的福建,能遇到年份够久的普洱的确不是一件易事。直到现在,笔者喝到过的年份最老的普洱标注的时间是上世纪60年代。100ML的红泥紫砂小壶冲泡,每一道都保证水温100℃,汤色酒红透亮,入口顺滑醇厚,香是清晰干净的枣香,唯一遗憾的是稍显不足的耐泡度。尽管味觉的横向对比缺失,但从纵向对比来看,这茶称得上老茶,只是年份似乎并没有标注的那样久,但依然算得上是品质上佳的老茶。
这样一次的普洱老茶体验,未免显得单薄。也总是在朋友圈里看到或听到哪位又喝到了大几十年的普洱老茶,茶味怎样的正,茶气怎样的足,这种情况下,多半都是无比艳羡地和朋友一起沉醉在他(她)的讲述之中,关于那些将信将疑的,也就只能默默地放在心里。毕竟,道听途说不足以评判任何事物。平常的日子里,能接触到的最多也就是那些10年左右、刚刚开始陈化的普洱,这样的茶,给口腔带来的是强硬的冲击和赤裸裸的生涩。对于普洱,10年,仅仅是个开始。
梳理和各种老茶有关的这些记忆,会让自己更明白"喝老茶到底喝什么"这个问题。品鉴老茶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老茶对自我眼耳鼻舌的究竟之中,更多的是升华到思想的层面。老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缘巧合,品到一杯老茶,当心存感恩。品鉴老茶,像是跟历经世事的老者求教,不急不缓,攸然前行。历经岁月的历练,经历大繁华、大悲忧,达于大平静、大欢欣。开启老茶的那一刻,也就是开启蕴藏于它的所有记忆,荆棘和美景自己遇见便好。在褪去浮华的一杯老茶里,寻回久违的安宁。
时光越走越远, 来时的路,去时的路,都一如既往,不更不改。曾经遇到的那份老茶,或许当时不懂,多少年后在不懂与琢磨中的刹那间,幡然领悟到老茶的真性。
(感谢为本文给予帮助的林更生先生、陈孝文先生、尤向荣先生、余闻龙先生、李彦峰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