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台古茶山:打造临沧茶的新高度?
"马台有史以来,都是产名优茶的风水宝地,说马台没有好茶,这是误区。在过去,马台乡满山遍野随处可见古茶树,每个寨子都找得到,只是后期进行了矮化。现在,马台仍保留有1.6万亩老茶园。马台茶的品质在临沧是非常优秀的,历来名气就很大。早些时候邦东的茶价都不如马台,近年来昔归茶名气起来了才反超马台。"临翔区茶办杨如兵说。
杨如兵以前在临沧茶科所工作,2004年到2011年在马台乡当挂职副乡长,主抓1万多亩高优生态茶园的技术推广。马台得天独厚的古茶资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临翔区要深入才看得到大片茶园,不像普洱市在公路边一看到处是茶园。马台跟邦东一样是临翔区的古茶之乡,上百年的古茶树,以马台村、唐家寨、全河村最多,但种植得不密集。而平掌村以公路为界,上面台地多,下面古树多。"
这次,我们下临沧市临翔区深入采访,主题就直奔"云南岩茶"这张云南茶叶的全新名片的核心产区--马台与邦东而去。邦东昔归的名声早已在外,2013年底我曾造访过邦东,写了《直面秘境茶乡,邦东茶的春天在哪里?》《不挤古树独木桥,云南岩茶剑指何方?》等一系列关于邦东茶的文章。故,此次下来考察的重点是深藏临沧大雪山与五老山国家森林公园脚下、澜沧江边,不为人知的马台古茶山。
图为:云中马台
提起马台,可能大家比较陌生,可是在几十年前,如今大名鼎鼎的邦东乡与马台乡是一家,因为在历史上邦东长期归马台管辖。
相传200多年前,为方便景谷至缅宁(今临沧)的茶马古道之通行,在澜沧江设渡口,行人、马帮由东岸西渡后即爬陡坡,到此平台人困马乏,常在此露宿,后有人开设马店,成为商品交换之集市,故名马台。
民国27年(1938年),马台片区被称为东区,俗语称之为"上、下、中江、八甲、四脚马"。其中:"上江"指老邦东所在地;"下江"指那招的坝蜜河、马觅、邦公一片;"中江"就是现在的马台;"八甲"指现在邦东的驻地坡头一带;"四脚马"则指平村。东区下设5个乡,马台乡、平村乡、璋珍乡、那招乡、南糯乡,共有7保80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3月,根据大理专员公署指示,马台成为县辖第五区,成立第五区人民政府,区政府机关设在现马台乡政府驻地。下辖清河、琅琊、唐家寨、马台、全河、那杏、南糯、平掌、平河、邦东、卫平、平村等12个乡。此时,那招划归博尚区。1958年10月,马台区成立人民公社,仍下辖邦东、平村两乡。1966年,马台区改为马台公社,更名东方红公社。同年,邦东从马台划出,成立和平公社。
就茶区而言,邦东与马台山水相连,种的都是一样的茶种,都拥有花岗岩与古茶树共生的奇特景象,都属于"云南岩茶"的核心产地。临翔区茶办的工作人员说,在整个临翔区,马台茶叶是非常优质的,而且其拥有1.6万亩老茶园,邦东才有近万亩老茶园,就面积而言,马台是一座比邦东面积更大的古茶山。
在历史上,邦东与马台是同一时期种茶的。两千多年前,古濮人就在临沧这片热土驯化栽培野生茶。邦东、马台由于濒临澜沧江,有着忙麓与马台两个古渡口,联接着普洱到临沧的商道,是茶马古道必经的重镇,早在雍正年间,邦东、马台一带生意人就将景谷、思茅的茶籽藏在扁担里带回家乡种植。邦东与马台可谓开启临翔区外来茶树品种引种之先河。
图为:马台云海
临翔区大规模种茶是在清末民国。宣统元年(1909),缅宁(今临翔)通判房景东大力倡导,从勐库购入茶籽数百斤,发往各乡种植,继而又有凤庆茶叶品种引入蚂蚁堆、章驮、忙畔等地。民国年间,实业局长邱裕文又倡导种植,引进茶籽,督导推广,到1932年,全县种植面积达2500亩。引进的茶种以勐库大叶茶种为最多,凤庆次之,勐库茶种主要分布在邦东、马台、圈内、博尚、蚂蚁堆、章驮、忙畔等乡镇,凤庆茶种主要分布在蚂蚁堆、章驮、忙畔等地。年收茶叶万余驮,远销保山、大理、昆明、西藏,以及缅甸腊戌等地,特别是西藏,茶运频繁,每次驮运千余驮。
可是,如今到了马台,人们很少能看到像邦东那样集中连片的大茶树。第一个原因是,茶人、茶商只是沿临沧到邦东的公路经过马台,前往邦东,看到的只是公路沿线的新茶园,而马台的老茶园藏在深山,离公路比较远。第二个原因就比较悲催了,马台人比邦东人勤快、听话,茶叶是马台人的主要经济收入,为了增加产量与采摘方便,马台的老茶园大都被砍过,而邦东的老茶园砍得不多,所以邦东随处可见大茶树。这些老茶树虽然被砍过,但根与被矮化的主干还在,只是在其上长出的枝条显得比较矮小,让人远远看去误以为是台地茶园。
古农茶业掌门人岩文在邦东有茶叶基地,每年从临沧到邦东都要路过马台,就是因为上述两条原因,连他这个常年在茶山到处跑的知名茶人,都不知道马台乡拥有一座面积比邦东更大的古茶山。临翔区农业局李光明局长,曾经先后在邦东与马台做过乡党委书记。李光明从邦东调到马台之后,多次邀请岩文去马台考察,想让号称"邦东茶的民间推手"的岩文,为马台茶产业的升级进行破题。岩文认为马台都是台地茶园,兴趣并不是很大,但熬不过李光明的三番五次盛情邀约,终于在2013年11月份沿着邦东到临沧的公路,从中途的全河村拐进了前往马台乡政府的路途。
古农茶业掌门人岩文的这次应景之行,拉开了"云南岩茶之乡--马台"的打造序幕,紧挨邦东古茶山,与邦东一样位于临沧大雪山脚下、澜沧江边的马台古茶山就此揭开神秘面纱。
图为:马台岩茶
"光明书记带我们到马台、唐家等村子的茶地一看,到处都是老茶园,无数被矮化过的古茶树生长在石头缝里。这里拥有跟邦东一样的古茶树与花岗岩共生的独特环境,而茶叶的品质并不比邦东差,完全具备打造高品质古茶基地的条件。"岩文说,自己在2013年底跟马台的初次接触,就心动了。回来后,就在构思用什么样的题材来打造马台这张茶叶名片。他经过缜密思考,并与当时在马台的李光明书记深入沟通探讨,提出了打造"云南岩茶之乡--马台"这一茶区整体开发战略构想。
岩文是"云南岩茶"概念首倡者与发起人,早在数年前就提出了"岩韵花香"的概念,并于2014年将"云南岩茶"核心产区的茶品风格概括为"奇韵邦东""妙韵马台",以"石头缝里长出来的古树茶,您喝过吗?"作为宣传诉求点,向外界大力推广。
岩文作为古农茶业的掌门人,多年来致力于推广全程不落地、全手工制茶技术,沿着奔流而下的澜沧江,以勐海、勐库、邦东为核心覆盖版纳、临沧、普洱三大茶区,打造云南古树纯料的标杆茶企。早在2006年底,他就被邦东茶区的岩石、古茶树、云海、峡谷、澜沧江、雪山等迷人的特殊元素所吸引,率先将易武、勐海一带先进的手工制茶技术引进邦东,炒制出高品质的邦东古茶,并与邦东乡教办合作,在曼岗村小学原址开办"邦东手工茶实训基地",面向茶农与学生大规模培训手工制茶技术,古农茶业也因此被称为"邦东茶的民间推手"。
2008年底,岩文提出了"岩韵花香"的概念,"古岩韵"是古农早期开发的一款产品。岩文一直在"岩韵"上进行探讨与总结,提出了"三奇"理论。这是对"云南岩茶"核心价值的总结。三奇指的是,一奇:根深叶茂的古茶树与岩石混生共存;二奇:高山海拨,奇山险峻,云遮雾罩;三奇:原野花香、爽口甜美、滋味醇厚。这"三奇"孕育出云南岩茶独具"岩韵花香"的灵动地域风韵。
李光明对于将"云南岩茶之乡"作为马台乡的茶叶名片寄予厚望。作为在邦东茶刚刚兴起之时当过乡党委书记的他,无疑在基层党委与政府层面对邦东茶的崛起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与扶持作用。而到了马台乡任党委书记,一贯口碑良好、实干的李光明,面对马台这个老百姓主要靠茶叶为生的山区乡,他想到了招商引资,利用外商来塑造一张马台的"昔归茶"名片,从而为马台茶叶经济找到一条起飞的出路。
图为:石头缝里长出来的古茶
他想到了善于为茶叶提质增效、创建高端品牌的岩文,"古农在邦东曼岗小学搞手工茶培训,信誉好,口碑佳,老百姓评价高。我就邀请岩文到马台来打造'云南岩茶之乡'。"
经过2013年底到2014年春天的多次深入考察与规划,"云南岩茶之乡--马台"在2014年的夏天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之中:"云南岩茶庄园"已经报批开建,将打造雪山下的樱花茶谷,以茶产业为主线,融茶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于一体,用新型的庄园经济来拉动马台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并以茶叶经济为抓手来带动马台经济的整体腾飞;与此同时,组建了"马台云南岩茶协会",并将以协会名义积极申报"云南岩茶之乡"地理标志,邀请包括茶农、茶商、专家、茶人等加入协会,大家群策群力建设好"云南岩茶"这一公共品牌。
岩文表示,用"云南岩茶"这个直观的名字能更好地宣传马台、邦东茶,最终想达到的宣传目的是,使"云南岩茶"在中国茶界拥有自己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可以在整个云南茶界独树一帜。一个地域性品牌的崛起,一定要跳出茶叶江湖里关于古树、乔木、灌木等混乱的江湖提法,形成一个区域的公共品牌。云南岩茶只有马台、邦东及其周边有,可以打造云南茶业的新品类,丰富云南茶叶的体系。
"马台拥有3.5万亩茶园,老茶园就有1.6万亩,而且石头多、生态环境好,海拔高的有大雪山、五老山,海拔低的在澜沧江边,地形地貌、气候、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茶叶资源等都跟邦东类似,完全可以将马台打造成临翔区茶叶的下一个亮点。"马台乡党委书记陈一波表示,马台乡将以"云南岩茶"这张名片提振马台乡的茶产业。
"马台有新石器文化遗址,表明我们这里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临沧的先民古濮人在这里种了几千年的茶。马台有古渡口,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马台人卖茶换景谷凤岗盐历史悠久,老人会经常说起到江外(指澜沧江以东)挑盐的故事。茶叶是马台人的主要经济收入,庄园经济围绕茶来做,从岩茶庄园开始,马台乡将建设至少9个庄园,一个村至少一个茶庄园。以大生物产业为依托,以岩茶为基础,打造融茶与旅游于一体的茶庄园。在茶产业的招商引资方面,马台以古农茶业为主来打造'云南岩茶之乡'。"陈一波说。
后记:这篇文章把马台比作正在崛起的下一个邦东古茶山,有资深茶人并不太认同,他认为邦东茶虽然价格起来了,成为临沧茶叶的一个著名山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无序炒作的局面,他不希望邦东茶的乱象在马台重演。在这种意义上,他是认真的,也是对的,时代在发展进步,应该有全新的游戏规则,我们可以借鉴邦东茶崛起的一些思路,但更要有马台茶自己核心的东西,我们要倡导一种既能规避古茶山的无序炒作,又能让更多的人,特别是茶农受益的全新茶叶公共品牌的游戏规则,从而将"云南岩茶之乡"建成一乡一品的典范。
古农茶业的岩文认为,自己之所以将"云南岩茶"的大本营放在马台,而不是邦东,是因为邦东茶炒得火热,乱象丛生,而"云南岩茶"作为一个全新的云南名茶,需要找一块安静的地方塑造一个推广的示范基地,因此他就选择了紧挨邦东的马台。在他看来,藏在大山深处人不识的马台古茶,更像一张白纸,能以"云南岩茶之乡"的名义打造出"云南岩茶"的公共品牌模式与形象,然后再在推广样板的辐射下积极引导邦东告别无序的炒作,回归理性的发展,大家共同为"云南岩茶"的建设添砖加瓦,从而最终形成"云南岩茶"的双子星座--马台茶与邦东茶。
下一篇文章将为大家深入剖析"云南岩茶之乡--马台"该如何打造,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