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我国茶叶品牌建设的思考
由于我国茶叶品种众多,茶叶产品更是琳琅满目。在众多产品之间,缺少知名的茶叶品牌,消费者很难做出选择,这就是目前我国茶叶面对的"有名茶而无名牌"尴尬现实。
一、我国茶叶品牌展现状
近1 0多年来,我国茶叶在各级政府扶持和良好的经济效益驱动下,发展非常快。201 1年,我国茶叶总产量为162万吨,比上年147.5万吨增产了14.5万吨,增长了9.9%。据农业部门估计,2011年我国茶叶农业产值达728.9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平均单价为45元/公斤,比上年的35.9元/公斤,上涨25.3%。据此测算,我国茶叶国内销售已经超过1 500亿元。
随着茶叶行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茶叶企业品牌意思不断增强,我国茶叶品牌建设也取得一定成绩,目前,已经通过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茶叶品牌就有近百家。天福茗茶、华祥苑、竹叶青、大益、武夷星、吴裕泰、张一元、品品香等品牌在市场上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总体来说,茶叶企业大多还十分弱小,主要体现在茶叶行业的集中度低,大多数是区域性品牌,品牌影响力弱。目前我国茶叶最大企业的销售不足1 5亿元左右,市场份额不到5%。因此茶叶品牌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茶叶企业普遍比较弱小的情况下,以政府主导推动的"公用品牌"建设,大多数是以当地茶叶主要产品为名称,茶叶推广还是停留在"名茶"推广和培育层面,企业品牌还难有作为。由于对名优茶导向存在偏差,加上名茶生产加工对手工的过度依赖,企业在宣传上对"正宗"和"文化"的过度强调,导致炒作成风。
二、茶叶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导致我国茶叶品牌建设滞后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企业经营分散,实力弱小外,我个人认为还有以下几个
方面原因:
1.标准缺位.质量难判。
我国茶叶分六大类,有上千品种,每个品种还分出不同等级,在这样一个庞大而且复杂的产品体系里,专业人士都发出"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感慨,何况普通消费者呢?与此同时,我们制订的茶叶标准,除了卫生和重金属是可以用仪器来检测的理化指标外,大多为感官标准。感官标准中的术语很难对茶叶的品质进行准确的表述,这些标准在实际交易和定价中难以发挥作用,导致市场产品质量判定标准缺位。由于标准缺位,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无法知道茶叶的好坏,给一些不法商家提供可乘之机,市场存在以次充好,虚高定价的行为造成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心存疑虑,唯恐上当,抑制了茶叶消费需求,不利于品牌建立。
2.诚信缺失,急功近利。
在行业内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自律机制情况下,市场管理更多依赖政府职能部门,目前涉及茶叶市场管理部门不少,有质检、工商、食品卫生等部门,但是由于职责不清,马路警察,各管一段,不能有效对市场进行监控,导致市场管理缺位。在这种情况下,众多操守不一企业参与茶叶经营难免会出现诚信问题。于是,市场出现"扁的都叫龙井,卷的都叫碧螺"。市场流行什么,大家都生产什么,不管产地,不管品质,鱼龙混杂。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了信任关系的建立,阻碍茶叶品牌的建立。
3.恶炒概念,过度包装。
今年春茶上市之初,个别企业通过拍卖或者制造概念,人为推高茶叶价格,其中:浙江杭州500克的西湖龙井茶拍出1 8万元的天价:河南信阳500克信阳毛尖卖到13万元:四川500克"熊猫茶"卖到了22万元,价格堪比黄金,被戏称为"天价茶叶"。天价茶频现,引发社会广泛争议。从目前情况看,影响基本上是负面的,不仅没有被社会认可,而且还严重损害了行业的美誉度,影响茶叶消费的增加。恶炒概念,搏知名度是企业对品牌建设的误解。品牌除了知名度,企业品牌建设更需要重视品牌的美誉度和消费者的忠诚度。
三、对未来茶叶品牌建设几点思考
中国茶业品牌还非常弱小,可以说,中国茶业目前尚处于品牌发展初级阶段。在市场监督机制不到位,诚信缺失的情况下,消费者品牌意识在增强。因此谁能真正理解品牌并大力度建设品牌,谁就有可能在未来中国茶业赢得有利地位。鉴于此,对未来茶叶品牌建设几点
提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1.从"价格导向"到"价值导向"。
前不久,我参加了安徽农业大学和祥源茶叶股份公司联合在合肥举办的"回归原点:国茶的品牌征途一201 2中国茶叶品牌主题论坛",该论坛重点是聚焦消费者价值。过去几年,我国茶叶通过名优茶建设,有效地拓展了国内茶叶消费市场。但也出现名优茶导向上偏差,导致企业过度重视礼品市场开发, "买的不喝,喝的不买",依赖于关系销售,而忽视了消费者在茶叶消费过程中所关心的"安全、便捷、物有所值"等根本性问题。茶叶是健康饮品,消费者对茶叶质量要求会更加苛刻,因此,质量安全是品牌产品基本要求。便捷是消费者关心的另外一个主要问题,茶饮料、袋泡茶在全球流行,就是解决了饮茶的卫生、便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时间坐下来泡杯茶,应该考虑到更多人饮茶需求,才能把茶叶市场"蛋糕"做大。最后,企业要考虑到消费者利益,提供物有所值的茶叶产品。过度包装,价格虚高,只会进一步抑制消费者真正需求,导致品牌产品成长性下降,企业规模很难做大。
2.从"名茶"到"名牌"。
由于茶叶产品特殊属性,传统名优茶受产地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大,而是要做精做细。在传统名茶建设上,我国已引进了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对生产区域、制作技艺、传承人等都制订了详细保护措施。由于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重认证轻管理情况,目前这两项制度实施并不很好,但已经迈出积极一步,相信通过保护制度推广,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保护法律意思增强,传统名茶的特色将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
除了传统名优茶,我们更多是具有特色的优质茶叶产品。这些产品对产地要求不是很严格,更适合消费者品饮,也适合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品牌化经营。对于这部分产品,建立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是关键,包括茶园建设、生产加工、产品品质、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标准,以适应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要求。这几年,绿茶、红茶成套加工设备投入使用,不仅解决了用工荒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问题,为规模化生产,品牌化运营仓创造有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