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中下游的古茶园
20世纪中后期,如世外高人般隐藏在澜沧江中下游的古茶树、古茶园的不断被发现,给世人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这当然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来说的,因为发现不发现,这些古茶树、古茶园都早待在那了。
茶,最早出现在汉文化典籍中,是晋人常璩《华阳国志》中提到的一件事:"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土植五谷……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这段话意思是:武王讨伐商纣,濮人部落参加了巴蜀远征军,助阵武王。而正是这支濮人队伍,将带去的土特产--茶,献给了武王。这段记载最值得注意的内容即是:茶,在公元前11世纪就开始出现在中原了,且最早的茶和濮人有关。
顾炎武在《日知录·茶》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也就是说,巴蜀是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茶的饮用,是秦吞并巴蜀以后才得以传播开的。而在当时,巴蜀是一个较大的地理概念,所居民族除巴人、蜀人外,还有濮、羌、苴等多个少数民族。濮人正是今天生活在澜沧江中下游的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祖先,他们是茶最早的种植者和茶文化的传播者。现在一般认为,澜沧江流域的古茶树、古茶园多为古滇濮人所植。
云南著名史学家马矅先生的《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中也透露出了这方面的信息:"原来居住在元江和澜沧江以西的濮人和僚人,则形成这一带地区的孟高棉语族中的各族和壮侗语族中的傣族,濮人已分化成'朴子'和'望'两族,前者形成今天的布朗族和崩龙族(今德昂族),后者形成今天的佤族。朴子善于种木棉和茶树。今德宏、西双版纳山区还有一千多年的古茶树,大概就是崩龙族(今德昂族)和布朗族的先民种植的。"
澜沧江中下游古茶园的广泛种植,最初应该与藏域地区对茶的大量需求有关。宋代李石《续博物志》载:"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朝。"西藏为"世界屋脊",藏人常年以奶肉、糌粑为主食,"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因而,茶成为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藏人喜茶,但藏域并不产茶,他们喝的茶都是通过茶马古道送过去的。
唐代樊绰《蛮书》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合烹而饮之。""银生城"就包括了今天普洱、版纳、临沧等澜沧江中下游广袤的一片土地。因为茶的大量需求,这一时期,澜沧江中下游也开始出现了很多、直到今天在普洱江湖上都还名声大震的古茶园、古茶山,如六大茶山、南糯茶山、巴达茶山、景迈茶山、班章茶山、贺开茶山等,这些古茶园种植的年代也都大致始于唐代……也就从唐代起,马帮就驮着一驮驮的茶叶从澜沧江中下游的版纳、普洱、临沧,一路北上,直达藏域,声声马蹄踏出了一条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