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在泉州开幕
[摘要说明]首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在泉州开幕 2007年11月8日从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在福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为进一步构建福建茶产业的发展平台,打响闽茶品牌,建设福建茶叶强省,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于11月16日至11月20日在泉州举办首届中国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本届茶博会由福建省政府主办,并邀请国台办、农业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工商总局、全国供销总社、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台湾省农会、台湾茶协会联合主办;泉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省委组织部、省台办、省农业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工商局、省供销社、福州市政府、厦门市政府、漳州市政府、三明市政府、莆田市政府、南平市政府、龙岩市政府、宁德市政府、省茶叶协会、省茶叶学会、天福集团天福茗茶共同协办。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朱清主持了发布会,省政府副秘书长刘明、省台办副主任韦忠慈、省农业厅副厅长檀云坤、泉州市副市长洪泽生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据介绍,首届中国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是按照福建省委卢展工书记关于"茶是产业、是文化、是和谐饮料、是农民增收的渠道;福建是茶之乡、茶之祖、茶之源、茶之韵;理应办此博会,要办,就要办好,有规模、有内涵、有层次、有成效"的批示精神,以"生态、健康、和谐"为主题来策划和举办的。本届茶博会参展的标准展位610个(其中台湾有50个展位,省外70个展位),签约项目约200个,出席人数将达3000人。两岸茶业博览会的举办对深化"五缘",推进"六求",促进闽台交流与合作,实现海峡两岸及全国各产茶区的交流汇聚,凸显福建茶叶的独特魅力和品牌实力,提升福建茶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福建茶文化、茶产业发展,加快我省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福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的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等六大茶类,以及再加工的花茶、茶饮料、茶食品中,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均发祥于福建,福建人种茶、饮茶已有千余年历史。早在宋代,福建武夷山茶即已蜚声域内,北宋就在武夷山建了御茶园;从明代开始,泉州府所产乌龙茶也成为贡茶;清代以来,随着福建茶叶转输入欧。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福建饮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就蔚然成风,明清时期,福建创新了乌龙茶制茶工艺,促进了茶叶出口贸易和茶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现代福建茶叶和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福建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讲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名优茶迅猛发展。如今的福建省已经成为中国茶叶大省,到2005年,已连续多年蝉联茶叶总产、单产、良种普及率、特种茶数、茶类发祥地、茶树良种数量、销售总额、市场占有率等八大指标全国第一。2006年全省总产量20万吨,居全国第一位;茶园面积达236万亩,产值42.7亿元,均居全国第二位,出口1.74万吨、创汇4848.9万美元、营销产值200亿元。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包装印刷、机械制造、交通运输、餐饮旅馆、房地产、茶文化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可喜局面。福建茶产业经过不断调整和优化,形成了以安溪铁观音、平和白芽奇兰为主的闽南乌龙茶区,以武夷岩茶为主的闽北乌龙茶区,以宁德为主的闽东绿茶区,以及闽西北(武夷山、建欧除外)的多茶类区。
闽台茶叶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台湾的茶叶品种、栽培技术、加工传统工艺是清朝从福建传入台湾的,自1992年以来,我省通过闽台农业交流合作,吸引台资到福建投资办茶厂,从台湾引进一些茶叶新品种、先进的生产加工工艺和机械等,对闽台茶产业的发展,对扩大海峡两岸农业的合作和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到2006年底台商在福建共创办茶业企业60多家,在晋安、闽侯、漳浦、南靖、建瓯、蕉城、安溪、德化、邵武、周宁、漳平等地开发高标准的茶园5万多亩。台商茶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促进海峡西岸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了我省茶产业的加工水平,推广了我省的茶叶花色品种,也扩大了我省茶叶的销售市场,因此,福建举办中国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具有独特的优势。
朱清在会上指出,当前,福建省各行各业正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中共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精神,满怀信心和激情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对举办本届茶业博览会极为重视,努力把茶业博览会打造成为扩大和深化闽台农业全面交流合作的一个新的重要平台。省委、省政府以积极的态度,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郑重宣示,以中央大力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新机遇新起点,认真办好近期举行的两岸林业博览会、两岸茶业博览会、两岸花卉博览会等,在实现闽台合作互惠共荣、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方面继续展示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