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安溪铁观音走向世界的三次跨越

发表于:2024-11-10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10日,走进铁观音原产地福建安溪,层层环山而上的茶园绿意无边,空气中弥漫着茶香。"安溪培育了铁观音,铁观音成就了安溪。"近年来,安溪铁观音的风靡,成了茶业界一道令人称奇的风景线。打响一个品牌富足一方农民安溪地

走进铁观音原产地福建安溪,层层环山而上的茶园绿意无边,空气中弥漫着茶香。

"安溪培育了铁观音,铁观音成就了安溪。"近年来,安溪铁观音的风靡,成了茶业界一道令人称奇的风景线。

打响一个品牌富足一方农民

安溪地处晋江源头,境内多山,常年云雾缭绕,年平均气温18℃;光照适宜,年降雨量1700-1800mm,相对湿度78%%以上;山地土质多为酸性红壤和砖红壤。因此,品质最好的铁观音只能产自得天独厚、青山绿水的安溪。中国人奉茶为"国饮",而安溪人种茶、饮茶、卖茶,对茶的依赖更是非同一般。

走进安溪县感德镇槐植村,你会发现这里家家户户都采茶、制茶、卖茶。每年茶季一到,全国各地茶商纷纷慕名而来,街市乃至农户家就会被茶商们挤得水泄不通。2006年以来,这个村仅秋茶一季就使村里人均增收1万多元,全村总收入连续两年突破亿元大关。

感德镇槐植村是安溪茶叶富民的一个缩影。1996年以来的历届安溪县委、县政府领导坚定不移地确立实施"茶业富民"发展战略的目标,把茶列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号工程"。因茶致富的安溪,80多万人口受益于茶产业,直接从事茶产业的就有30多万人,茶产业年总产值已超过50亿元。2002年以来,安溪四进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2007年,安溪农民人均纯收入6435元,其中茶叶收入3560元。去年,安溪创下县级茶园总面积、茶叶总产量、茶叶总产值、受益人口、茶农平均收入、茶产业配套程度等6项全国茶界第一。

铁观音火了,安溪农民笑了。安溪县打响了一个品牌,富足了一方农民。

哪里有茶叶市场哪里就有安溪人

清乾隆年间,安溪人发现培育了铁茶商网观音,此后安溪人对铁观音的品种选育、茶树繁殖、茶叶制作的研究从未间断。上世纪90年代,安溪农民只懂种茶、制茶,不懂市场开拓,茶叶越是丰收,价格越低。茶农曾把自己亲手制作的大批茶叶烧毁,把自己亲手种植的大片茶林砍光。

安溪县委书记尤猛军说,我们给县域经济发展做了这样一个定位:工业强县,茶业富民。我们深切感受到安溪把"叶"当"业"的重要,安溪发展工业离不开茶业。1997年到安溪任职的尤猛军,一直参与和谋划安溪茶业不同阶段的发展思路。对历届安溪县委、县政府启动安溪茶业"二次腾飞"而采取的一系列发展措施,他记忆犹新:1998年~2000年,安溪县委、县政府提出并实施茶业发展"三步走"发展思路,即第一步"创名牌,拓市场";第二步"保名牌,抓质量";第三步"建市场,组集团"。随着10万亩集中连片优质铁观音基地和6万亩茶叶绿色食品基地的建成,安溪茶业初步实现产品结构的科学调整。2000年~2002年,提出"建基地、提品质、拓市场"发展思路,开始建设20万亩无公害示范基地、10万亩优质铁观音基地、1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和2万亩有机茶基地,为日后做大做强茶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3年,确立并实施"茶业产业化推进工程",及时引导安溪茶农走"基地建设规模化、产品加工专业化、质量监督标准化、市场管理规范化、服务保障社会化"之路,大幅度提高茶叶生产的集约化水平。2004年,提出"以生态化思维抓茶叶生产、以工业思维抓产业链延伸、以品牌化思维抓市场营销"的发展思路,在茶业产业化的实践上下功夫,使茶业经济成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增长点。2005年,顺应国际绿色饮品消费潮流,提出"绿色、品牌、诚信、文化"发展思路,坚持诚信立市,丰富文化内涵,促进安溪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005年以来打造了"凤山"牌、"八马"牌等一批质量信得过、市场打得响的茶叶品牌。其中,"凤山"、"祥华"牌铁观音分别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和国务院国谊宾馆指定为专用茶。

"一业兴、百业旺"。安溪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包装印刷、机械制造、交通运输、餐饮旅馆、房地产、茶文化旅游等关联行业的发展。如今,安溪茶农把铁观音茶店开到世界各地,完成由传统茶农向现代茶商的角色蜕变。据统计,安溪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设的茶庄、茶店、茶行、茶艺馆达3万多家,在全国各地营销茶叶的安溪人达到10多万人,全国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的5%%提高到2007年的8%%左右,实现了"哪里有茶叶市场,哪里就有安溪人"的目标。

把茶文化作为产业来经营

2006年8月,当安溪茶叶摘取中国茶界首枚"中国驰名商标"后,安溪县委、县政府向全体茶农茶商发出号召,树立"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全新兴茶理念,成为全国茶业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先声。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清晰地发现,在"茶业富民"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新世纪安溪茶业发展始终贯穿着"质量"、"市场"、"品牌"、"文化"这样一条主线。

走进安溪"中国茶都",批发市场交易火暴,浓郁的茶文化氛围扑面而来。茶文化博览厅、茶史厅、《中华茶韵》"铁观音"摄影大赛作品展、书法展、万壶馆,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安溪县茶管委主任陈水潮告诉记者:"安溪铁观音走出了一条把茶文化作为产业来经营的新路子。"围绕"和谐健康新生活"兴茶新理念,两年来,安溪县努力构建茶业平衡协调的生态体系、保健养生的品质体系、平和平静的茶文化体系、公平正义的市场体系和永续发展的产业体系等五大体系。针对茶园生态存在的现实问题,安溪县着眼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全国产茶县中率先提出建设20万亩生态茶园。

2005年至2007年,全县实际已完成12.5万亩的建设任务。2008年起,每年的建设任务由4万亩调整到2万亩,从重视数量向重视建设质量转变,生态茶园建设将更为科学。

在大力建设生态茶园的同时,安溪县还全面禁止开垦林地种茶,全面封山育林,连续5年开展"人种一树"的全民造绿、沿溪种竹活动。为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2006年起,安溪县开展了"茶业万人培训工程",截至目前,已培训各类涉茶人员近20万人次。

成立茶叶合作社,提高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是安溪茶业发展的又一大举措。安溪县31个村级茶业合作社,使全县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有了质的提升,达到了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对接市场、应对竞争等目的。

一年一度的"茶王赛",2006年底成功举办"中华茶文化安溪铁观音和谐高峰论坛",2005年至2007年连续3年举办的"安溪铁观音神州行"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兴茶新理念;在2007年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中,刘勤晋、杨江帆、丁俊之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对新理念予以高度赞誉。安溪县县长陈灿辉介绍说,2007年下半年,茶业"先行先试"的指导思想在全县深入广泛地推开。北部湾铁观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