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四川茶叶出口困局
绿色壁垒、手工作坊式生产、药残、重金属超标、出口大幅下降、原料供应、品牌、红绿搭配,这一系列词汇成了近年来四川茶叶产业的关键词。近年来,四川茶叶产业一直在"产量大省、出口弱省"的怪圈里徘徊。外销不旺、自营出口水平较低的背后,其面临的变局也将更加严峻。
1986年,四川茶叶自营出口1.13万吨,创汇1275万美元,名列全国第二。2004年,四川茶园面积达到209万亩,居全国第四,产量8.6万吨,列全国第五,茶叶总产值12亿元。但是2003年四川省茶叶自营出口却仅有111吨,2004年130吨,2005年204吨。而在2004年,四川所产茶叶以原材料供应到外省再出口的数量却达到了6000吨。
很显然,近年来四川茶叶产品的出口与四川作为茶叶生产大省、传统出口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导致川茶出口出现这种困局、怪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水平较低,质量不能适应消费新需求
四川目前虽然已有产值过亿元的茶叶生产企业有2家,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5家,但大量的茶叶生产企业依旧是加工设备陈旧简陋、工艺粗糙、管理水平低下,茶叶品质难以达到出口茶叶质量要求。据统计,此前两年,四川省茶叶初制厂、家庭式加工作坊多达1万余家。近年来,四川商检部门在对四川省出口茶叶的检测中,还不时发现三氯杀螨醇、DDT等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情况。由于农残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四川省内茶叶出口企业甚至遭遇这样尴尬:货物运抵日本后,被对方检验部门要求作退运处理,最后不得不就地销毁。对此有专家指出,四川省内目前执行的茶叶农残留限量标准本身低于欧盟标准,与日本标准也不尽一致,如不及时解决农残、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将严重阻碍四川茶叶的出口。
二、国际市场茶叶产品质量要求趋严,绿色壁垒不断出现
2005年8月1日起,欧盟启动新的农残检验标准,对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比例从30毫克/公斤调整为0.01毫克/公斤,限量标准一下比原来紧缩了3000倍。而硫丹作为一种有机氯类杀虫剂在我国茶叶作物上被广泛应用。即将来到的2006年5月29日,茶叶进口大国日本将实施"肯定列表"制度,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由71项增加到276项。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有负责人认为,国外市场茶叶产品标准日渐苛刻,已对企业出口造成影响。
三、品牌建设跟不上市场需要
业内人士分析,四川茶叶总体缺乏品牌经营意识,商标的重要性和作用被长期忽视。川茶商标如竹叶青、蒙顶甘露、龙都香茗、叙府龙芽、巴山雀舌等难与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相比,而与英国中国茶"立顿"、日本"三得利"的知名度差距更为明显。另外,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盗用知名品牌,又制约了四川名牌茶的形成。因为没有品牌,四川每年有大量的茶叶成为原料到他省包装后再出口。
四、产品单一,与市场不对路
据调查,除了农残、重金属超标等基础性问题外,川茶在出口种类和出口市场上的缺陷也逐年显现。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曾是四川省茶叶出口的鼎盛时期,出口茶类以红茶为主。而上世纪末国际茶叶市场"红改绿"之风日渐盛行之后,川茶出口开始大幅萎缩。目前,四川省出口茶类只有绿茶,且只有单一的蒸青绿茶,只外销日本。为此,四川省商务厅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曾发布调查报告称,结合目前国际茶叶市场特点,川茶出口应当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报告指出,四川省内茶叶内含物比浙江茶叶丰富,制成绿茶茶味较重,适合西非、中亚等市场需求。川茶应当在巩固对日本蒸青绿茶出口的同时,积极发展对西非、中亚市场的炒青绿茶出口,拓展绿茶出口市场;而宜宾等地的功夫红茶、红碎茶等产品曾在欧美受到欢迎,当前应恢复出口渠道,组织相应产品生产和出口;尝试高香茶、花茶等特种茶和定牌小包装茶出口,提高产品附加值。
五、四川茶叶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四川大多茶叶生产企业根本没有外贸人才,而四川省内几家从事茶叶代理出口的公司也基本是业务多年不变。人才和市场的缺失,使生产和市场脱节,信息滞后,产品总是对不上路,大大的制约了四川茶叶的自营出口。
总的而言,四川茶叶出口的困局其实是一种传统生产与现代市场不对应的必然结果。而要摆脱这种困局,就迫切中国茶需要进行一系列革新。
2006年5月10日,四川省茶叶出口工作座谈会在四川蒲江召开。应对和发展成了会议的主题词,要应对的是国际市场的绿色壁垒,发展要找寻的是方向和措施。有专家分析,目前全球茶叶市场对绿茶的需求在增长,这种变化趋势对于占有世界绿茶绝对份额的中国和主产名优绿茶的四川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另外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一些沿海传统产茶省份的茶叶生产环境正在改变,而四川良好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决定了川茶具有后发制人的竞争潜力。会议指出:川茶的症结就在于是千军万马产茶、千企万厂制茶、千品万牌卖茶,停留在以小生产方式发展大产业的阶段。只有以标准化与规模化结合抓种植;科学化与清洁化结合抓加工;品牌打造与政策扶持相结合扩大市场占有率,川茶才能再上一个台阶。
事实上,四川的少部分茶叶生产企业已经开始了一些尝试,蒲江的绿昌茗茶业公司和嘉竹茶业公司建立起了标准化出口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及加工车间,生产的无公害茶叶在国内国际市场已受到欢迎。
我们认为,恢复和扩大四川茶叶出口是一个牵涉农、工、贸多方面的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一起努力,对症下药。在需要采取的措施中,有三个方面显得十分迫切:
一是转变传统产销观念,适应市场新要求。目前,围绕产品多样性和安全性而产生的国际市场新需求已经十分明显。与此同时,国内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也在提高,政府更是把食品安全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来要求。各种形势都在逼迫茶叶生产企业们要转变以往的产销观念,适应市场消费要求。这既是压力,又是革新的动力。如果没有变化提高,四川的茶叶以后恐怕不但出不了国,就连国内市场也上不了。作为政府相关部门也有责任帮助企业清醒认清形势,转变观念。
二是利用四川生态优势,建立出口茶叶基地。以基地为载体,解决产品的质量、名牌、结构缺陷,增强川茶市场竞争力。
三是加强外贸人才的培养,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人才是一切的关键,人才缺失会导致产品和市场信息的缺失,使生产和市场出现脱节。在目前的四川茶叶出口企业里,真正能开拓市场把握市场,用市场信息来指导生产的人才非常欠缺。因此,只有加大人才的培养利用,让人才去扣击市场,才会有"芝麻开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