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热产业背后的冷思考-石阡县茶业发展透析

发表于:2024-11-10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10日,3、4月间的石阡县城,在街头、饭店、宾馆,随处可见一群群操天南地北口音的人。他们多是奔石阡茶叶而来,或想采购茶青,或想联建生产基地,或想兴办深加工厂。台湾省彰化县客商黄丽玲告诉笔者:石阡茶业发展条件都

3、4月间的石阡县城,在街头、饭店、宾馆,随处可见一群群操天南地北口音的人。他们多是奔石阡茶叶而来,或想采购茶青,或想联建生产基地,或想兴办深加工厂。台湾省彰化县客商黄丽玲告诉笔者:石阡茶业发展条件都为上乘,品质好,又有相当规模,在这开发茶业,我们有信心。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石阡已发展茶叶4.1万亩,今年又新增1.8万亩,总面积已列贵州第二位,此外还有4万亩野生苦丁茶。目前全县已有加工厂7个,2005年生产商品茶950吨,产值1600多万元,分别茶叶是2000年的3倍和6倍,产品畅销10省市和日本、俄罗斯等国。

冷思考一:重新认识传统农业,找回山区比较优势,才不会"丢下金饭碗捡起药罐罐"

谈起茶业,在五德镇工作10多年的书记谭仁栋,不无感慨地说:"我们是转了一个怪圈,从终点回到起点"。上世纪70年代,五德镇就已有2300亩茶园,最高年产达10万公斤,茶叶要占茶农年收入的40%强。但在八九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干部群众看到外地水果业很红火,就放弃茶业大种猕猴桃、金秋梨等水果,等到盛果期一上市,才发现自己所产是大路货,难以得到市场认同。既做不了深加工,又无保鲜技术,加之成本高,许多农户人家亏得一塌糊涂,人们戏称是丢下金饭碗,捡起药罐罐。从2002年起,镇里根据县委政府新战略,重新调整产业取向和市场眼光,才发现,茶叶是其优势所在,转而重拾茶业,发动农民新种了3600亩茶园,2005年生产茶青1700多公斤,2000多农户受益。县委书记麻绍敏概括说:退耕还林政策只有8年,抢抓机遇退耕还茶,做强一个产业,让其长时期造福一方群众,这是本届班子成员今后最为宽慰的事情。

冷思考二:找准让利招商与保护农民利益的平衡点,合理分配资源利润

随着"东茶西移"大潮推进,石阡自2002年底起,大打资源牌环境牌吸引了不少客商,到去年底,已引进茶叶流通企业4家,加工企业2家,出租国有茶园3200亩加工厂5座。外来优势技术、管理和市场,给石阡茶业注入了强劲活力与生机,惠及1.1万户农民,每亩茶园可收入3000元左右。2005年全县生产干茶950吨,提供20多万个工作日500多万元劳务费。县委政府调整发展目标,计划今明两年新植5万亩,提前3年实现10万亩规模。以规模引客商,以品质求市场,以精加工实现农民、客商、政府三赢,力争2010年实现年产干茶3000吨,创税5000万元。客商蜂拥石阡,自是逐利而来。他们也不讳言,到石阡每收购2公斤茶青,运回江浙加工成0.5公斤干茶,每公斤要卖2000多元,扣除各种成本180元,净赚1600多元,是投入的4倍多。石阡一中层干部认为:不招商茶场要死,招了商过多利润被人拿走,真是两难命题;关键是在客商、农民、政府税收三者中,如何选准一茶商网个度,成为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平衡点。

冷思考三:"茶干部"不应是"地下工作者",解放他们就是解放生产力

3月19日,酒酣耳热之际,五德镇一位干部露出真言:"说句实话,我以妻子名义,承包了120亩荒山,一定25年,总投资要7万元,已投2万元定植茶树70亩,但我不敢向外声张,因为现在许多文件相互打架,有说不准党政干部涉足经商活动的,也有允许其参与开发非耕地资源的,而开发就涉及生产之后的销售等经商活动,所以我就怕今后政策变了被秋后算账。"类似谭仁栋者,被人称为"都是地下工作者"。他们一是入股与农民合办,干部出资金出信息,农民出土地出劳力,优势互补,利险共沾。二是独资或合伙承包山林。还有一种是单位出资,如聚凤乡政府投资3万元,租用50亩荒山办茶园,已实施13亩。谈起这些,乡领导闪烁其词地说:"我们是想积累经验,再以摸索到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指导农民发展茶业,促进了全乡在各乡镇中率先突破了万亩规模。"对"茶干部",农民大都欢迎和支持,认为"干部参进来,我们更放心。"县里也持默认和支持态度。县长杨德华回答笔者提问时,反问道:"你说,是让一个山坡在那死气沉沉的好,还是郁郁葱葱的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