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闽东茶产业的发展对策
宁德市俗称闽东,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目前已有茶园4.6万hm2,年产茶近4.5万t,是福建省重点茶区,也是全国最主要的产茶区之一。历史上闽东率先研制生产的"白琳工夫"、"坦洋工夫"红茶和"白毫银针"、"白牡丹"白茶曾出口到39个国家、地区,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全市茶园可采摘面积4万hm2,占福建省的36%,总产量占福建省的37%。茉莉花栽培面积约1400hm2,产花近3000t,白玉兰栽培面积近34hm2,产花50t,毛茶产值7.5亿元,商品茶产值12亿元,香花产值近1亿元。毛茶单产居福建省首位。近十年来,每年茶业各项税费收入8500~8600万元之间,其中茶叶特产税占农业特产税收入的50%。年出口茶叶500t,创汇近1000万美元。茶叶在闽东经济总量中比例虽然不大,但其作用却很大,全市茶业从业人员近120万人,其中茶农约110万人,60%的行政村财政收入主要依靠茶业,有1/3的乡镇财政总收入50%来自茶业的税费,山区中的农民收入更是主要靠茶叶。
一、当前闽东茶叶生产状况
1.茶树良种化程度较高。闽东茶叶技术人员在先民栽培选育品种的基础上,先后培育出国家级茶树良种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福云6号、福云7号和省级良种元宵绿、早逢春等。茶树良种面积占95%。
2.高产免耕密植茶园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全市高产免耕密植茶园,目前已达1万hm2之多。由于高产茶园的出现,至今全市亩产200kg毛茶的高产园随处可见。全市平均亩产(可采面积)达90kg,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年产花茶等各类茶叶2500t以上的龙头企业的宁德地区茶厂、福鼎市茶厂、福安市等茶厂,还形成年产花茶1000t以上的骨干企业,如福鼎市茶叶公司、福鼎点头镇茶厂和白琳下炉茶厂等。
3.茶茶商网园无公害管理水平较高。福安市率先于1996年建立无公害茶园示范点,接着福鼎市从1997年11月份开始,请进福建省茶科所、福建农大专家办班培训,实施"冬季封园防治病虫害"技术,推广使用生物性、植物性农药,禁止使用高残毒农药。采取发宣传卡、办专栏、广播、电视、告示、深入园头田间直接培训和"走出去,请进来"等有效形式,使无公害茶园建设达到一定的水平。农残中的"六六六"、"ddt"等关键指标2001年合格率达到99.1%。出口欧盟的白茶150t,检验含菊酯类农药在内共有几十项之多也大多数合格。目前,全市已有茶叶绿色食品基地两个,面积267hm2;有机茶基地三个,面积80hm2。
4.名优茶加工技术日益成熟。闽东传统的"白琳工夫"和"坦洋工夫"红茶、"白毫银针"白茶在当今的市场份额较有限,中低档茉莉花茶又因价格低、资金周转慢等问题,失去市场竞争力。从"红改绿"以来,闽东茶商看到自己的劣势,同时看到"福鼎大毫茶"品种可加工多种名茶的优势,组织恢复开发我市绿茶类的历史名茶"白毛猴"、"莲心"、"绿雪芽"等,又创制"精针王"、"针王",同时推出绿茶类的"玫瑰"、"菊花茶"、"雪芽"、"翠毫",白茶类的"新工艺白牡丹",茉莉花茶的"牡彤秀球"等品种繁多的产品适应市场,并以高中档茉莉花茶的"大白毫"、"银毫"、"春毫"、"香云"等为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回一定的市场份额。
5.福建(闽东)茉莉花香型花茶在全国具有较为稳定的消费群体。福建地处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物种丰富,茉莉花从引种到应用于窨制花茶也有几百年历史。人们普遍认为"福建(闽东)香型"的花茶,具有香型独具一格、韵味浓郁、鲜灵的特色。在北方耐储存,开箱后香味可保持6个月之久,不开箱却可存放一年多。
福建花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有省级地方标准,等级分明。茉莉花在福建(福州以北)平原生长,由于气候的影响,一般在每年6月上旬开花至9月下旬"休花",开花期为4个月,一年中长达8个月的"休眠期",茉莉花树在大量储存养分。这是纬度较低的茉莉花产地无法比拟的。因此,闽东的花茶产量从20世纪70年代的不足12500t发展至今天的20000t,每年都"好卖"。
6.茶叶的几大销区已基本形成,市场在夹缝中得到生存、巩固、发展。
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世界茶商和饮茶人不知道福建,但他们知道"白琳"、"坦洋"。因为白琳盛产"白琳工夫"红茶和"白毫银针"白茶,坦洋盛产"坦洋工夫"红茶。由于闽东近10年来培育了一支2万人的营销队伍,在市场竞争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不但巩固原有国内外销区,还扩大了新的市场。一直是国家白茶、茉莉花茶及名特优绿茶最重要的出口基地,市场的产销平衡问题已基本解决。
二、应对wto闽东茶产业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若干问题
当前闽东茶产业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栽培管理技术需要进行规范。
1.茶园种植过密不利于耕作管理。事物总有两面性,"高产免耕"茶园的问世,为当时解决"供不应求"的市场需要,应该说是历史性的贡献。然而,茶园进入盛产期后就出现了如下弊病:①很难施用有机肥、生物性有机肥,从而造成茶叶叶底薄,品质下降,不耐泡,香气较差、滋味较淡的缺陷;②病虫害较容易发生,由于密植茶园中通风透气较差,加上茶园物种单一,病虫害相对于其他茶园易于发生、蔓延;③采摘较为不便,园中人行道几乎为零,采茶人只能拨树而入;④不利机耕。茶场规模小,费劳力,效益较低。闽东的茶园靠手工劳作,挖沟施肥、中耕都不能采用小型机械。2.无公害生产技术尚未全面普及,绿色食品基地、有机茶基地只处在起步阶段。
(二)茶叶品种过于单一,采摘期集中,劳力紧张,不利加工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名特优茶类。
闽东茶树良种化达95%以上,但只基于本地的几个国家级、省级良种上。它带给闽东高产优质的同时,也给闽东造成不"高效"。其主要因素在于一是采摘期过于集中,采摘劳力紧张,采工费用占茶叶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每年茶场、成规模农户茶园的茶叶采摘,都要到浙江山区、江西、安徽等地区去请进采茶工。外地采摘工来了,要解决食宿,有的还要新建宿舍,加重成本负担。并且采茶技术不如本地人,浪费问题时有发生,造成大的茶场几乎无利可图。二是由于品种的单一性,要加工高档次的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滋味独特的产品困难很大,不利于开拓市场。
(三)茉莉花种植面积太少,影响市场的巩固、发展。
闽东只有1400hm2茉莉花,高峰期每天只产花15t,全年产花不足3100t,而需要量是15000t。具有传统优势的福建茉莉花茶,只好"舍近求远",运到广西横县去窨花,造成加重成本负担。
(四)茶叶产业的高中级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制约闽东茶叶的技术攻关。
目前闽东只有茶叶技术人员137人,年龄50岁以上的占70%。20世纪80年代后,大学本科毕业很少有人留在茶叶行业工作。这种状况制约了产业的科技升级。另外,茶业主管部门无处争取科研经费,更无行业管理的基本职能,不能适应今天高科技时代的产业发展需要。
(五)税收政策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
过去闽东茶叶各种税费之和高达37.3%,闽东的财税部门对大的加工企业税负过重过严,不像浙江、云南、广东、闽南一带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采取民主评税制,闽东大的国有企业宁德地区茶厂、福安茶厂、福鼎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