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贵州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茶叶是贵州主要优势特色经济作物之一,其产业化经营已具备一定基础。根据省农业厅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全省优势区域内投产茶园面积要达到80万亩,茶叶年产量达到4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占50%左右,茶叶年产值达到8亿元。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的机遇,积极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茶产业,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
--依靠科技,大力推广优良茶树品种,提升茶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亩产茶叶,世界平均水平为66.7公斤,肯尼亚达143.3公斤,我国平均水平为51公斤,福建最高为73公斤,云南为36公斤,而贵州仅为34.87公斤。贵州良种茶园占茶园总面积近68%,其中无性系良种约占20.94%,低于全国26%的水平,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必须扩大无性系茶树良种应用面积,并对茶园实行科学的标准化管理,实现茶叶生产的优质高产,建设好茶业的第一车间,为生产名牌茶叶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重视研究和制定茶叶的标准化生产规程,加大对茶叶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为茶叶产销保驾护航。
--找准市场定位,积极发展绿色食品茶。目前,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偏好已发生明显变化,"绿色、健康、环保"成为茶叶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普通茶供大于求,而绿色食品茶销售量却快速增长。绿色食品由于茶色、香、味俱佳,在国际市场上的价位比一般名茶高,加之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单位面积的成本比普通茶低,因而经济效益较高。据统计,2005年,贵州生产无公害名优茶3080吨,占全年总产量的13.19%,创农业产值2.8亿元,占全年茶叶总产值的51.85%,效益十分明显。贵州大部分茶叶铁观音生长在远离城镇的山区,空气湿润,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病虫害少,许多茶区保持着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具有生产有机茶的优越条件,应抓住机遇,把绿色食品茶作为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
--大力开发新产品,拓宽茶叶消费领域。要适应人们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运用现代科技,生产系列的茶饮品、茶食品、茶药品和茶用品,不断延伸茶的产业链,拓展茶叶产品的消费领域,做强做大茶产业。同时,调整茶业结构要与发挥贵州天然药物的种植优势结合起来,开发香花茶、草药茶、保健茶。
--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名牌知名度。贵州现有6家茶叶加工销售企业被评定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提升全省茶叶品牌竞争力的标兵。对都匀毛尖、羊艾毛峰、湄潭翠片、贵定云雾茶、遵义毛峰等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名优茶,应尽快建立技术质量标准,打造名牌产品,抢占市场,提高效益。此外,还要加大对茶叶品质的检测力度,确保贵州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加强营销网络建设,推进名牌茶叶产业市场的形成。目前全国主要茶区都建立了产地批发市场,仅浙江就有40多个。贵州作为茶叶的后发展大省,除了湄潭县的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西南茶城、贵阳茶叶批发市场以及都匀市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外,2005年在贵阳又新建成"贵州茶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贵州本地茶叶市场销售网络,为各地客商提供了便利。但与其他省市比较,贵州茶叶市场建设仍较滞后,制约着贵州茶业的发展。应在完善和壮大现有茶叶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建立茶叶营销网络的电子商务绿色市场,举办全国茶叶交易会、名优茶展chinatea销会,制定鼓励开拓茶叶市场的政策,加强市场建设,促进茶叶营销。
--建设开放式的茶产业。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建设开放型、外向型茶园,发展"订单茶"、"创汇茶"。在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发展路子的同时,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和非茶企业投资茶业,开展与国内外茶叶大企业的合作。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茶文化活动、名优茶评比,争取更多茶叶产品得到国内外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力争贵州绿色食品茶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省各地茶叶生产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大都是非专业人员在管理茶业。人才缺乏阻碍了茶产业的健康发展。要加大对科研所和大专院校茶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引进省外茶叶生产和营销的高级专业人才,形成较为完整的人才梯队,保证有优秀合格的人才在各级茶业战线上发挥重要作用,推动贵州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