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茶烦恼背后的思索
类似中国茶叶产业发展中所遇到的尴尬,一些传统特色产业也曾遭遇或目前正在遭遇这一困惑。为什么拥有雄厚的产业资源基础,规模效益却怎么也做不上去?
思索一:产业规划不到位是主因。
中国茶叶与"立顿"茶叶在国际市场的角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整合资源到市场规划再到品牌建设、维护,"立顿"走的就是一条规划中的"康庄大道"。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总是先有的资源、市场,再有的产业。而在形成产业的过程中,企业对资源利用、产品定位、市场维护都要提前进行规划。资源过度分散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企业生产、管理成本的浪费。当初,伊力奶业创造崛起神话,就是依靠高度整合企业资源、规划奶牛养殖区,从几个人发展到年创利税几亿元的奶业"巨鳄"。中国茶叶资源分散、生产分散,出口一直以散装为主,自然也就只能充当国外品牌茶叶的原料。
思索二:行业内部的无序竞争呈愈演愈烈之势。目前,行业内部的产品竞争,已经演变成更为激烈的"价格战",甚至一些厂家不惜用"假李逵"作为竞争手段,恶意攻高山茶击竞争对手,消费者难辩真伪,购买了假冒伪劣产品,给"真李逵"产品造成极大伤害,而更为严重的是伤害了消费者对整个中国名茶的信心。长此以往,给中国名茶造成的"硬伤",则难以除去了。
思索三:何不自设"壁垒"。我国大部分产品一直都是靠廉价打开国际市场,安全性能及使用质量并不具备优势。那么,既然技术壁垒存在着必然性与持久性,既然质量是保持产品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维护应有权利的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是惟一的"出路"。因茶叶而"将技术壁垒视作中国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竞争力的推进器"是现实而明智的态度。
最后,从政府的角度出发,也应该加强对这些传统产业的保护。当然,并不是说不设标准就是保护,而是应该通过更为严格的市场监管对扶持产业健康发展。"普洱茶造假事件"已经为特色产业发展敲响了警钟,那么,到底还要有多少类似普洱茶事件才能真正唤醒我们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