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实施区域规划加强项目建设推进全省茶产业发展

发表于:2024-11-10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10日,为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浙江省茶叶产业市场竞争力,根据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步局规划的统一步置,浙江省于203年开始制定实旋茶叶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以期通过规划实施,加快

为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浙江省茶叶产业市场竞争力,根据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步局规划的统一步置,浙江省于203年开始制定实旋茶叶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以期通过规划实施,加快产业发展。

一、规划概况

根据区域资源经较优势、产业化基础、茶类分布、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与发展前景、总体质量与效益,全省划分为三个优势产区:浙西产区、浙东产区、浙南产区。其中浙西产区为开化、淳安、临安、建德、桐庐、余杭、西湖、安吉8个县(市、区)。浙东产区为新昌、嵊州、绍兴、诸暨、余姚、宁海、天台7个县(市)。浙南产区为泰顺、遂昌、松阳、景宁、龙泉、武义、庆元7个县(市)。

总体发展思路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深加工技术,积极培育农业农头企业,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规模经营,加强名优茶开发,推进茶叶优化改造,全面提升茶叶质量,努力提高竞争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

总体目标为:有效改造优化茶叶加工环境,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有效控制农药残留。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茶叶品牌,提高我省名优茶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建立设施较为完善的出口茶加工区域,强化绿茶国际贸易优势。

二、重点建设项目

加强项目建设,增加投入力度,是当前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加快产业化进程的必要抓手。我省实施茶叶优势规划,将重点加强以下四方面项目建设。

1、茶叶产业带生产基地建设

重点在浙西、浙东、浙南三大产区分期分批实施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建设,通过示范、辐射和带动,形成布局相对集中、品牌有效整合、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带。

2、茶树新品种选育、引进与繁育基地建设

通过重点在浙西、浙东、浙南三大产区选择坏境、良种化基础较好的县(市),建设区域性的省级茶树新品种引、育、繁中心和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并对一些地方特色优势品种实施原产地品种基地建设,形成全省较为完整的省地茶树良种繁育体系,全面提高种苗质量和集约化供种水平。

3、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

以全面推行规模化标准生产为载体,通过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或改植换种老茶园,建立病虫害综合预测预报及安全有效防治体系,制定无公害茶叶产、加、销技术规范体系,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标准化加工厂,完善制茶加工设备,强化技术与上岗培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着力提高产业带动现代化水平和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4、区域性著名品牌配套体系建设

以整合品牌,加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培育和壮大市场优势突出的著名品牌为重点,加强产、加、销产业链建设,完善产品标准及管理体系,配套专业市场和营销网络,组织有效的品牌宣传活动,强化品牌配套体系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

三、主要措施

推进茶叶优势区域布局是实现茶产业现代化的必要过程,也是全面提高我省茶产业综合竞争力的系统工程。不仅要依靠政策、科技与资金的重点扶持,更需要体制、机制与方法的创新;不仅要依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三农五方"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各级业务部门、科技人员与产业主体共同努力、上下联动。当前要充分利用铁观音中央地方重视"三农"发展的有利时机,努力推进浙江茶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实施茶树改良工程,扎实推进良种化进程

茶树良种化,是提升茶叶市场竞争力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先导措施。2001年省政府提出了2010年全省茶树良种率达到60%的战略目标。通过近几年茶树改良工程的实施,我省茶树良种化工作已全面展开,各地要以积级稳妥的态度,进一步完善规划、增加投入、落实措施,分期分批建立一批区域性省级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场和县级良种繁育基地,完善茶树良种繁育体系,明确主栽品种和搭配品种,加强新品种选育,注重换种改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

2、实施初制茶厂改造工程,努力改善茶叶加工坏境

加工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关键工序,也是提高其附加值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坏节。目前我省相当部分茶厂存在加工设血陈旧、加工坏境卫生条件差等问题,影响我省茶叶的品质和卫生安全。为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把"茶叶初制厂改造与加工坏境整治"列入茶叶产业发展重点项目,根据当地实际,合理整合茶叶加工资源,制定初制茶厂改造规划,出台初制茶厂优化改造的扶持政策;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省地方标准,推行茶叶加工厂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对茶叶加工人员的技能培训,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全省全面实现茶叶加工的标准化和无公害化,为我省茶叶优质安全和实现茶叶产业的升级提供保障。

3、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安全、绿色"行动

近几来,我省在茶叶标准制定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标准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但在标准水平、标准执行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设置、市场准入标准的相继出台,茶叶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工作更显迫切。为此,要加快制定和完善产品的质量标准、安全生产技术规程、产地坏境标准和茶叶加工、贮运、包装质量标谁,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与国际接轨的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茶叶质量标准化体系,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全面推进绿色行动,及时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准入条件的变化。对重点品牌名茶,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企业推行iso9001、iso14000或haccp、qs认证,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推动我省茶叶质量全面升级。

4、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培育茶叶国际品牌

我省茶叶生产经营实体由于规模小、市场分散,普遍存在带动力不强、竞争力弱的问题。要实现茶叶生产升级,茶道必须培育和扶持一批区域性强、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完善企业与基地利益联结机制,扎实推进茶叶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扶大、扶强龙头企业,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与抗风险能力。要从发展精品着手,培育茶叶著名品牌,通过重组优化,强化区域性品牌优势,实施精品品牌原产地域保护制度,推动优势产区精品品牌产业的大联合;积极利用国内外展览、展销的平台,走出去展示精品风采,挖掘与弘扬文化底蕴,提高精品名茶内涵,开拓大市场,推动我省从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发展。

5、加快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

加大对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与培育力度,积极稳妥地引导和发展区域范围内,特别是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的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销联合体,促进茶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管理与经营。农技推广部门要积极参与到提高茶农组织化工作中去,鼓励创建以农技站、科技示范场和专业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