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神话”的破灭
茶商网消息2007年4月,云南省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一举改名天下知"豪言刚落,"普洱茶热"便遭遇波折拐烏龍茶点--普洱茶价格剧烈波动,坊间传闻:普洱茶神话破灭,价格崩盘,投资商转行。如今,北京、广州、昆明等地的茶叶市场,普洱茶交易清淡……
屈指算来,从云南马帮驼茶进京,催化国内"普洱茶热",不过是2年左右时间。"极品普洱"曾创下比黄金还贵80倍的售卖记录,在今天看来更仿佛是场荒诞闹剧。世事皆有因果,"普洱神话"茶道飞速兴衰,并非偶然!
在市场营销大行其道的今天,"包装概念"极大地颠覆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维,某些厂家的内功修炼因此"退居二线"。与明星炒作类似,一些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在商人与媒体的利益瓜葛、眼球经济下,靠着"轰炸上镜"先混脸熟。"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五花八门的概念、亦真亦假的奇效更是一个比一个悬。就普洱茶来说,一度被吹得能治多种疾病、甚至扬言可代替药品;"传世珍藏"、"升值钱景"更令某些人头脑发热;再加上"茶托"囤积与哄抬,一度人为制造了"物以稀为贵"的火爆景象。
相关数据还显示,近一年多来,普洱茶主产区的茶叶加工厂达到6000多家,其中5000家为初制所(厂),普洱茶品牌多达1000个;在整个云南,生产经营普洱茶的企业更是达到15000家。大量杂牌小厂鱼龙混杂,一些低质劣货冒充"高档极品",进一步损害蚕食了普洱茶的形象声誉。某些商人倒是攫取了短期的"超额利润",但神话终归是神话,当人们恍然醒悟,浮华虚火的褪去在所难免!
市场经济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可市场规则的完善、框架目标的制定,却须由政府打好前站。"普洱茶热"确实给茶农增加了一定收入,但相比市场的混乱无序,不轨商人以地方特产赌博投机,"杀鸡取卵"怎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地方政府来说,这起码是不具发展前瞻性、对不良问题反应滞后、缺乏市场驾驭能力的表现。普洱茶"忽热忽冷",地方政府也是难辞其咎。
正如茶业人士所言:普洱只是一种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好茶。其作为一种饮料,消食化痰、生津养胃的特性从未改变,真正变化扭曲的是某些人的心理。渴望一夜横财,妄想捞一把就走,不仅丧失了基本道德;对逐利的不择手段,负面示范的连锁效应,甚至可能影响局部的群体行为。
市场制度的建立、行业的规范自律,一方面需要政府厘清行政范围、践行管理责任;另一方面,对一些非政策监管、非调控配置的技术性事物,则应向相关行业组织与协会转移。更重要的是,社会是一个整体,今日某人的坑蒙拐骗、投机越轨,明日也可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面对法制规范的不断完善,鉴于和谐向善的众望所愿,真正的聪明人当做出正确决策。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对重树普洱茶形象、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对所有人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