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巴东县茶叶生产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湖北省巴东县地处长江的巫峡与西陵峡之间,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部,东连湖北省秭归县、兴山县,西接重庆市巫山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茶叶是全县海拔600-1200m之间的二高山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之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既给巴东县茶叶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审视全县的茶叶生产,惟有以瞄准市场、优化品种、科学管理、建立绿色产业基地、多创精品名牌、推进产业化进程为最佳出路。同时,也是一条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财政增税的富民强县之策。笔者就如何让巴东县茶叶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作出如下探讨:
1巴东县茶叶生产的优势
1.1区位优势。巴东县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库首县,位于东径110°04′-110°32′,北纬30°13′-30°24′。全县12个乡(镇),490个村(居)委会,393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4.8万人,农村劳动力28.5万人。库区淹没线以下需移民4.8万人。国土总面积3219km2,其中耕地4.2万hm2。全县现有茶叶面积2133.3hm2。
巴东县水陆交通便利。境内长江39km,清江31km,水路从巴东县城至三峡坝址64km,到武汉832km,到上海1957km,西至重庆538km。陆路交通有"318"、"209"两条国道线从境内穿过,巴东长江公路大桥即将竣工,宜(湖北宜昌)--万(重庆万州)铁路和沪(上海)--蓉(四川成都)高速公路途经本县且均已正式开工建设。
1.2环境优势。巴东县属山地地貌,以黄壤、黄棕壤和紫色土山地为主,北有茶健康大巴山,中有巫山山脉延伸,南有武陵山。由于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余脉、大巴山以及神农架主峰为屏障,寒潮南下受阻,加之长江、清江从峡谷中穿流,河谷增温效应明显,成为"冬暖区"。全县山峦起伏,从北到南呈"w"状,最低海拔73m,最高海拔3005m,立体气候明显,土地以坡地为主,全县有8.2万hm2山地可供开发。气候温和多雨,湿润多雾,相对湿度在85%以上,水热条件好,全年总辐射量为409.9×103j/c﹐(以巴东县城为例),年积温18.6℃,≥10℃年积温4700-5800℃。全县水资源丰富,年降雨量1200-1400mm。
1.3生态优势。巴东县到处都是青山绿水,植被覆盖率高,全县植被覆盖率68%以上,加之茶区的茶园之间都有山林隔断,既改善了小区间生态环境条件,又有利于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无工业污染,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世界著名的"硒都"。全县土壤中天然含硒,是生产富硒有机茶等安全食品的理想之地。
1.4基础优势。巴东县栽培茶叶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公元754年)就有种茶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茶叶面积发展较快,迄今全县茶叶面积已达2133.3h﹐。茶叶加工设备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粗加工设备,逐步向精制加工设备转变,全县有茶叶加工厂房104栋,总面积28000﹐。全县有12个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0个正规茶场,2个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茶叶产业化组织正在形成,茶叶产品的销售网络也正在完善之中。
1.5科技优势。巴东县设有县农业局经作股和县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专门从事茶叶技术指导和试验、示范。全县有专业茶场10个,有2个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各乡(镇)农技服务中心配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全县有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144人,产茶区的村、组及专业茶场都有专门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有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省农科院等专门机构的专家长期对巴东的茶叶生产进行指导。先后有"金果雪芽"、"神农碧峰"等产品连续获中国国际茶博会金奖,有"神农碧峰"、"万仙碧峰"、"九龙青峰"和"金果"牌商标系列茶、"华亚"牌商标系列茶、"神农溪"牌商标系列茶等产品获湖北省"鄂茶杯"优质产品一等奖,同时也开发出了一批银杏茶、金银花茶等保健茶系列,其产品在北京、上海、武汉、陕西等地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2巴东县茶叶生产存在的问题
2.1发展速度较快,但建园质量不高。据《巴东县志》记载,全县1949年前茶叶面积只有66.7h﹐。新中国成立后,茶叶面积迅速增加,1957年面积为183.47h﹐,1970年面积为1443h﹐,1985年面积为1666.7h﹐,2003年面积为2133.3h﹐。由此可见,全县茶叶面积上升速度较快。但在上世纪80年代前,全部都是以点播、条播为主,没有抽槽改土、施入有机肥,造成茶树根系生长不良。直到80年代以后采取用抽槽改土、深施有机肥、栽培无性繁殖茶苗的技术进行建园,通过这些技术措施建成的茶园只有466.7h﹐。这样在80年代以前发展的茶园大部已未老先衰,根本不能产出优质鲜叶原料。也无法增加单产、总产和提高茶叶品质。
2.2管理粗放,单产不高。由于各种原因,全县只有10个场和2个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的466.7h﹐茶园进行规范的肥水管理,其余1666.6h﹐的茶园还处在自生自灭的生长状态,没有采取配套的管理措施,这样就造成了全县整体单产低,2003年全县炒青绿茶干茶产量按2133.3h﹐总面积计算,平均为666.7﹐/19.1kg。名优茶干茶产量按总面积计算,平均为666.7﹐/9.3kg。
2.3品种混杂,经济效益不高。巴东县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展的茶叶,都是"就地取材",采用自采自种的方式进行发展,其品种良莠不齐。80年代以后才注重"早芽种"、"大叶种"等优良品种的引进和繁育,使其清明节前后上市的产品数量受到限制,在市场上价高畅销的茶叶得不到满足,错过了高价销售的"黄金期",导致全县茶叶整体经济效益不高。
2.4加工设备不完善,产品质量不能迅速提高。1985年全县只有茶叶加工动力机械(柴油机、电动机)91台,揉茶机、烘干机等粗加工机械122台(套),85年后才陆续改进动力设备,全部采用电动机为动力,增加精制加工设备16套。但现有加工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全县茶叶精加工的需要,因而造成了全县茶叶产品质量不能迅速提升。
2.5开发的名优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巴东全县的茶叶生长在群山环抱、云雾缭绕、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且含硒元素的良好环境之中,是产优质富硒名茶的理想之地,近年来虽然对开发优质富硒名茶品牌有所醒悟,也尝到了精品名牌增值的甜头,但开发的速度不够快,不能形成批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缺乏市场竞争力。
3巴东县茶叶发展的对策
3.1建设有机茶基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3.1.1科学选择生长基地。要做到食品安全,茶叶基地首先要选择远离城镇和工业区,并与村庄、公路干线适当隔离,防止灰尘、废水、废气等给茶叶带来的污染;茶园周围林木繁茂,生态环境条件好,以10hm2为一小区,每个小区要有山林相隔离,做到相对分散;茶园要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有机质及各种微量元素含量充足,ph4.5-6.5,重金属和有害物含量不超标,没有农药污染。
3.1.2建立生态茶园。茶树属常绿植物,有喜温、好温、耐荫、喜漫射光的生活习性,因此,可以选用:果-茶-菌、林-茶-绿肥(食用菌)等多种生态模式,增加植被覆盖,充分利用地下、地表、地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