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浙江省茶叶农残现状与对策

发表于:2024-09-22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9月22日,一、茶叶农药残留现状茶叶农残是茶叶生产长期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化学农药开始在浙江省茶区广泛使用以来,由于农药品种局限、使用技术不当、安全用药意识不强待原因,造成茶区环境污染和茶

一、茶叶农药残留现状茶叶农残是茶叶生产长期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化学农药开始在浙江省茶区广泛使用以来,由于农药品种局限、使用技术不当、安全用药意识不强待原因,造成茶区环境污染和茶叶农药残留。为解决茶叶农残问题,从70年代开始严格禁止在茶园中使用六六六、ddt,使六六六、ddt很快得到有效控制。其后又根据国家规定,严禁在茶园中使用甲胺磷、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等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优化防治和综合防治技术,重视安全合理用药,取得了显著成效。据调查,目前茶园年用药次数由原来的7-8次减为3-4次。随着生态农业的兴起,引导有条件的茶园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和化肥,逐渐向有机茶方向过渡。据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连续多年对浙江省茶样的抽检结果,按照国家茶叶卫生标准(gb9679)的要求,六六六超标率为零,ddt超标率低于1%,其他农残指标也得到有效控制。

总体上讲,浙江省茶叶农残控制是有效的。但随着欧盟茶叶检验标准的提高和我国加入wto的临近,茶叶质量又面临新的挑战。若按照欧盟新标准,我省茶叶农残问题不容乐观,告别是菊酯类农药根目录标较为突出。因此,控制茶叶农残任重而道远。

二、近年来在降低农残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1、建立病虫测报站点,搞好预测预报浙江省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在茶区建立了茶树植保联系点和茶树病虫测报网,当时全省社、队茶树植保员2000余人。茶园分户承包以后,由于经费待原因,茶树树病虫的预测预报,通过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是指导茶农开展病虫优化防治的有效办法。近年来,新昌、德清、松阳、武义、杭州市茶科所等地又恢复和建立了茶树病虫测报站,定期发布病虫情报,提出优化防治建议,指导茶农科学合理用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搞好面上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各级茶叶生产技术推广、植保等有关部门茶健康结合各自的业务工作,经常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普及合理安全用药知识,宣传农药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提高茶农安全、卫生意识。特别是1999年以来,各地积极推广"农技110"新机制,借助"农技110"为茶农提供技术服务。

3、研究制订相关标准近年来,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做了大量的药剂试验,筛选出一大批适用于茶园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制订了茶园合理用药技术教育规范。《有机茶》省地方标准(db33/t266-2000)已于2000年3月28日起实施,它是我国第1个有机茶标准,由茶园、鲜叶与加工、商品茶、认证与管理等四部分组成;《无公害茶》省地方标准也正在抓紧制订当中。这些工作有效的规范了茶农用药,促进了农残的降低。

4、开展有机茶工程建设有机茶开发是浙江省近几年来茶叶生产的热点之一。1999年浙江省农业厅"三农五方"项目拨专款资助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有机茶开发技术研究。2000年2月底由省农业厅和省供销社联合以省政府名义组织召开了"全省降低农残、开发有机茶工作会议",决定以20个重点产茶县为示范开展"有机茶工程"建设,最近浙江省农业厅又专门下发了《关于发展有机茶生产的通知》(浙农发[2000]68号文),对各地有机茶开发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由于组织得力,措施有效,使全省对发展有机茶迅速形成了共识,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到目前为止,浙江省获车内或国际颁证的有机茶生产企业达25家左右,有机茶园(含有机转换期茶园)面积近1.5万亩,预计2000年有机茶产量将达到1000t。

5、企业直接建立基地,抓好产品原料入口关近年来,浙江省一些上规模的出口企业或精制茶厂通过租赁、合资、合作等形式,在产区直接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生产和出口低农残茶。同时,对来自其他茶区的毛茶,采取必要的农残预检措施,若农残不合格就不收购,这一举措一方面保证了出口茶质量,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精制茶厂、初制茶厂、茶场等各个环节的联动,调动了各产区主动控制农残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无公害茶的发展。

6、开展执法大检查,抓好农药的源头控制近年来,浙江省各级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依据《农药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了对茶叶产区农药使用的源头管理和监督,结合全省农业系统"绿剑打假保春耕",并联合质量技术监督等执法部门,不定期地对市场上销售的茶园农药和茶园农药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严肃查处,起到了良好的威慑作用,确保了茶叶的安全生产。

三、浙江省茶叶农残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安全用药技术普及存在盲点,化学农药使用不当的现象在部分茶区依然存在由于经费不足、植保队伍不健全及茶园经营体制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在部分茶园中化学农药使用不当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农药盲目混用,选用农药与防治对象不对口,防治失时,喷药靶标不明确,喷药次数过多,没有严格按安全间隔期采茶等,使部分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偏高。

2、我国现行卫生标准与国际不接轨,国内茶叶中最高允许残留量(mrl)与国际一些发达国家要求的矛盾突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降低农残工作的难度。目前,国内真正在茶树上登记的农药品种极少,少数已登记的农药品种使用浓度、安全间隔期及允许的最高残留量与国际标准不接轨,千万极大部分茶叶虽符合国内要求,但其中部分茶叶不符合欧共体的要求,最为严重的是氰戊菊酯、扑虱灵、甲氰菊酯超标。同时,国内标准中的某些指标(如铅含量)又明显比国外标准严格。当务之急是要重新对国内标准进行修订,使之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

3、茶树植保经费缺乏,测报工作难以开展茶叶改进费断收后,由于没有正常的经费来源,各茶区原有的茶树害虫观测和测报点相继关闭,全省茶树病虫测报网人散网破。目前,仅有的测报点只能开展短期的测报,无法进行系统的预测预报,测报方法也有待进一步改进。

四、对降低茶叶农残的建议

1、切实加强领导,提高对茶树植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病虫害控制是影响茶叶优质高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茶树病虫害防治工作不仅是控制病虫害、确保丰收的重要措施,也是降低农残、提高茶叶质量的关键所在。建议有关部门要对茶树植保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扶持。

2、加强预测预报工作,指导茶家科学合理用药各茶叶重点产区要创造条件,恢复或建立茶树病虫疫情的调查与监测,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向茶叶生产单位发布铁观音病虫情报、最佳防治适期及防治使用农药,帮助和指导茶农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按《农药合理使用准则》进行防治。

3、加强对茶叶产区农药使用的源头管理当前,特别要严格执行《关于在茶树上禁止使用氰戊菊酯的通知》(农农发[1990]20号),严禁在茶园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各级农业执法部门要加强对农药经营单位和田间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控制农药残留。

4、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茶叶农药残留、重金属和微生物含量标准,以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