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如何提高大宗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思考

发表于:2024-09-21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9月21日,大宗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农产品,近几年来大宗茶出口量基本稳定在20万t左右,占茶叶总产量的30%左右。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名茶生产在全国各地纷纷上马。由于名茶生产效益好,市场俏,产品供不应求,

大宗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农产品,近几年来大宗茶出口量基本稳定在20万t左右,占茶叶总产量的30%左右。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名茶生产在全国各地纷纷上马。由于名茶生产效益好,市场俏,产品供不应求,促使了名茶生产不断发展壮大,产量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市场得到发展拓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茶叶产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打破了大宗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以名优茶为主、大宗茶为辅的格局。以浙江省为例,2002年茶园面积202万亩,茶叶产量13.9万t,产值33.7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4.0万t,产值26.4亿元,分别占茶叶总产量和总产值的28.8%和78.3%。自从名优茶"异军突起",大宗茶的经济效益就一直地下,几乎是几十斤大宗茶的价格只能抵一斤名优茶。长此以往,安溪茶大宗茶生产中的问题越积越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效益差,投入少

1994年以来,大宗茶的价格持续走低,如绿茶1980年的出口价为2.35美元kg,到2002年跌至1.40美元kg,茶农出售毛茶的价格只有5~6原kg,茶叶产值与生产成本出现倒挂现象,农民只有通过减少茶园投入和降低劳动成本来勉强维持生产。

二、加工规模小,基础薄弱

据统计,浙江省茶园面积200多万亩,茶农100万户,平均每户种植面积2亩多;茶叶初精制加工厂约8000个,平均每个大宗茶加工厂年产量近11.8t,年产值10万元以下的占70.4%。大宗茶加工厂许多是以产茶自然村为单位建厂,相当一部分厂房是村里原有的老房子,普遍存在设备陈旧、厂房简陋、环境条件差等问题。

三、加工设备落后陈旧,工艺缺乏创新

除了蒸青茶厂和少数精制厂外,茶厂装备水平普遍较低。在目前使用的加工机械中,23.8%是上世纪80年代前购置的,陈旧、老化程度十分严重。加工设备基本上是常规设备,连续化、自动化尚未起步。

四、卫生状况差,管理缺乏制度

管理缺位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初制加工厂管理尚无明确规定和有效措施,很少办理作为食品加工厂所必备的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据抽样调查,浙江的茶厂已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的分别只占总数的11.9%和8.2%。茶厂选址不合理,许多茶厂与农户的生产、生活用房在一起;厂房比较简陋,基本上没有卫生设施;车间内茶、煤混杂,茶叶直接与地面接触等现象比较普遍。

五、产品无品牌,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多数茶厂生产的产品只能作为其他企业的货源,很少以自己的品牌直接进入终端消费市场。调查表明,浙江省产品有品牌的茶厂仅占市场总数的4.1%,直接通过自有品牌进入终端市场的产品只占其生产总量的7.7%。

上述表明,目前大宗茶的生产存在着不少问题,但大宗茶产量大,覆盖面广,涉及到的茶农人数多,关系到茶农增收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和生产者的足够重视。大宗插补单出口需要,而且内销也有一定的市场,如果采用一手抓名优茶,一手抓大宗茶,用抓名优茶的方式抓大宗茶,大宗茶是能够打"翻身仗"的。

1、大宗茶要重树品牌

我国大宗茶出口原先有著名品牌的,也取得过良好的信誉和效益,近年来,在名茶品牌宣传上,各级政府部门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取得了很健康茶好的营销效果。在"名茶热"的对比之下,对大宗茶生产有所放松,不够重视,更谈不上创品牌的问题。笔者认为,大宗茶也应该面对国内外市场,调整产品结构,推出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重树大宗茶的品牌,以创新的产品去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大宗茶也可采用各地运用名茶创造的品牌效应,将大宗茶作为名茶品牌下的系列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来带动大宗茶的生产、销售,增加经济效益。

2、大力发展无性系茶树良种

无性系茶树良种能提高名优茶的品质,促进名优茶的发展,同时,提高大宗茶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也需要发展无性系茶树良种。例如,用云南大叶种制成的红茶,具有汤色红艳、滋味浓厚等特点:用忒观音品种制成的乌龙茶具有"观音韵";用迎霜、翠峰、浙农139等品种制成的大宗绿茶,具有色绿、向高、滋味鲜醇等品质特点。

3、加强大宗茶加工企业的改造

名优茶的发展得益于名优茶的机械研制和名优茶机械业的发展。目前从事大宗茶加工的企业,市场环境卫生条件差,没有营业执照、食品卫生许可证,更没有企业生产标准,生产比较乱,经营者除上交茶厂承包款外,就没有其他部门的管理。我国出口茶叶在清洁卫生方面出现不少问题,原因是现有的初制茶厂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大宗茶的卫生质量指标,必须按照国家无公害茶生产标准对茶厂进行管理和改造。

(1)规范管理。对"收青(叶)制干(毛茶)"和专业大户的初制茶厂,应由当地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和防疫部门的食品卫生许可证,茶叶加工人员应办理健康证。

(2)改造茶厂加工环境。目前大宗茶初制厂,有很大一部门以泥地为主,加工人员进出不换鞋,很不卫生,这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相差很远,给茶叶的卫生质量买下了严重隐患。对这些农村茶厂的加工环境要按国家无公害茶生产标准的要求进行全面整治。一是加工厂外无污染源,加工厂地要与外界建立隔离带。二是制茶机械的热能要清洁卫生,制茶用的煤、柴、炭、电和燃气如果使用不当,也会污染环境和茶叶质量。三要建立严格的茶厂加工卫生制度,加工人员要换干净的鞋子和工作服装,并保证个人卫生和身体健康。四是有足够的鲜叶摊放场地和盛放茶叶的器具,做到鲜叶进厂和炒制过程中不落地,符合茶叶卫生质量要求。

(3)大宗茶加工设备的更新。大宗茶加工机械设备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品,数十年的老茶机,有的破旧不堪,很难提高茶叶质量。初制茶厂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已刻不容缓,建议重点产茶地区当地政府从地方财政划出专款,作为茶叶初制厂改造的项目资金,重点扶持初制茶厂的机械设备更新。通过调查摸底,作出规划,如大宗茶炒轻用传统的锅式或滚筒杀青机,制出来的茶叶存在绿茶不绿、烟焦味、碎茶多等弊端,在技术上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近年来,有关单位研制出了气热杀青机,采用蒸汽杀青和快速脱水冷却联合作业、所制的绿茶色泽鲜活翠绿,茶汤绿亮,香气好、滋味鲜爽,品质优良,克服了原来炒青茶普遍存在的烟焦味和夏秋茶苦涩味重等缺点。目前,设备更新以选择中小型机械为宜,一是适合我国茶叶生产规模小的国情,二是用中小型机械加工大宗茶,品质会提高,同时可以兼制名优茶。在重点茶区,应建立具有连续化茶叶加工生产线的示范茶厂,以提高我国茶叶加工的现代化水平。

(4)提高大宗茶的加工技术水平。大宗产品置于名优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茶叶品质离不开鲜叶原料和先进的机械设备,更离不开工艺技术,不论是大宗茶还是名优茶加工,质优对机械转速快慢、温度高低、压力大小、投叶量多少等技术参数正确掌握,才可能制出好茶来。因此,对茶叶制作人员加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