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云:古树茶的呼吁
前几天,鲁云去了"普洱茶圣地"勐海,上了趟贺开古茶山。本想和茶迷们分享茶园风光、民族风情和一点小心情(顺便炫一下)。如今这些心思都没了,只为古茶树的命运担忧。贺开古茶园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片栽培型古茶园,有一万六千多亩,几百年的古茶树比比皆是,旅游开发正打破这里的平静。而云南古茶树的保护与开发,也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这几年,随着古树茶在普洱茶界热炒,其价格一路走高,陆续有古茶树死亡的信息爆出。英国人说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我国专家则力主在中国,具体说就是云南--那些连片和散生的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树就是活的证据。古茶园是茶树物种资源的"基因库",与云南许多边疆民族群众的历史、民俗和民生都息息相关,自然科学的价值不可替代,社会人文研究也离不开它。但古茶树对周遭环境和人为干预敏感挑剔,一旦被毁,将是不可逆的损失。
不幸的是,一场对古茶树有意无意地"围剿和杀戮",正在进行。
古茶树分布的地区,一般是人迹罕至的偏远山地,也是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瑶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不用说你也明白,这些地方以前都很穷,群众文化素质很差。到去年,贺开古茶园涉及的六个拉祜族村小组才有第一个大学生;如今村里说汉语流利的拉祜族人也就两三个。古树茶涨价了,茶商和茶客来了,快钱来了,问题也来了。
古茶园之所以存活至今,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然放养",茶叶不值钱时采摘量不大。如今古茶树成了"摇钱树",遇到了"千年未有之变局",过度采摘不可避免且广泛存在。有群众为了攀比盖房子、买车,把茶园一次性租给外来的生意人。而有些奸商,把"有机肥"、茶叶末拉到古茶树底下,要给一直吃素的"老和尚"们开开荤!
云南农科院茶科所退休研究员王平盛告诉鲁云,古茶树的根须不发达,主根往下生长,所以能抗旱抵御自然灾害。在土壤表层施肥、浇水、翻土,会"诱使"古茶树表层须根生发,一旦遭遇干旱、冷冻等气候灾害,后果不堪设想。还有一些热衷于保护的所谓"好心人",给古茶树裸露的根茎培土,修建水泥挡墙,改变地表水流和土壤酸性,古茶树备受折磨--那些认为民族群众上千年的种茶经验很落后的人,还是省省心吧!那些去认养古茶树的人,你们是为了保护还是为了买放心茶叶?
更可怕的是,有人在古茶园的核心区搞起旅游开发。在贺开古茶园,成千上万棵古茶树已经被毁,大规模的建设正要展开。鲁云不敢想象,旅游大巴车鱼贯而入古茶园会带来怎样后果!而基层党委政府,不是助纣为虐,也是放任不管。村民娜朵告诉鲁云,自家七百多棵古茶树被毁,没有一分钱补偿。维权能力弱的拉祜族群众,有多少无奈要诉说,又有多少愤怒在积聚!
如今,云南一些地方把开发的目光投向古茶园,"古茶庄园"冉冉成为一个旅游概念。而哪些古茶园能开发哪些不能动?宾馆游乐设施要避开茶园核心区多远?开发商的资质和理念有何要求?引入游客的开发强度有无标准?当地原住民族和散养的家畜是赶走还是相融合?这些问题目前没有答案。一些历经千年风雨的古茶园,今后命运如何,或许只能看运气了。
有茶友或许会问:古茶树不是一般林木,茶农采采叶子无可非议,为何要搞成景区甚至旅游村镇--"磨刀霍霍"向茶园?鲁云只能这样回答:习大大来云南时说,这里腐败案件的"高发区",集中在矿产、工程、玉石和普洱茶等领域--但凡成了稀缺资源,利益攸关就是合谋对象。那些打古茶园歪心思的人,鲁云祝你们一路平安,都有个好归处。
巴达大黑山野生"茶树王"早死了,南糯山的栽培型"茶树王"也死了。十年前,包括仙逝的吴征镒老先生在内的专家贤达曾发出倡议:保护好古茶树。而如今,再拜市场所赐,云南古茶树保护又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目前春茶正在采摘,无数茶友奔波于云南各大茶山,鲁云号召大家拿起手机、相机,晒晒你看到的古茶树的样子;如能引导大家理性消费"古树茶",更是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