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一杯中国茶 影响全世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安溪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引导下,安溪打响了"安溪铁观音"这一集体品牌,同时又在这一集体品牌下成长众多的茶叶企业品牌,茶业成为安溪最大的支柱产业,并以骄人的业绩让国内外为之震惊。
香飘国内外,安溪铁观音广受赞誉。从近期来看,2009年围绕茶产业提升年活动,在三大思考的指导思想下,安溪茶业硕果累累。2009年元月5日,安溪铁观音被省广播影视集团、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单位评为"福建省改革开放30周年福建最具影响力最具贡献力品牌";2009年10月份荣获由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上海茶叶学会联合评选的"中国世博十大名茶"首位;作为"中国乌龙茶之乡"、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创下了中国内地县级茶园总面积、年茶叶总产量、涉茶总产值、销售渠道、茶叶从业人口、受益人口、农民从茶叶中的收入比例等多项全国第一,获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的"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首位……
新年新起点、新气象,安溪铁观音的品牌魅力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
2010年元宵节期间,以"弘扬闽南文化,增进交流合作,推动海西先行,加快泉州发展"为主题的泉州市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如期举行,而在文化节上,安溪县所开展的一系列具有浓郁茶乡文化色彩的活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福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关键年。祖国大陆与台湾,尤其是安溪与台湾茶缘深远,在促进闽台合作方面,安溪作出了众多积极贡献。新年伊始,人们对安溪茶业骄人的业绩报以遐想,在准备着蓄势而发、乘势而上的同时,也在不断总结许多值得人们总结和回味的经验与做法。
铁观音香飘两岸
改革开放以来,安溪发挥侨台大县的优势,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并从实际出发,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不断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激发了台胞前(回)来安溪投资、兴办茶叶企业的热情。近年来,几乎年年有台胞来安溪兴办茶叶企业,并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台资茶叶企业,主要分布在大坪、芦田、西坪、城厢、龙涓、虎邱、感德、官桥等乡镇。据了解,台资茶叶企业在安溪的经营方式主要有基地型、加工型和收购型三种。
台资茶叶企业在安溪的成功发展,产生了良好的"串珠"效应,从事食品、建材、电子等行业的台企纷纷落户安溪。据业内人士分析,安溪县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台湾具有技术、机械设备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较强优势,两岸优势互补,随着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入,其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倾力打造现代茶叶合作示范基地
为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安溪县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致力建设六大基地,力争在在海西大局中站好位置,谋划发展,做好贡献。
在六大基地建设中,建设海西茶业基地被优先提及。为圆满实现这一基地建设,安溪县提出了10项重点工作:第一,建设"海峡两岸(安溪)茶业合作加工区";第二,学习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生产经营模式,探索和创新茶业发展机制;第三,建设安溪铁观音茶文化博览园;第四,建设海西茶业基地、闽台茶叶机械及茶叶包装产业园;第五,建设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第六,建设国家级茶叶(乌龙茶)行业技术中心、乌龙茶食品安全质量控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第七,扶持一批茶业龙头企业上市;第八,推动中国茶都改造升级,建设安溪国际茶叶拍卖交易中心;第九,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发"安溪茶叶安全生产远程监控信息网络系统";第十,建设中国茶叶职业技术学院(暂名)。
同时,为打造海峡两岸现代茶叶合作示范基地,安溪县形成了"一都、二区、三中心、四基地"的区域发展布局。"一都"是安溪要定位为以中国茶都为基础辐射台湾地区及国际市场的"国际茶都";"二区"指"生态茶园合作示范区",包括在感德等5个乡镇各建立一个"台湾茶农创业园"和在剑斗等6个乡镇各设一个"生态茶园示范点";以及"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三大中心"包括海西茶业良种繁育合作示范中心、茶叶加工技术合作示范中心、茶业质量检验检测与标准化示范中心。"四大基地"涵盖茶叶深加工合作示范基地、茶业机械制造合作示范基地、茶业印刷包装合作示范基地、茶业保税物流园示范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设计要求的高站位高标准,安溪海峡茶博园已成为安溪吸引世界关注的一块新"磁铁"。其目标正是要打造成世界唯一、中国第一,而且只有安溪专属的项目,这样一个高标准严要求,让人充满期待。
名动国内篇
安溪铁观音成福建最具影响力贡献力品牌
2009年元月5日,由省广播影视集团主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单位协办的"福建省改革开放30周年福建最具影响力最具贡献力品牌"颁奖典礼在福州举行,安溪铁观音榜上有名。
安溪铁观音能获此殊荣,与安溪县委、县政府在安溪茶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密不可分。在安溪茶业发展中,安溪县委、县政府通过倾力塑造茶叶品牌、持续开展茶事宣传、推动品牌市场互动、扶持骨干茶企发展等行之有效的举措,使安溪铁观音阔步向现代大茶业迈进,成为福建乃至全国茶业的中坚力量。
安溪茶业名冠全国
继安溪铁观音品牌获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国茶界首枚中国驰名商标、被外商评为最熟悉和最喜爱的中国品牌、福建省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和贡献力品牌等荣誉之后,2009年,安溪县和安溪铁观音各获一项国字号涉茶排序全国第一,引人瞩目。
2009年11月8日,随着年度牵动全国茶界的两项国字号涉茶排序相继公布,安溪县荣获"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首位殊荣,同时荣获"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第一位称号。两项国字号荣誉花落安溪,极大提升了安溪茶业和安溪铁观音在全国茶界的地位和国际茶市的影响力。
三大战略思考放眼看世界
为推动茶产业在持续发展中实现新的提升,安溪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在2009~2011年组织开展"茶产业提升年"活动。在这一活动大背景下,面对处于高位爬坡的安溪茶业,中共安溪县委书记李建辉提出了关于安溪茶业的三个思考。三个思考,一是要思考懂不懂得忧患,二是要思考敢不敢于有梦想,三是要思考勇不勇于担当。
三大思考提出后,安溪县酝酿开展国际合作,引领安溪茶业放眼世界,其中,两大茶事活动不得不提。
一个是2009年8月10日至16日,安溪县委、县政府在香港成功举办大型茶事综合活动---安溪铁观音神州行·香江行。这场活动由县委书记亲自带团赴港宣传推介,5家骨干茶企结成品牌共同体参展,4场品茗赏艺会场场宾朋满座,茶歌茶舞茶艺表演成展会焦点,福建乡贤齐聚一堂畅叙情谊,数十家媒体上百篇报道舆论造势……在香港刮起一阵不小的"旋风"。
另一个是2009年11月6日至8日,安溪县政府在福州承办"观音铁韵·情满海西"茶文化活动。这两场茶事活动,一场侧重于引领安溪茶业面向国际茶市,另一场则侧重于彰显安溪铁观音的品质实力、品牌魅力,以及文化感染力等。舆论评价,两场茶事活动平台大、视野宽、有特色、高水平、参与广、效果好。
首只茶叶价格指数成发展里程碑
2009年9月16日,我国茶叶发展史上一件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在安溪发生。当天,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安溪县茶管委、中国茶都3单位,联合在安溪举行中国首只茶叶价格指数---安溪铁观音价格指数发布会,吸引了大量媒体关注,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福建日报等中央、省、泉州市媒体,均派人前往发布会现场采访。
这意味着从当天开始,发布会上公布的一个数据90.4,将成为人们关注安溪铁观音涨跌的基期价格,观察以月为周期的价格变化,这个基期价格就是一个比较参数,其意义重大,作用广泛。
安溪铁观音声名远播
作为名茶故里,安溪以及安溪铁观音早已声名远播。这几年,众多国外友人以及茶商纷纷慕名奔赴安溪。2009年上半年,8国友人组团前来安溪轰动业内。这8个国家既有欧洲的比利时,东南亚的马来西亚,也有近邻日本、韩国等国家。通过或长或短的接触,国际友人们纷纷表示,回国后要多宣传推广安溪茶文化。
同时,不少国际零售巨头更是结伴造访安溪。2009年,除华润万家外,沃尔玛、麦德龙、天虹、岁宝,以及新百丽等20多家国际零售巨头的数十位高管齐聚安溪,造访国饮安溪铁观音故里,给中国零售业界留下一个奇迹,也给安溪茶业和中国茶市留下惊喜和期待。
安溪茶业促国际交往
从安溪茶业的发展过程来看,其发展史也是一部对外发展的交流史。
2005年6月,"安溪铁观音"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唯一代表,亮相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意大利帕尔玛举行的国际大会;2005年10月,第99届广交会期间,安溪铁观音被外商投票评为"外商最喜欢中国品牌"第三名,这也是中国农产品在这次由外国人参加的票选中,唯一入选的品牌;2006年5月,美国专利和商标局官员苏珊·安东尼女士专程到安溪,愉快接受聘任,成为"安溪铁观音"的形象代言人;2006年10月16日至20日,安溪铁观音作为福建唯一特色农产品,受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地理标志大会;2007年6月26日至29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再次邀请安溪,前往北京参加世界地理标志大会;2009年8月10日至16日,安溪县委、县政府在香港成功举行"安溪铁观音神州行·香江行",县委书记李建辉亲自率队,让参加茶展的世界17个茶叶主产国家、地区和260多家茶企,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一大批茶叶专业买家,留下深刻的"中国安溪"印象……
安溪铁观音亮相闽南文化节
随着闽南文化节的隆重开幕,作为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安溪活动的重要载体,安溪铁观音大放异彩,"和谐海西·千人品茗"活动,分别于2月27日上午9:00至10:30和28日下午2:30至4:00,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精彩上演。
除了举办"和谐海西·千人品茗"活动外,安溪方面还将结合"一个综合馆、六大展示区"展示项目,通过"千人品茗"、"茶文化旅游"等一系列浓郁茶乡文化色彩的活动,全面展示安溪"茶之祖、茶之源、茶之韵、茶之乡"丰富内涵,吸引广大市民热情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