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川红凭什么“红”到德国?
宜宾川红凭什么"红"到德国?
宜宾作为"川红"的主产地,上世纪50年代享有较高声誉,后又淡出市场,现又再次崛起。
"别看我们是山里人,我们种的茶马上就要卖到欧盟去了哩!"2月25日,宜宾高县可久镇茶农周跃均一边采摘新春芽茶,一边对记者说,"今年我这八亩茶园少说也有两三万的收入。"可久镇有2400多亩优质良繁茶,高县林湖茶业公司刚刚接到了德国客商3000公斤新"川红"的订单。
院企合作为失落的"川红"找症结
"川红"与"祁红"、"滇红"并称为中国三大红茶。上世纪50年代,"川红"刚在国际市场面市便享有"赛祁红"的美誉。宜宾作为"川红"的主产地,上世纪70-80年代,每年出口的功夫红茶占到全省的50%,创汇约500万美元。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宜宾功夫红茶的出口受到影响,最低时的产销量不及八十年代的十分之一。"川红"似乎在市场淡出。
"全川都在产绿茶,我们是不是还继续做红茶生意?"2006年,林湖茶业公司董事长陈岗带着种种疑问为失落的"川红"寻根究底,于是,林湖茶业和四川农大茶学系走到了一起。
四川农大教授杜晓介绍,上世纪50-70年代,川红一直沿袭古代贡茶制法,其关键工艺在于采用自然萎凋、手工精细、木炭烘焙,具有浓郁的花果或橘糖香。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为适应国际市场的大量需求,"川红"改变传统的制作工艺,使"川红"传统品质大受影响。
为改变这一现状,林湖红茶与四川农大耗资100万元,开始长达3年的科学攻坚。用传承与创新的思维来重新开发新"川红",即研制开发高档四川红茶--"川红"名茶。
科学攻关新"川红"再度被认可
由于茶叶芽头的叶体组织较厚且厚度不均,发酵技术难以控制,老"川红"基本没有独芽精品。经过反复试验,2008年陈岗他们通过现代微波和远红外技术攻克了这一难题,并成功地绘出新"川红"花香系列分子图谱,为稳定茶叶品质、精准划分茶叶等级提供技术保障。"我们已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新'川红'发明专利。"陈岗说。
2008年陈岗来到成都参加了商务部组织的中国茶叶输入到欧盟地区的培训会。陈岗清楚地记得,在培训会上,德国最大茶叶经销商在讲到世界红茶时,只说到印度、斯里兰卡等地。这让陈岗备受打击。而后,陈岗将自己的红茶送到德国经销商的手上。"茶色漂亮。""味道醇厚。""这个茶能够代表中国红茶的特色。"细细地品味了一番后,德国经销商说了这样三句话。
品牌之战民企抱团寻求合力
为成功占领市场,新"川红"开始了全新的品牌之路。"如何再次打响'川红'品牌,最初我们心里也没底。"陈岗坦率地说,"但想要做就要做最好,所以从北京请来了国内最好的品牌设计公司当顾问,这一次的投资又是100万元。"2009年4月,陈岗带着全新包装设计好的新"川红"参加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并首战告捷。回到高县厂区的陈岗便接德国客商的订单电话。当时对方要100公斤"川红",可陈岗却说"符合你们要求的'川红'我只有30公斤。"陈岗的诚信赢得了德国客商的好感。今年一开春,该客商便打来电话,与陈岗签下3000公斤的订单。"一位法国客商前两天也跟我们联系上了,过两天他们也要下订单。"陈岗笑着对记者说。陈岗向记者透露,宜宾主要生产"川红"的几家企业都有意联合起来发展。"一个产业就是要大家一起干,只有这样'川红'才能像福建铁观音、浙江碧螺春等品牌那样真正做大做强。"陈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