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以茶会友 论道展望

发表于:2024-11-10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10日,--第二届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普洱茶节见闻网6月4日讯 5月23日至25日,以"天赐普洱·世界茶源·传承文化·保护遗产"为主题的第二届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普洱茶节在普洱

--第二届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普洱茶节见闻

网6月4日讯 5月23日至25日,以"天赐普洱·世界茶源·传承文化·保护遗产"为主题的第二届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普洱茶节在普洱市隆重开幕。内容包括开幕式、祭茶祖仪式、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普洱茶加工和斗茶大赛、普洱茶产品交易博览会、普洱特色产品展销会、支持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两岸四地茶界专家学者、茶人、茶商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推介普洱茶科技创新成果。

祭茶祖:再现古朴仪式

23日一早,祭茶祖仪式就在普洱市文化中心广场拉开序幕。500余人组成的彝族、傣族、拉祜族、哈尼族、佤族5支祭茶祖队伍,抬着各自供品及吉祥物,载歌载舞进入会场。在主祭师主持下,5支队伍和各地茶人代表依次到祭坛前敬香、敬水、行舞、颂歌。彝族祭茶祖队敬献无量山泉水、三牲,行跳菜舞;傣族祭茶祖队上祭坛,100名小和尚诵经,敬威远江水,赕福,行白象舞、象脚鼓舞;拉祜族祭茶祖队在"嘎祭"芦笙舞的伴随下,敬上澜沧江水,献甘蔗、粑粑,诵颂歌;哈尼族祭茶祖队行竹筒舞,敬上腊垒河水、三江水,并献上贡品;佤族祭茶祖队由众人推着8个木鼓行至祭坛两侧,再敬阿佤山泉水,献牛头,各族人民一一表达着对茶祖的敬意。

庄重、肃穆、恢宏、活泼的祭祀活动给人们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象。本次祭茶祖活动注重文化性、民俗性和草根性,把分散在不同时空的宝贵文化遗产组合在一起,力图把茶乡各族人民对茶的深厚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真实地再现出来。

"茶祖"是茶树之王和茶人之祖先合二为一的化身,是天地人的灵气合为一体的吉祥之神。据专家考证,普洱茶的发现者和应用者为古代濮人,因此将茶祖的标志浓缩为一个牌位和古体的一个"濮"字,形成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形象。

祭茶祖源于千百年来普洱茶产区的民俗活动和地方史志的有关记载,是普洱茶产区各少数民族民间古而有之的传统习俗,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膜拜和与之相生相荣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

高峰论坛:何为"茶文化精神"

24日,由中国文化院、普洱市政府和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茶文化高峰论坛,吸引了来自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齐聚。论坛以"茶·文化·生态"为主题,围绕"茶与人""茶与信仰""茶与自然"三方面,深入挖掘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与精华,探讨、揭示其背后的中华文化伦理、哲学和智慧。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的2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在大会发言并与听众交流互动。

据介绍,本次论坛由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倡议发起,其在主旨演讲中谈到,中国人是茶文化的创造者、享受者。但近200年来受西方思维局限,当代人对茶与人之间存在的客观互动往往"一知半解",茶对人的身心影响绝非实验室和数字所能测出,茶文化对当代世界的价值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发起本次论坛就是要引领茶叶的种植者、营销者和享用者共同探究茶对人在物质与文化两方面的价值,唤醒更多人进一步懂得茶、珍重茶、享受茶。更应该让越来越多的茶的种植者、营销者和享用者在已知的基础上既得茶之"利",又求其"义",也就是认识茶的物质与文化两个方面的价值,并且在二者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

与会专家从多方位、多角度论述了千百年来茶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影响与贡献。他们谈到,茶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茶对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成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茶与农耕民族的国民性相契合;茶性与儒道佛思想相融合,并具有宗教信仰的超越性,茶已渗透到人们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纵观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是"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中华茶文化具有哲学、宗教和伦理学的社会化功能。茶文化精神,是我们建设精神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这次论坛是两岸四地共同合力弘扬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推进茶业界交流合作的一次盛会,也是茶界专家学者、茶人、茶商的一次隆重聚会,对于弘扬传承普洱茶文化,推介普洱茶科技创新成果,推进茶业界的深入交流,深化经贸合作发展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景迈山:各界助力古茶林申遗

25日,300余位茶界专家、媒体记者、当地村民齐聚一堂,参加了以"天赐普洱·世界茶源·传承文化·保护遗产"为主题的支持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宣言签名活动,在展板上纷纷写上自己的名字,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助力。

据了解,景迈山古茶林申遗一直是业内关注和期待的焦点。专家介绍,景迈山古茶林对研究茶叶发展史、古代茶树种植、古代茶叶规模生产经营、古代茶叶贸易、茶艺与民族的关系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