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勐腊:以绿色托起小康梦
--勐腊县象明彝族乡发展茶产业见闻
编者按:古人云,"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曲茶"。自古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缺不了"茶"。当下的茶产业,不仅是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广大茶叶主产区的支柱产业,更是有望打造成为千亿元产值的大产业。在这个大背景下,近年来,勐腊县象明彝族乡党委、政府依托倚邦、革登、莽枝、蛮砖四大古茶山,念好"茶"经,发展茶产业。当下的象明彝族乡,有茶园6.3万亩,其中古茶园1.8万亩,年产茶710余吨,共有茶叶加工厂10个,鲜叶加工作坊85个,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6个。众多茶商、茶人自驾聚集倚邦、革登、莽枝、蛮砖四大古茶山,吃住茶农家,品鉴、购买古树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茶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中心,为加快云南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转变平添了一抹亮色。
5月的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彝族乡,风光旖旎,云海茫茫,野花幽香,山风拂面,满目苍翠。"深山老林古树茶,每逢春时发新芽。黄金季节别错过,今日致富全靠它。"茶园里,姑娘们悠扬的歌声在云雾缭绕的山间飘逸、回荡和飞翔,久久不绝。伴随着"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采茶歌声,茶香在各个山头萦绕,缕缕茶香汇聚到一起时,昭示一个产业的风生水起,活色生香。
起底象明彝族乡,资源可谓得天独厚--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植被好,生态系统优越,温、光、水、热资源组合协调;土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自然肥力高,多为富含有机质的微酸性沙质黄土和沙质香灰土,且云雾缭绕,极适宜茶叶生长。
考量象明彝族乡,名声可谓闻名遐迩--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发祥地和原产地,名扬天下的古六大茶山就在西双版纳,其中的莽枝、革登、倚邦、蛮砖四大古茶山就分布于勐腊县象明乡境内。
追溯象明彝族乡,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在长期多民族的杂居生活中,形成了象明独特的民族风情、古老迷人的传统文化、纯朴厚重的乡土民俗,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
煦煦阳光温暖,清清溪流水甜,青青茶树养眼。在这样的春光明媚中,不妨走近象明彝族乡茶产业,揭开它的面纱,领略它的"风姿",解读转型升级的"绿色动力"。
绿之恋:生态与发展比翼齐飞
"唱这方方说这方,象明是个古茶乡。上级领导多重视,象明茶叶别样香。"在清新质朴的采茶歌声中,置身孔明山景区的象明彝族乡党委书记伍剑畅谈茶产业的发展思路:"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以'稳定、改造、提质、创优'的茶产业发展方针构建普洱茶产品结构。就象明乡而言,茶产业提升之路,是以生态有机作为目标,打造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格局。"
天蓝、地绿、水净的象明彝族乡,荣膺国家级生态乡镇。以此为发轫,象明彝族乡党委、政府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这项政治任务,绿色转型,实现了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的嬗变,为茶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象明彝族乡笃守"生态立乡、低碳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古茶树保护条例》,把它作为宣传象明、宣传茶文化、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推动象明彝族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牢固树立保护好古茶园(树)资源就保住了财富的理念,成立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并由农业综合站具体负责古茶园(树)资源的保护工作。
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象明彝族乡党委政府定期组织人员深入村寨、深入茶园,对古茶园(树)资源的保护进行广泛宣传。以开会、座谈、树立宣传牌、宣传标语发放为抓手,加大古茶园(树)资源保护的宣传。经了解,象明彝族乡召开各种宣传会98次,参加人员8160人次,树立宣传牌25个,悬挂宣传标语59幅,发放古茶园(树)资源保护条例4000余份。春风化雨润心田,全乡形成了共同保护古茶园(树)资源的良好氛围。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象明彝族乡党委、政府把对茶农提供技术服务作为古茶园(树)资源保护的一项硬措施来抓,加大对茶农的技术培训,组织技术人员实地讲解古茶树保护知识,提供技术服务,为古茶园(树)资源的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
多措并举,开拓进取。在重点抓好保护古树茶基地建设的同时,拓展其他缓坡山地无性良种新茶园,延伸生产区域。优化茶树品种结构,积极发展适合象明乡种植的茶树良种。通过政府配套,群众投工投劳和吸引商家投资等方式,加大古茶园区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将古茶园保护、开发利用与象明彝族乡生态茶园建设项目和中低产茶园改造项目整合,使古茶园区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增强茶农保护古茶树的积极性。
9月,根据西双版纳州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和生态茶园建设规划要求,象明彝族乡积极向勐腊县政府申报并获批1.5万亩生态茶园作为示范项目,其中古树茶面积为8553亩、小树茶面积为6775亩,共涉及4个村委会19个村民小组。
象明彝族乡党委、政府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用"绿色化"来推动生产、装点生活,建设一个崭新的绿色现代化,从而赢得了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永续发展,是象明彝族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真实写照。
绿之韵:文化与产业相得益彰
"普洱贡茶真有名,流传世间千百年。有名茶山共六座,其中四座在象明。"逡巡象明彝族乡,这样豪迈奔放的民歌不时飘入人们的耳膜。
毋庸置疑,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是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茶叶发展悠久历史的活见证,是茶文化的载体,具有极高的价值。
直击象明彝族乡,是普洱茶的故乡,茶马古道穿境而过。倚邦、莽枝、革登、蛮砖四大古茶山的背景,叠加象明彝族乡彝、汉、傣、基诺、瑶等多种民族的民风、习俗、祭祀、礼仪、民谣、舞蹈、传说等文化因子的长期融合,进一步增添了象明彝族乡茶文化的神韵和魅力,造就象明彝族乡既有古老的历史遗迹、浓郁的民族风情,又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多样的自然生态,从而拥有"普洱古茶乡"和"孔明第二故乡"的美誉,清代朝廷特赐象明彝族乡的倚邦茶山"福庇西南"大匾。
追溯象明彝族乡的茶历史,曹当斋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曹当斋是清政府任命的第一位贡茶采办官,是六大茶山的最高管理者。在他的治理下,六大茶山社会秩序逐渐安宁,民族和睦、商民乐业,是曼松茶最为辉煌的历史。因曹当斋治邦有方,守土有功,乾隆皇帝曾两次授给敕命。
近年来,象明彝族乡党委、政府把茶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弘扬普洱茶文化,使人们进一步了解普洱茶的历史,提高了古茶山的茶叶品质,增强了古茶资源的保护意识,促进了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鼓励和扶持茶庄、茶叶旅游产品专卖店的发展。
举办了"采茶能手大赛""传统晒青手工制茶技艺大赛""茶庄茶人斗茶大赛""传统贡茶原料(晒青毛茶)斗茶大赛"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举办彝族最隆重的节日"百诗佳":舞蹈《茶魂》,再现了彝乡各族人民为茶而歌、饮茶而舞、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彝山对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三跺脚》等节目,令来自四面八方的宾朋沉醉在欢声笑语中。
不但编辑出版了《象明山歌》,11辑《勐腊县象明彝族山歌集锦》,拍摄录制的象明乡原生态民间山歌集《象明就是不一样》DV出版,而且完成了四大古茶山专题片录制,使得民族文化、茶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和弘扬。
以此同时,组团参加普洱茶博览会、广州、深圳、济南等地举办的茶叶展销会。
厚积薄发的象明彝族乡,掀起了"名山茶"自驾游热潮。
梳理集茶文化之大成者,首推大型民族史诗剧《茶颂》。该剧以鸿篇巨制阔笔书写边茶风云的同时,追溯茶文化历史,带领观众走上了风靡世界的中国茶"寻根"之旅,重现普洱茶的昔日辉煌,堪称"茶盲"教科书。
花香自有蝶飞来。1月,央视热播电视剧《茶颂》女主人公"南波娅"扮演者王力可和摄制组及茶友、粉丝,以自驾游的方式,一起走进神秘辽远的曼松贡茶山,用镜头记录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讲述这片土地的神奇故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象明彝族乡党委、政府即将加大茶文化的挖掘力度:择优建设多层次、多类型茶博物馆、体验馆,充分展示象明乡茶的历史文化内涵;建设具有浓郁茶文化特色的茶庄园,培育民族茶文化村,带动发展茶休闲观光旅游;提升茶文化的创意、包装、宣传,扩大象明乡茶文化传播,以文化促茶产业发展。
象明彝族乡的茶产业,历经淬炼,从深藏大山无人识,到名重天下、誉满四海,已不单单是饮品,而且是文化、是精神、是穿越古今的烙痕。
文化是茶产业大潮中的一朵朵浪花,深情凝眸,是那么的晶莹剔透,轻盈灵动。象明彝族打造的茶文化,是那么活力无限,必将推动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绿之情:青山与金山完美皈依
"象明是个好地方,东西南北茶叶香。普洱名茶扬四海,这里就是茶故乡。"这首茶歌道出了象明彝族乡茶产业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绿色化"实现"常态化",才能保持经济系统的"绿色增长",提高社会系统的"绿色福利",扩大生态系统的"绿色财富",实现永续发展。象明彝族乡历届党委、政府言如斯,行亦如斯,且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谈及党委政府对茶产业的发力,倚邦村委会主任彭东海情不自禁地说:"党的恩情比天高。云南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自2005年以来,为象明彝族乡无偿提供茶苗462万株,那可是雪中送炭地扶持茶产业的发展。"
在彭东海的情不自禁中,象明彝族乡近期发展茶产业的轨迹,犹如花朵的多姿多彩花瓣,精彩动人,美不胜收。
2007年,象明彝族乡茶叶协会成立后,一方面为散户茶农解决茶叶销路问题,增加茶农收入。另一方面让加工企业不再走家串户地进行收购,减少收购环节,确保茶叶的品质,提高产品质量。并合理布局加工企业,扶持茶叶龙头企业的建设,促进"企业+基地+农户""市场+订单+农户"经营模式的形成,搞活茶叶流通。
象明彝族乡党委、政府引进客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目前已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了孔明山景区的道路建设及农家乐设施建设。
当下,象明彝族乡共有茶叶加工厂10个,鲜叶加工作坊85个,最具代表性的是古滇蛮茶厂,年可加工茶叶300余吨,是象明乡最大的茶企业。
开展茶叶科技知识培训,发放了《西双版纳州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要点》实用技术手册,进一步提高了茶农自身的茶叶管护知识和种植本领,增强了茶农和乡村干部种茶的信心和积极性,为茶叶提质增效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倚邦古茶山上,象明彝族乡乡长罗建平思考着该乡茶产业的走向:弯弯的小河,青青的山岗,蓝蓝的天空,阵阵的花香,怎不叫人为你向往;念好"绿色谱系"中的"创建规划、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生态品牌"四字经,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实现象明彝族乡茶叶品质、来路、香气、效益四个增加;象明彝族乡的茶叶,是可以自由呼吸的茶,是健康、绿色、有生命的茶。
在罗建平思考中,鸟瞰象明彝族乡,呈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的景致:莽枝、革登、倚邦、蛮砖四大古茶山,蜿蜒起伏延伸,峰峦叠嶂间丹山青翠,让万物得以扎根生存;象明河、磨者河、龙谷河等河流潺潺流过,带来水的灵气;丰沛的降雨蒸腾为缭绕的云雾,赋予无数山头温柔的日光。
绿色象明,生机盎然。顺民心者得民望,加之天时与地利契合之下,象明彝族乡茶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翩然而至。春意正浓,象明彝族乡茶产业走在春天的路上,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原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品牌化、生态化为发展方向,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不仅建设了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而且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从而谱写了一曲出彩华章--以绿色托起小康梦--勐腊县象明彝族乡发展茶产业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