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四川雅安:搭建茶农茶企共赢桥梁

发表于:2025-01-2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3日,今年,名山县联江乡土墩村茶农周忠海、周远华不用背着背篓往鲜叶交易市场赶,也不用和一些茶贩子讨价还价,他们采摘下来的鲜叶,全部卖给了当地一家茶叶加工企业,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获得了更多的收入。"我们是有组

今年,名山县联江乡土墩村茶农周忠海、周远华不用背着背篓往鲜叶交易市场赶,也不用和一些茶贩子讨价还价,他们采摘下来的鲜叶,全部卖给了当地一家茶叶加工企业,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获得了更多的收入。

"我们是有组织的。"周忠海笑着说。去年底,土墩村的22户茶农和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共同成立了敦蒙玉芽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从"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转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走上了"生产、收购、服务、销售"一条龙经营的路子。

应运而生

合作社满足各方需求

胡晓丽是敦蒙玉芽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兼法人代表,她还是当地一家龙头茶叶加工企业的员工。

对于合作社的成立,胡晓丽认为:"是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她说,多年来,茶农靠销售鲜叶获取收入,但由于量小而分散,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全面的技术服务和稳定的销售渠道,茶农增收困难。同时,茶叶销售市场不稳定,有时也会导致茶农发展茶产业的信心不足,使名山县的茶产业发展受到制约。此外,随着食品安全深入人心,茶叶加工企业急需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放心产品。因此,建立稳定、可控的茶叶产销体系势在必行。

各方的需求转化为动力,2009128日,名山县敦蒙玉芽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

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体,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盈余依据社员与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额(量)按比例返还。具体工作包括为本社成员提供茶叶种植技术、生产资料及信息服务;引进新技术,开展与茶叶相关的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从事茶叶购销。

记者从名山县委农工办了解到,目前,名山县共有茶叶专业村86个,茶业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3家。全县第一家茶叶专业合作社是茅河乡吉茗源茶业专业合作社,该社主营茶苗销售,2009年签订外销订单1亿余株,价值3000万元,产品销售到云南等10余个省市。

标杆

完善茶叶产业链

与主营茶苗销售的吉茗源茶业专业合作社不同,敦蒙玉芽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走的是茶叶种植路线,胡晓丽想让大家携起手来,实行茶园统防统治,并定期对农户进行培训,强化安全意识,提高茶叶品质。

合作社成立之初,共吸引了当地22户茶农加入,加上胡晓丽,共有成员23人。22户茶农以茶园入股,共有60亩茶园,交给茶厂统一管理。

入社茶农不多,茶园面积不大,胡晓丽并不担心,她认为,合作社刚组建,就应该从小做起,然后再做精做大。合作社的建立主要起一种标杆作用,少而精,更容易产生效应,往后可以不断增加社员数量。

实际上,除了合作社的60亩茶园,这家茶叶加工企业还拥有茶叶基地2000亩,共涉及311户茶农。合作社的60亩虽然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但得到了重点建设,以此达到以点带面的带动作用。

胡晓丽介绍说,茶厂将2000亩茶园划成了五个区进行管理,合作社的60亩茶园在一个区之内,有专门的人员负责。

合作社完善了茶叶产业链,成为将茶农与茶叶加工企业更紧密联系起来的纽带。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市场、资金、体制与观念的影响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分散生产经营已很难应对茶叶市场的变化。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把茶农组织起来,有助于实现产品原料质量的提高和生产的可控性操作,以及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打开局面

茶农茶企协作共赢

敦蒙玉芽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制定的返利标准是:茶厂以每公斤名优茶不低于2元的标准向茶农返利,具体返利标准等全年生产结束后,以利润高低来具体制定。而在平时的茶叶购销中,则按照市场价格操作。

胡晓丽说,合作社现在的目标是争取让返利达到每公斤3元。

今年的春茶生产,是合作社社员第一次将茶全部交给茶叶加工企业运作,截至61日,合作社60亩茶园销售给茶厂3000公斤左右鲜叶。如此计算,茶厂在年终将至少向茶农返利6000元。

周忠海、周远华等合作社社员很高兴。今年,他们不用再背着背篓往鲜叶交易市场赶,也用不着和茶贩子讨件还价,耽误采茶时间。有了固定的销售渠道,他们可以有更多时间采茶,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

胡晓丽说:"茶农希望增加收入,企业希望提高效益。由企业带头,组织农户以合作社的形式经营生产,既可以带动茶农的种植积极性,也可以从源头上控制茶叶的质量,这是一件双赢的事。"

如今,双赢局面已经打开,今后,合作社还将立足于土墩村,逐渐向省内外延伸发展,不断提高农民合作社信誉,树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形象,增加农民合作社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农产品贸易,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