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云南农大“茶-菌复合生产生态模式”

发表于:2024-12-24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4日,针对云南茶园种植管理模式单一、总体效益低的现状,2009年7月以来,由云南农业大学主持的"2009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茶-菌复合生态园建立及相关问题研究课题》,在保山市茶叶生产办公室等

针对云南茶园种植管理模式单一、总体效益低的现状,20097月以来,由云南农业大学主持的"2009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茶-菌复合生态园建立及相关问题研究课题》,在保山市茶叶生产办公室等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下,在施甸县万兴茶叶公司打水缸坪子茶叶基地开展了相关试验示范研究。目前,该研究课题在冬季茶园内开展的试验研究已经结束,试验茶园的节本增收效益十分显著。

据该试验示范点的初步统计,在幼龄茶园搭棚套种栽培出来的鲜香菇,每亩产量达2.4吨;在投产茶园及中低产茶园内铺草套种栽培出来的鲜香菇,每亩产量达1.3吨。这些套种食用菌的生长不仅不影响农户茶叶本身的收益,反而增加了在茶园中套种的食用菌收入,同时,还由于其相关的生态作用,改善了茶园生态环境,提高了茶叶的质量和品质,为茶园的节本增效,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茶-菌复合生态生产生态模式"这一技术,操作简便,增收效益突出。其主要特点:一是将冬季茶园施用基肥这项原来就属于茶园管理基本投入的过程,转变为了在茶园内套种食用菌栽培这一生产过程,其相关技术的运用不仅充分利用了茶园环境,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环境,使茶园获得了更为充分的养分输入,使茶农、茶企获得了新的收入;二是在最经济实惠地利用茶园水分的同时,起到了为茶树保水、为茶园保墒的双重作用,套种了食用菌后的茶树与不套种食用菌的茶树对比,均表现出萌芽早、芽头多、叶片绿等生长旺势,实现了一举多得。

项目组在茶园中套种香菇的同时,还进行了在茶园中套种木耳、杏鲍菇、平菇等食用菌的试验,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并使该研究课题初步完成了在茶园里周年套种食用菌的菌种和品种筛选工作。

最近,该课题的相关研究人员和试验示范人员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初步总结,认为在茶园中套种食用菌的栽培模式已显现出五个优点:

一是明显的增加了茶园的经济收入;

二是套种食用菌后,其产生、转化的物质和栽培食用菌所产生的遗留物不仅对茶园无害,而且作为优质的有机肥留在了茶园土壤中,使茶园土壤和茶树生长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三是该生产模式改变了原茶园中"茶树-土壤"二级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简易生产体系,形成了新型的"茶树-食用菌-土壤"三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流的生态型生产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四是在茶园内套种食用菌技术的运用,不仅能有效的替代茶园冬季施用基肥这一传统的基本管理要素,而且能巧妙的将茶园传统管理的生产成本,转变成生产食用菌的过程,达到充分利用茶园环境资源,获得产生新的经济效益的成果;

五是在茶园内套种食用菌与在茶园内套种其它经济作物相比,具有"生产周期短、易形成规模效应、附加值高"的特点,加之食用菌菌种的多样性,可实现在茶园内周年套种、生产的要求,产生"短、平、快"的经济效果,这一点目前是在茶园内套种其它经济作物还难以达到的;

六是结合茶园实际,可制定的不同"茶-菌套种方式",其操作简便易行,投入产出比高,并且不破坏和损伤原有茶园,易被茶农、茶企广泛接受,有利于这一先进实用技术的运用、普及、推广。

该项目实施以来,得到了云南农大"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和"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的大力资助。近日,项目组又与普洱市茶树良种场进行合作,针对普洱地区茶园的特点和现状,进一步展开"茶?菌复合生态生产模式"试验研究,力求使"茶-菌复合生产生态模式"这一技术在更大的范围内试验示范,最终走向推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