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儒家茶道的欢快格调

发表于:2025-01-22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2日,中国茶网资讯:唐代《宫乐图》,表现的是宫中妇女品茶与欢馔、音乐相结合的情景,是从悠扬的宫乐、祥和的气氛中体现乐感。明人在自然山水间饮茶,求得自然的美感和乐趣。在斋中品茗,相伴琴、书、花、石,求得怡然雅

中国茶网资讯:唐代《宫乐图》,表现的是宫中妇女品茶与欢馔、音乐相结合的情景,是从悠扬的宫乐、祥和的气氛中体现乐感。明人在自然山水间饮茶,求得自然的美感和乐趣。在斋中品茗,相伴琴、书、花、石,求得怡然雅兴。甚至于洞房中夫妻对斟,皆可入画,有欢快但无俗媚,更不可能有猥亵之感。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都是著名茶人,常以茶对诗,夫妻和乐,以至香茗洒襟,仍不失雅韵,被人传为佳话。

至于民间茶坊、茶楼、茶馆,欢快的气氛便更浓重些。以禅宗的德山棒来看,这些茗饮方式好像都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但在正常人看,七情六欲皆出乎天然,合于自然者即为道。儒家看来,天地宇宙和人类社会都必然处在情感性的群体和谐关系之中,不必超越实际时空去追求灵魂的不朽,体用不二,体不高于用,道即在伦常日用,工商耕稼之中。"天行健",自然不停的运动,人也是生生不息,日常的生活,有艰难,也有快乐,才合自然之道,自然之理。饮茶不像饮酒,平时愁肠百转,喝昏了发泄一通,狂欢乱舞,也不像苦行僧,平时无欢乐,无精神,苦苦坐禅,才有一时的开悟和明朗。茶人们一杯一饮都有乐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茶交友不亦乐乎?佳茗雅器不亦乐乎?以茶敬客不亦乐乎?居家小斟不亦乐乎?并非中国人不知艰难或没有"忧患意识",而是执着于终生的追求,诚心诚意的对待生活,"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合于自然,合于天性,穷神达化,你便可以在一饮一食当中都得到快乐,达到人生极致。饮茶,自己养浩然之气,对人又博施众济,大家分享快乐。茶道中充满自己的精神追求,也有对其他人际的热情。

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欢快格调,这既是中国茶文化总格局中的主调,也是儒家茶道与佛教禅宗茶道的重要区别。快乐,在儒家看来,不仅不是没有志气、没有思想,恰恰相反,是对生活充满信心的表现。所以孔子赞扬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中国的茶人们比起锦衣玉食的达官贵人,端了杯茶自乐,当然显得寒酸,比起禅宗茶道的清苦,又好像执着不够。但儒家茶道是寓教于饮,寓志于乐。道家飘逸、闲散过了些,佛教又执着的不近乎人情,还是儒家茶道既承认苦,又争取乐,比较的"中庸",易为一般人接受。所以,中国民间茶礼、茶俗,大多吸收儒家乐感精神,欢快气氛比较浓重。老北京的市民们,在艰苦的岁月里从北京茶馆里寻找了不少快乐,茶也算个"有功之臣"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