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宁德市蕉城区人大监督茶产业发展工作纪实

发表于:2024-12-24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4日,中国茶网资讯:"区政府今年调整新开茶园补助标准,从原来的每亩120元调至300元,茶农们这回又有新盼头了!"说话间,宁德市蕉城区霍童坑头村党支部书记谢齐明信心满满。他告诉笔者,今年得益政府"388"工

中国茶网资讯:"区政府今年调整新开茶园补助标准,从原来的每亩120元调至300元,茶农们这回又有新盼头了!"说话间,宁德市蕉城区霍童坑头村党支部书记谢齐明信心满满。他告诉笔者,今年得益政府"388"工程,他所在的坑头村种植新品种茶园2000亩,仅茶叶纯收入就达400万元。

"388"工程是宁德市蕉城区近年来大力实施的以茶产业为重点的农业山地综合开发工程。坑头村茶产业大丰收,正是蕉城区茶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这得益于该区人大常委会一直以来对茶产业的关注和有力监督。

代表建议引关注

蕉城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沿海,现有茶园面积11.8万亩,可采面积9.3万亩,茶业产量7450吨,茶业产值3.3亿多元,是福建省主要产茶区之一。早在2004年,当地政府实施以茶业为重点的农业山地综合开发"365"工程,一时掀起了"种茶热",但由于产业结构单一,技术落后,茶产业发展不成规模。2008年,区政府调整产业结构,重新制定了《蕉城区2008-2010年农业山地综合开发规划及实施意见》,即农业"388"工程,规划至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800元的目标。

蕉城区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前夕,区人大代表陈万灿、范乾娟等在走访选民时,了解到当地许多乡镇茶农正不同程度面临贷款难、资金断链、夏秋茶青无人收购等现象,茶农积极性受挫,经济效益严重滑坡。20093月,区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陈万灿等10名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继续加大茶产业扶持力度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建议书较为详尽地反映了全区茶产业由于技术力量单薄,茶产业贷款难,影响茶农增收等情况,建议政府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农民增收。

该建议一经提出,引起了全体代表的共鸣,经全体代表表决,当即将其作为重点建议交区政府办理。区政府高度重视,预算安排100万元扶持茶产业生产,对新开茶园给予每亩120元补助,对企业、农户购置名优茶机械给予30%的补助扶持。在政府的扶持下,2009年全区茶叶结构得到新优化,品改成效有所改善。在当年举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活动上,赤溪镇"老傅功夫"、"三也红"等多个品牌走进茶博会,"宜记红茶"、"天山绿茶"等4个茶企在名优茶评比中获得金银奖。2009年底,全区茶产业走出低谷,逐渐升温。

人大监督有力度

茶产业是蕉城经济的支柱产业,茶产业的发展事关23万茶农的经济利益,关系到全区经济的发展态势,蕉城区人大常委会对此十分关注。2010年初,在制定年度监督工作计划时,茶产业发展被一致推荐为重点议题列入年度计划。1月中旬,区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霍童、赤溪、洋中、九都等茶叶主产乡镇,听取茶叶管理局等单位工作汇报5次,召开茶技人员、茶农代表、茶企代表等人员参加的座谈会6场,走访茶农20多人次,实地察看三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蓝湖食品有限公司、霍童坑头老区茶场等10多个茶园(场),广泛收集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征求各方意见、建议。

调研中,大部分群众认为"388"工程实施以来,随着品种结构的不断优化,茶农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促进了农民增收。但也有部分茶农表示,由于政府贴补政策较低,茶叶加工能力弱,茶企间缺乏品牌意识,形不成合力,影响了全区茶叶的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

据了解,蕉城区新种茶园补贴每亩120元,与周边的福安市每亩1000元,寿宁县的每亩600元相比,明显偏低。全区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28家,但经工商登记的仅50多家,且大多数茶叶加工企业建于80年代,规模普遍偏小,设备落后,缺少精深加工能力,形不成龙头带动。经过多年努力,虽开发了"天山绿茶"、"天山银毫"等一系列名优产品,但长期缺少一个知名的公共品牌,影响了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

25,蕉城区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会议召开,专题听取了区政府关于茶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调研组在所提交的调研报告中罗列了当前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新开茶园补助标准偏低,茶叶企业贷款难,规模扩大受限;茶叶加工能力不足,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效益不明显;茶技人才缺乏,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区本级财政应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向上争取茶叶专项补助资金,促进农民增收"。常委会上,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农经委主任周大春率先发言。蓝纯干委员指出,区政府及职能部门、茶企应合力攻坚,充分发挥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的宣传效应,在加强宣传、做优基地、提升品质、打响品牌方面狠下功夫,提升蕉城茶业市场竞争力。

会议经过认真审议,结合调研情况,区人大常委会形成了要"加大扶持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茶叶品种结构"、"提升加工能力,提升茶业产品质量"、"着力打造公共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加强科技培训,提高技术水平"等审议意见。

政府办理出实招

蕉城区政府对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高度重视,立即召开政府专题会议,逐项研究进行整改。针对茶园补助标准偏低,要求财政每年安排180万元作为年度新开茶园建设、贷款贴息、清洁化厂房建设、品牌建设补助经费,对集中连片80亩以上的新开茶园每亩补助标准从原来的120元调至300元;对清洁化茶叶初制厂房建设占地面积达160平方米及以上的,符合QS认证要求及相关条件的,每个补助资金2-3万元;对蕉城区前五名重点茶叶企业给予重点扶持;针对茶业加工能力弱,管理技术落后等情况,茶业局采取"走下去""请进来"的方式,举办各类茶业技术下乡咨询和培训班10场,新增茶业加工厂15家,引进先进名优绿茶、红茶、乌龙茶加工机械100多台套,提高茶农科学管理技术水平;针对茶业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效益不明显等,区政府及职能部门投入60万元制作茶业宣传册,成功注册"天山绿茶" 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起草制定了"天山绿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组织茶企参加"广交会"、"上海世博会"及名茶评优等活动;依托当地"蕉城在线"等媒体,开展"天山红"公共品牌广告词的征集评选工作。

在蕉城区人大常委会的大力监督下,蕉城茶产业之路越走越宽。截止11月底,全区茶业总产值达4.6亿元,同期比增39.5%。对于未来五年规划,区政府职能部门也早已画好蓝图,预计到2015年,新发展良种茶园3万亩,茶园面积达13.3万亩,总产值翻一番。争取全区QS认证的茶叶企业达100%,有机茶园基地面积达5000亩以上,大力宣传打造"天山绿茶"和"天山红"两大茶业公用品牌,力争创中国驰名商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