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祁门县茶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发表于:2025-01-2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3日,祁门县地位皖南黄山西麓,有25个乡镇152个行政村。总人口18.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4.7万人,占总人口的79%。全县国土面积338.55万亩,其中茶园面积14万亩,林业面积292.6万亩。地貌以山

祁门县地位皖南黄山西麓,有25个乡镇152个行政村。总人口18.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4.7万人,占总人口的79%。全县国土面积338.55万亩,其中茶园面积14万亩,林业面积292.6万亩。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属湿润性季风气候,2003年全县茶叶总产3010.3吨,产值7386.6万元。

一、祁门茶叶发展的优势条件

1、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祁门县地处江南山区,其气候、土壤、地貌等条件都比较适宜茶树生长:冬无严寒,春回暖早,有利茶叶的茶叶萌发;雨量充沛,雾多光照少,增强了茶叶的持嫩性;以红黄壤为主的茶园土壤结构良好,肥力较高,有利于茶叶有益成分的合成;全县82.4%森林覆盖率使得祁门的生态环境极其优越,为高山名茶创造了有利条件。总之,祁门各项自然因子比较优越,而且各生态因子的组合协调,形成了祁门茶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2、丰富多样的品种资源。

祁门县拥有国家级和省级茶树良种9个,其中有性系良种2个。祁门槠叶种产量高、品质优、红绿茶兼适制、抗寒性强,遍布全县各地,从中选育的国家级良种有安徽1号、安徽3号、安徽7号和省级良种"仙寓早"。杨树林种主要分布在凫峰乡,适制绿茶,从中选育了国家级良种杨树783、凫早2号和杨树林781。此外,还有先后从外地引进的福新大白菜、福安大白菜、上梅洲、迎箱、乌木早等品种十余个。

3、底蕴深厚的茶史文化。

祁门产茶的历史可上溯秦汉时期,至唐代,祁门茶叶已负盛名,到明末清初,祁门所产的安茶,畅销两广和东南亚地区。1975年,祁门人胡云龙和黟县人余干臣分别在祁门南乡和两乡试制红茶成功,创建了"祁红",因其品质超群,香高味醇,很快为世人所喜爱,成为了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一百多年来,"祁红"两获世界金奖,被誉为"茶中英豪"、"群芳最"。建国后,祁红最高年产量曾达3506吨。到上世纪90年代初,因茶叶消费格局变化,祁门开始调整茶类结构,大力发展名优绿茶生产,最终形成今天红绿并举的产业格局。在绿茶中,有着"屯绿之冠"美称的"凫绿"炒青,近年开发出的"黄山翠兰"以及黄山毛峰是目前祁门绿茶当家茶类产品。

二、祁门茶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近年来,祁门县力抓培育龙头、建设市场、发展基地三大要素,全力推进茶叶的产业化经营,茶业经济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1、龙头组织日益壮大。全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20余家,其中茶叶精制厂15家,祁红公司、凫绿食品公司、华康、群芳最等一批加工企业已成长为集茶叶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2003年组建了祁门红茶协会,并组织实施了"祁红振兴计划",启动了"祁门红茶"证明商标的申报工作。

2、流通体系通畅发达。该县投资4000多万元兴建的金东农特大市场于今年启用,该市场可容2000多经营户和1.5万人在场交易,在今年春茶期间,金东茶市最高的交易量额分别超过150吨和100万元。全县8个茶叶交易额的年交易总额达到6000万元。全县有茶叶经纪人2000余人,其中营销额万元以上的大户有620余人。

3、生产基地标准化。全县14万亩茶园全部通过了省级无公害论证,有0.77万亩的茶园通过了欧盟BCS的有机茶基地认证。箬坑、胥岭等地兴建了100余亩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去年育苗600万株,今年可达1000万株。"凫早2号"、"仙寓早"和杨树林783等一批无性系良种得到广泛推广。制定了5个茶叶地方标准和技术加工规程,14个国家标准在生产中得以执行,建立了涵盖生产、加工、销售等全部环节的标准体系。

4、产业化经营模式多样化。在"市场+农户"和"公司+农户"两种基本的模式发展了"协会+农户"、"能人大户+协会+农户"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模式。凫峰绿色食品开发公司联合全乡6个村茶叶初制厂,形成了"公司+初制厂+农户"经营模式。还有祁门、箬坑等地引进江西德宇集团的技术,制作"得雨活茶",建立了跨省"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联接。

三、祁门茶业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实力不强,牵动力弱。

全县茶叶加工企业虽有120余家,但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并不多,多数企业没有注册商标,没有稳定的终端销售市场,没有和农户间建立较为紧密的产业链和利益链。作为"祁红"生产的龙头企业--祁门茶厂,由于诸多因素,内外交困,连年亏损。小路口茶厂、金字牌茶厂和"群芳最"等一批红茶精加企业倒还红红火火,但规模偏小,年经营均在200万元以下。全县最大的绿茶加工企业凫峰绿包良的开发公司,年经营也只有400万元左右,其他的茶叶企业多数是从事毛茶加工和统茶销售,龙头企业的带动效果不明显。2、茶叶市场内长外短,营销层次低。

在红红火火的茶叶交易市场中,多数是外地茶商或本地经纪人为外地茶商代为收购,有规模、有实气的经营大户不多,能形成自已的品牌几乎没有。另外与本地购销两旺管理有序的产地市场相对的是祁门在销地市场上的开拓力度明显不足,走出去的祁门茶叶大型推介活动鲜有所闻,各大中城市祁门茶叶的茶庄茶号更是难觅踪影。

3、茶园基地发展缓慢,效益不高。

祁门现有茶园几乎全部是上世纪80年中期以前发展的,全县农业人口人均茶园不足一亩,茶园的总体素质较差,尚有40%的低产茶园。全县茶园平均亩产仅23.3公斤,只有全国水平的55%和全省水平的75%;茶园亩效益580元也仅为全国平均水平27.5%;无性系茶园普级率只有7.1%,远低于全国的21%和全省13%的水平。

4、茶叶制作水平较低,品质不佳。

目前在祁门茶叶市场占据半壁江山的筛网茶--黄山翠兰,普遍存在香低味淡的问题,少数的还有"火腥烟味"。另外,千家万户的制茶卖茶模式存在着制作标准不一,技术水平差异较大的不足,少数农户为赶时间赶快度,简化制作工艺,烘干不足,降低了茶叶的品质,影响了名优茶的声誉和经济效益。近几年,我县茶叶市场的成交均价都在30元/公斤以下,低全省38元/公斤平均水平。与浙江等地相比,更是不到其平均价格的一半。

四、加速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探讨

当前来看,目前这种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化经营形式是符合现阶段祁门茶业的要求,农民生产的茶叶基本都能卖出,茶叶加工企业也能获得较为充足的原料收购。但从长远着眼,这种较为单一的产业化体系经营层次较低,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而且茶产品转化为茶商品和茶商品销售环节的增加值很少,不利茶产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所以笔者认为:祁门的茶业产业化的方向是建立一个以市场、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茶叶经纪人等为带动的主体多元化体系,发展一个红绿茶并举的格局。

1、经营模式探寻。

目前在绿茶生产上祁门形成的是千家万户分散的经营模式,它虽然有着规模过小、制茶标准难统一、成本较高等缺点,但它是祁门茶业的既成事实,也是市场物竟天择的结果,有着符合当前生产水平的众多优点,在短时间不可能改变这种现状。因此,在发展中要立足这一实际,扬长避短,在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的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发展集约化生产,目前有三种模式都可发展。一是以茶叶专业协会的形式把农户联合起来,提高制茶水平,统一茶叶质量标准;二是依靠加工企业的订单成定点收购的形式联合农户,鼓励企业学习和借鉴"江西德宇集团"做法和经验,通过订单和合约与茶农建立"三位一体"的经营体系;;三是鼓励农户建立生产互助组,发展茶叶联合加工(初制)。

2、培育龙头策略。

一是培育本地化的龙头。先是把现有的企业做大,再者是招商引进龙头企业,通过引进一些有实力、带动强的茶叶企业,借外地产业化龙头的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来丰富我们的茶类品种,提高茶叶的质量和产值。在条件成熟时可组建祁门茶叶集团公司,或是分组红、绿茶集团,统一产品标准,集中市场开拓力量。二是培育茶叶经纪人。三依托外地的茶业龙头发展茶业,把祁门茶业部分融入跨省、市、地区大循环中,发展一些为外地茶业企业提供毛茶和成品茶的基地。

3、茶叶品牌战略。

当前祁门在茶叶品牌上的经营战略应是"红茶统(统一品牌)、绿茶多(多样化)"。即:红茶要统一到"祁红"证明商标的旗下;绿茶实行名优茶品种多样化。"祁红"是百年历史积淀的品牌,"祁红证明商标"是祁门红茶根正苗红的证书,要尽快完成申报工作,品牌的形象要定位在有机、健康的理念上,特别是红茶在帮助人体消化动物脂肪和减肥健美等保健功效要重点研究和大力宣传,以此来扩大国内红茶消费群体,如果实现了消费群的扩大必然会带动"祁红"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祁门绿茶品牌不多,由于历史原因,"凫绿"的品牌形象是大众茶,不大可能作为整个祁门绿茶的主打品牌。"黄山翠兰"唬头不小却几乎没有品牌效益,现在祁门的黄山翠兰问题很多,下坡形势不可逆转。也就是说祁门没有一个能代表祁门绿茶的品牌,不可能进行所谓的品牌整合。当务之急是开发名优茶新品种,加快名优茶生产发展,一要改革"黄山翠兰"加工工艺,特别杀青工艺必须改进,提高"黄山翠兰"内在品质。二是加大做形名优茶的开发力度,鼓励茶叶企业开发参与名优茶新产品,发展一些诸如得雨活茶、龙井等扁形、针形名优茶生产。通过名优茶生产的发展来逐步培育绿茶品牌,尔后由市场出适合祁门的优秀茶类品种和品牌。

4、政府调控机制。

政府的调控手段应以政策引导和优化服务为主,制定些鼓励产业发展政策和发展规划,加强订单和契约的履约监督,有效打击和防范不公平竞争,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和产地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着重点应放在培育龙头企业上,"抓加工带两头"。此外在市场开拓上着重抓为企业和经纪人搭台,由企业和经纪人唱主角,多举办茶文化和茶商品的推介活动;在基地的建设上以现有茶园低产改造和有机化发展为重点,适度发展1-2万亩新茶园,特别是注重无性系良种和品种组合技术的推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