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推广促进印江茶产业发展
中国茶网资讯: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西麓,是贵州省茶叶主产县之一,宜茶总面积2万公顷,现有茶园面积l5万亩,总规划发展茶园面积30万亩。
全县几年来示范推广一系列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发展和管理茶园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科技培训和考察学习
1.科技人才培训。通过采取理论培训与现场演示相结合、集中办班与分户指导相结合、开展咨询服务与田间巡回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办培训班36期(次)共培训县、乡、村技术骨干205人,农民培训6500人,发放技术资料5.5万份,为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组织参观学习。组织涉茶部门领导、村干部、种茶大户和群众代表到福建省福鼎市、四川省名山县等产茶先进县市学习,请当地茶农作经验介绍。共外出考察学习有658人次。
二、茶园间作
茶园间作促进幼龄茶园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茶农收入,实现了以短养长、以种促管、以种促收的目的。
1.采取措施
两年实施全县17个乡镇,247个村(次),3.9万户(次)农户。实施面积9.1万亩,其中:间作花生面积6.48万亩;间作大豆面积1.42万亩,间作辣椒面积1.2万亩。
采取种子良种化、间作标准化、间作规模化、管理科学化等管理措施,统一发放种子,登记造册,统一种植规格,统一品种种植,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增加效益。
2.获得的成效
幼龄茶园间作适宜作物的良种率达93.8%,规范间作率达95%,平衡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6.2%,幼龄茶园管护率达到96.5%,通过合理间作和科学管理,幼龄茶园的茶苗成活率平均达到90.2%,幼龄茶园的茶苗成活率提高了10.9%。
(1)经济效益。2009年,全县幼龄茶园间作示范推广实施面积4.87万亩,实现总经济效益1349.39万元,人均增收266.8元:2010年全县间作技术示范推广实施4.23万亩,实现总经济效益1863.88万元,人均增收230.1元。
(2)社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幼龄茶园间作技术的示范推广,促进了种茶农户对幼龄茶园的管理,提高了农户的间作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达到了以短养长、以种促管、以种促收的目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幼龄茶园间作技术在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作物复种指数的基础上,使种茶农户按照以短养长、以种促管、以种促收的种管模式,合理间作花生、大豆、蔬菜等作物,实现"种管双赢"的目的,推动生态茶产业与花生产业、蔬菜产IVht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提高生态茶园管理技术水平。通过对幼龄茶园的除草、培土、施肥、覆盖等方面技术管理,以此来提高种茶农户管理的积极性,并通过规范间作及示范推广,结合开展各方面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使种茶农户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逐步提高。印江县幼龄茶园管理全年普遍进行三次以上除草、一次以上的培土和施肥,提高管理技术水平,增强了茶园的抗旱力、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幼龄茶园生长良好,确保幼龄茶园提前投产或按期投产,为培育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生态茶园奠定了良好基础。
提高种植业的组织化程度。通过间作使生态茶叶基地与农户、茶叶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与农户的联系更加紧密,使之一头连接基地,一头连接市场,延伸了各项产业的链条,构建了农产品产销平台,提高了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3)生态效益。通过幼龄茶园间作适宜作物,增加幼龄茶园的阴蔽度和生物多样性,把太阳直射光改变为散射光,从而改善幼龄茶园的生态环境,满足茶树生长对光照的要求,促进茶树的生长。幼龄茶园间作技术增加了幼龄茶园中采摘行(宽行)的作物覆盖度,提高作物对土壤的固土作用,减轻雨水对幼龄茶园土表的冲刷,有效地提高了新建茶园的水土保持能力,使改善茶树生长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的生态效益得到稳步提高,发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