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柑普茶有望成省级非遗
当普洱邂逅陈皮,成就了流芳200多年的罗氏柑普茶。今年6月,罗氏柑普茶入选了江门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好事成双,近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公示,我市有三个项目入选,其中传统技艺类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为唯一新入选项目。
罗氏柑普茶是以云南普洱茶和新会柑制作而成,具有化痰、止咳和消滞提神的功效。柑普茶由良溪村清代道光进士罗天池始创,距今已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据悉,这次能成功列入省非遗公示名单,正是借助了良溪古村落"后珠玑巷"文化、"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文化,让罗氏柑普茶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拥有了相对优越的竞争优势。记者/庄英业
历史悠久
我国用柑橘皮配茶已千年历史,"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提到过"加入橘皮煮茶"。而"普洱"和"陈皮"的正式邂逅,却是发生在江门市的良溪古村落。
罗氏柑普茶始创于清代道光27年,创始人罗天池1805年出生于广东新会蓢底(今称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道光六年进士,被誉为"粤东四大家"之一。罗天池在云南任职期间,喜欢云南当地普洱茶,辞官后将普洱茶带回乡,最后,发明了柑普茶,并口授手动教乡人制作,这样柑普茶逐渐传开,流传至今。
相传罗天池从云南回到家乡的第一个秋天,不慎得了感冒,妻子忙用陈皮煮水给他喝,他以为那是泡茶的清水,于是误把壶中的陈皮汤倒入了茶壶中。喝了几口,发现茶中竟有奇异的香味,口感醇厚,且又多了几分清甜。于是便问妻子,才知是用陈年柑皮煮的水泡了茶。喝了几杯,他觉得咽喉舒畅,咳痰少了。第二天,罗天池又叫妻子煮陈皮水给他泡普洱茶。连服几天后,痰化咳止,就连心中的郁闷仿佛也被陈皮和普洱茶洗了去。至此,每喝普洱茶,他都喜欢加上一些陈皮一起泡着喝。后来,罗天池为了方便冲泡和易于储存,他便制作了柑普茶。在他的宣传和影响下,柑普茶在良溪流传开来,之后又传到鹤山、新会、开平等地,流传至今。
制作技艺独特
2008年初,良溪罗氏柑普茶第六代传人罗沛贤建立了罗氏柑普茶加工厂,将柑普茶的技艺传承下来。
罗沛贤的妻子李惠娟告诉记者,罗氏柑普茶的主要原材料是云南普洱茶和新会柑,这两种原材料虽很普遍,但不是每一种普洱茶与新会柑的结合都能制作出罗氏柑普茶,这选材的奥妙、制作及晾晒时机都是罗氏柑普茶世代相传的秘密。现今罗氏柑普茶仍然延续着传统手工制作方法:首先,将鲜采的新会柑洗干净,用圆管在柑的上部切开柑口,掏空果肉,晾干,然后将特别精选的普洱茶塞实整个果囊,再盖上刚割下的柑皮,将果子恢复原状,把填充好的柑普茶拿到室外晒干,最后将柑茶一个个绑成串挂起来以便保存。由于罗氏柑普茶采用天然生晒,茶汤不火不燥,效果更加显著,而且冲泡后的果皮表层仍保持采果时的色泽。因此,从采摘原材料到制作乃至自然天气,哪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
"我们全部采用的是人工制作,而且由于是天然烘干,至少要经过2-3年生晒才能做出成品出售,所以每年的产量并不多。"李惠娟告诉记者,目前有不少柑普茶加工厂采用了机器规模化制作,但罗氏柑普茶因其独特的技艺和纯天然、纯手工制作,另其生产的柑普茶在口感和储存上更具优势。
文化内涵丰富
"罗氏柑普茶是良溪古村落'后珠玑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良溪人独特的茶文化。罗氏柑普茶也是良溪人心中的乡情,是良溪古村'后珠玑巷'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文化的一部分,对研究江门乃至岭南风俗饮食、保健文化渊源、地方民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市文化馆副馆长黄娅告诉记者,罗氏柑普茶列入省非遗公示名单,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占据了很大优势。
据悉,良溪古村有500多户人家,80%是罗姓,少数是谢姓和何姓。据史书记载,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南迁始祖罗贵带领36姓共97户人家携妻带子,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至良溪村安家落户,其子孙又在江门五邑及珠三角周边地区繁衍。据专家考证,江门五邑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中,很大一部分都可以从随罗贵南迁良溪的36姓中找到自己的祖先。因此,罗贵率众南迁,成为我国两宋时代,继南雄珠玑巷之后一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南迁活动。罗氏柑普茶是良溪"后珠玑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研究江门乃至岭南文化渊源、地方民俗有着重要价值。
另外,清末时期,新加坡开埠的"七家头"之一的罗奇生将罗氏柑普茶运到南洋销售,由于罗氏柑普茶独到口感和疗效,颇受当地华人的欢迎。跟随罗奇生在海外发展的乡人,睹物思乡,罗氏柑普茶也就成为了家乡的信物,罗氏柑普茶远销到南洋,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