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国家级非遗祁红传承人被推荐者 资格造假!!!

发表于:2025-01-22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2日,中国茶网讯:2015年11月27日,安徽省文化厅在官网上公布了"我省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在名单中,"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的推荐人为王昶。名单显示,该推荐人选出生于1966年1

中国茶网讯:2015年11月27日,安徽省文化厅在官网上公布了"我省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在名单中,"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的推荐人为王昶。名单显示,该推荐人选出生于1966年1月,从艺起始年份为1982年。对于这一结果,我们深表震惊!

我们,作为从事祁门红茶制作、生产工作超过三十年的祁红制茶技师,作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省级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在过去超过三十年时间乃至上溯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当代祁红产业发展的见证者,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祁红制茶技艺的传承负责、对祁红产业未来发展负责的态度,对本次推荐所公示的情况表示严重质疑,并对相关事项举报如下:

一、对王昶作为被推荐人这一结果表示严重质疑

按《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的通知》中的规定,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有四个标准:第一、熟练掌握其传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事该项遗产25年以上),在该领域或区域内被公认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第二、在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具有核心作用,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第三、已入选该项目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第四、遵纪守法,爱国敬业,德艺双馨。

我们对照以上标准来看看,为什么这次公示的结果令人质疑:

1、论年限,被推荐人根本不具备资格。在祁门本地,几乎路人皆知的事实是,王昶真正进入祁红产业是在2008年成立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之后,只有短短7年左右的时间,根本不符合文件规定的25年以上的年限。如果仅凭虚构的祁红制茶从业简历也可以被认定的话,那岂不是令人笑掉大牙?

2、论祁红领域公认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排在前两位的非闵宣文和陆国富莫属。自建国后直至2004年原安徽省祁门茶厂整体改制,祁门茶厂一直是祁红产业的旗舰企业,这是不争的事实。而自1953年便进入祁门茶厂工作,并于1982-1995年任祁门茶厂技术副厂长的闵宣文,以及自1984年进入祁门茶厂工作,并于1997年起任祁门茶厂负责生产技术副总的陆国富,两人都具备30年以上祁红制茶经历,是祁红领域目前被公认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广泛影响力的制茶行家。论前辈大家德高望重,当今祁红制茶领域有谁能胜过闵宣文?论中生代高手,评制茶综合技能与素养,谁能超越陆国富?

3、论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之先后,闵宣文和陆国富于2008年被认定为祁红项目第一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而被推荐人即便是依靠弄虚作假的材料,也是在2011年才被认定为第二批传承人。

二、被推荐人的从艺履历涉嫌造假

1、虚构从事祁门红茶从业履历。王昶简历中写到,其1983年--1986年在原祁门茶厂学徒。我们九人,除1人于1984年进入祁门茶厂工作外,8人都是在1983年之前便在祁门茶厂各车间和部门工作,我们以人格保证,从未有一人知晓有一个名叫"王昶"的"学徒"!

2、虚构学艺事实。我们9人,全都是原祁门茶厂职工,而1985年之前的祁门茶厂是祁门县唯一的祁红精制生产企业,而祁门红茶手工制作技艺直到1996年之前仍属于祁门茶厂保密技术,即便是正式员工也无法随便进入车间学艺,更不要说是无法确认的"学徒",向外人传授则更是无从谈起。"祁门茶厂学徒",也不是仅凭某些人一面之词就可以无中生有的。

3、虚构师承关系。被推荐人的在申报材料中宣称,自己是陈季良先生的徒弟。真实的情况如何呢?

陈季良先生是祁红制茶泰斗,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即任祁门茶厂技术副厂长直至1982年,随后任技术顾问至1988年6月退休,1993年去世。

我们作为原祁门茶厂工作多年的老职工,非常清楚的一个事实是,陈季良先生真正的祁红制作技艺学徒只有两名,一位是闵宣文,另一位是吴子绩。而自1982年起任祁门茶厂技术副厂长的闵宣文,无论是作为陈季良先生的徒弟,还是作为接任陈季良先生出任的祁门茶厂技术副厂长,对于这种虚构的师承关系,可以作出最有力的证明。我们九人,可同时作为证人,证实被推荐人所宣称的师承关系纯属虚构。

对于王昶这种罔顾事实,实在是不堪一驳。殊为可笑的是,此前平日的诸多场合,王昶曾多次宣称自己为闵宣文的徒弟;而这种表述,也出现在政府部门有关人士主编的并执笔的、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徽州技艺.祁门县卷》中。而当参与本次申报时,却在颠倒黑白之后再次黑白颠倒,以至于我们有理由怀疑此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行径背后,到底是何动机?!

三、对导致公示结果的选评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性表示质疑

1、为什么祁红制茶资历甚浅且不符合要求者能获推荐,而具有广泛行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制茶超过三十年的真正祁红制茶人竟然落榜,这一评选过程中的公正性存疑。我们在此仅简要列举闵宣文、陆国富和谢永中三位祁红非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基本情况,相信大家自有公论:

闵宣文,1933年生,高级工程师,2008年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953年进入祁门茶厂工作,从事祁门红茶制作和研究60余年,其中1982-1996年任祁门茶厂技术副厂长。作为主要编制人参与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祁门工夫红茶"行业标准,该标准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过《认识祁红》、《当代红茶加工企业调查》等论文多篇。

陆国富,1962年生,自1984年从事祁门红茶工作至今30多年,1992年起先后担任祁门茶厂加工车间主任、加工厂副厂长与厂长、祁红公司生产技术副总和祁门茶厂党委副书记等职务,2002-2004年,任祁门茶厂祁红公司总经理,负责茶叶收购、加工、质量全面工作。在30余年时间里,陆国富通过在一线向老师傅学习、请教,不断实践,熟练掌握并精通祁门工夫红茶的全套传统手工制作工艺,能准确把握各等级、各号头茶品质特点、规格和质量要求,并熟习祁红毛茶、精茶审评、工夫茶拼配。陆国富于2008年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和2010年参与了祁红安徽省地方标准的起草制订和实物样的选配工作。2014年,黄山市人社局批准设立"陆国富技能大师工作室"。陆国富在工作期间发表论文多篇,同时作为重要参与者,参与祁红现代化初制和精制流水生产线的研制,该生产线申报获得了多项专利,并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目前,他的徒弟朱奇志已于2015年3月被评为祁红非遗省级传承人,徒弟张惠民、毕昭纯和汪权在2014年获得市级传承人称号。目前,他还在持续挖掘新人,每年选择2-3名新人作为重点后备培养。

谢永中,1952年生,茶叶工程师,2011年1月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71年进入安徽省祁门茶厂从事祁门红茶的加工生产,先后担任班组长、车间主任等职务,40多年的祁红产品加工生产积累了祁红传统制作技艺精华,其所在的班组曾多次获得安徽省优秀班组称号。2011年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如果安徽省文化厅组织评选时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黄山市文化委的推荐顺序,那么,我们要请问黄山市文化委,你们向省文化厅推荐时确定的"王昶、闵宣文、陆国富、谢永中……"这一推荐顺序的公正性及其依据何在?如果安徽省文化厅组织评选时,仅仅依靠的是黄山市的推荐名单而没有考虑黄山市文化委的推荐顺序,那么,可否请安徽省文化厅公开评审时的真实情况?

3、从目前公示结果看,我们对于评选和推荐过程的透明性表示质疑。请问有关部门,你们能公开评选过程吗?你们能公开评选时所真正依据的标准吗?你们能公开评委的推荐意见吗?

4、据我们了解,本次结果公示之前,安徽省祁门红茶研究会向安徽省文化厅提交了实名举报材料,反映王昶从资格不符及艺履历造假等方面的相关问题。但直到省文化厅发布公示之日止,安徽省祁门红茶研究会并未收到任何正式反馈。对此,我们表示不解!

"祁门红茶世界有名!"祁门红茶是享誉世界的中国茶叶名片,祁门红茶不仅仅是祁门的,不仅仅是黄山的,也不仅仅是安徽的,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而祁门红茶的荣誉和声望,是一代代前辈先贤与当今茶人倾心付出、无私奉献、数十年如一日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即便中间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但正因为有了一代代祁红人前赴后继的努力,才有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局面。祁红产业从来都是奋斗出来的,祁红产业从来都不是靠某些人沽名钓誉能发展起来的。过去若干年间,祁门红茶产业因为各种原因步入低谷,最近数年在各级政府、有识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投入与帮助下,逐渐呈现向上发展的良好态势,实属不易。但就是在此时,在祁红产业复兴号角再度吹起之时,在祁红产业传承创新关键之时,在祁红非遗技艺之重要性日益获得共识与认可之时,出现这种状况,实在令人痛心!我们相信,这种状况,也是秉持正义与良知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

我们,作为从事祁门红茶制作与生产加工超过30年的制茶人,作为祁红非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与祁门红茶血浓于水并且对祁红技艺传承深切关注并对其未来发展充满期待的制茶人,在对安徽省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所公示的结果、被推荐人的从艺履历以及评选过程的公正性与透明性表示公开质疑,并举报前述事实与相关线索!如果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我们愿意进一步提供。

2008年,祁门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是祁红产业的实至名归的荣誉与宝贵财富。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是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祁红制茶技艺的传承,从来都不仅仅意味着荣誉,更多意味着的是,沉甸甸的责任!祁红制茶技艺的传承,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两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一群人几代人的事!祁红制茶技艺的传承,从来都不仅仅是一小块地域三两家公司某几个机构的事,而是关系到祁红茶产业安徽茶产业乃至中国茶产业的大事!个人事小,祁红事大,产业事大!

为此,我们郑重呼吁,希望有关部门在国家级非遗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上,能够切实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祁红制茶技艺传承负责和对祁红产业未来发展负责的态度,本着无愧于祁红前辈先贤与后继来者、无愧于对祁红产业给予深切关注与厚望的各级领导与社会公众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真正深入调查研究,以事实为依据,真正把祁红领域被公认的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广泛积极影响力的传承人推荐出来!

我们坚信,祁红的真正传承,一定是不应该变味的!

我们坚信,虚构的故事,永远都无法真正成为事实!

我们坚信,公众的眼睛,从来都是雪亮的!

我们坚信,正义与良知,终将胜过邪气与歪风!

我们坚信,浮云难蔽日,祁红的明天会更美好!

实名举报人

闵宣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33年生人,1953年进入祁门茶厂工作。

陆国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62年生人,1984年进入祁门茶厂工作。

谢永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52年生人,1971年进入祁门茶厂工作。

朱华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56年生人,1980年进入祁门茶厂工作。

刘云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58年生人,1982年进入祁门茶厂工作。

沈时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62年生人,1979年进入祁门茶厂工作。

汪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63年生人,1979年进入祁门茶厂工作。

毕昭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67年生人,1982年进入祁门茶厂。

江建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63年生人,1979年进入祁门茶厂工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