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联集成·云南普洱卷》的首发
2月16日,由普洱市诗词楹联协会编纂的《中国对联集成·云南普洱卷》首发式在普洱举行。"普洱卷"从2001年3月启动编纂工作,到2011年6月完稿,正式公开出版,历时长达十年之久。被主编黄桂枢形容为"如同打了一场耗时耗力的'编纂持久战'"。
十年磨一"卷"
编纂概况:
普洱市地处云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明清民国以前的对联文化已有所显露,但在边四县还不太普及。而地区市级的楹联协会组织,是在改革开放后的1988年2月6日才成立的,1987年时只有唐流、龚正涛、黄桂枢3人是昆明楹联诗词协会会员,而当时,全地区真正精通诗词楹联格律的只有唐流一人,经商议,由唐、龚、黄3人发起,共同介绍发展了一批会员,唐、黄2人任直属第19组召集人,继之成立了地区楹联诗词协会,唐流任理事长,龚正涛、姜羲任副理事长,黄桂枢任秘书长,时有爱好者入会会员32人,协会组织属市(原地区)文联领导的团体会员单位,后来协会的职务改为文联系列的正、副主席,到2009年底,爱好者渐多,会员有257人,会员们的对联知识、楹联格律的掌握,是通过入会学习、诗联讲座、采风试笔、创作切磋、投稿刊物、有所发表而使水平逐渐有所提高的。二十年后,为"普洱卷"提供了不少稿源。
这本《中国对联集成·云南普洱卷》,编者是根据2010年7月中国楹联学会发布通知的《中国对联集成编纂方案》规定,并以我市编委会编纂"凡例"十条要求,从2603副稿件中,选录入编2087副古今对联的,入编数占稿件的80.2%。全卷编为十编,四十三类,九十四目。十编是:一、情理编180副;二、景观编593副;三、节令编326副;四、行业编463副;五、庆吊编188副;六、居室编31副;七、宗教编138副;八、诙谐编15副;九、巧妙编129副;十、征对编24副,合计入编古今对联2087副,附录7件。对联中,明清民国时期老对联334副,占总数的16%,当代对联1753副,占总数的84%。对联作者共536人,其中:明清民国老作者114人,占21.3%,佚名老作者120人,占22.4%。当代作者302人,占56.3%。在全部作者536人中,外地州市作者75人,占14%,外省作者44人,占8.2%,佚名作者120人,占22.4%,本市作者297人,占55.4%。在本市作者297人中,属于市诗词楹联协会新老会员作者166人,占55.9%,社会非会员作者131人,占44.1%。
本书收录题词5副,古今刻挂楹联照片44副,匾额照片20副,碑刻照片1副,风光名胜人物风情照片96副,丰富了集成内容资料。
对联特点
1、历史性
此书收载的对联,上限最早而有年代记录的是明天启年间末期(1621---1627),下限至公元2009年底,时间跨度从明清民国到当代,长达近400年,这是普洱市10县(区)从古至今从未有过而填补空白的第一部市级对联集成。
2、地方性
本卷书中的对联就有普洱茶乡、茶山、茶树、茶庄、茶号、茶品、茶楼、茶馆、茶具、茶碑、茶画、茶艺、茶节、茶贡品、茶马古道等内容特色的联作,具有独特的地方性特点,是开发促进我市旅游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对联文化"资源,是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源。
3、民族性
普洱市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有哈尼、彝、傣、拉祜、佤、布朗等多个民族,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在这部对联集成中,有各民族年节、宗教祭祀、婚丧喜庆和民风民俗内容的对联,因而具有民族性,这是民族和谐、社会和谐的"对联文化"反映。
4、革命性
本对联集成中,有我市作者创作留下的纪念农民起义、建党建军、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缅怀先烈、党庆国庆、改革开放、港澳回归等内容的联作,记载了当时的革命历史时刻,记录下了作者的纪实心声。
5、情理性
本卷中,有言简意赅的民间对联,折射出了凡间处世为人的情理性。如卷中收载的民国年间墨江名人黄公敌的一副处世为人联曰:"出世多拴活落扣;为人莫结死疙瘩。"上下联都具有思普地方特色,此联把处世为人的情理,用形象比喻解析得自然、清楚、明白,语言幽默风趣,读后令人回味,因顺口好记,故流传广泛,至今仍适用。
6、人民性
在"普洱卷"中,有节令联、行业联、庆吊联等具有人民性的联作,这样的对联共有997副。
7、艺术性
我国的对联(楹联)是世界上独具中华文化艺术特色的国粹之一,本卷对联的艺术性体现在各编联文中。这些对联除对我市各地风光名胜景点、庙宇亭阁、楼堂园馆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外,还增添了文化内涵,可对读者起到一种对联艺术欣赏作用和研究作用。
8、参与性
我市自有诗词楹联协会组织二十多年来,先后有40余人参与过市内市外、省内省外的各种征联大赛和应对征联活动。本卷中收载有会员荣获我市举办的"盛世普洱茶杯"对联征集赛前6名获奖的联作6副;有我市会员参与应对省级和全国多种征联赛事获奖或入围的联作18副。
主编心声
2001年春,主编着手工作后,是按2000年3月云南省楹联学会转发的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对联集成编纂方案》来编纂的,待到2010年8月中国楹联协会在会刊《对联文化研究》总第20期上,向全国各省楹联组织转发《中国对联集成编纂方案》的通知,全文公布了新的编纂方案,我市编委会作了学习研究,本人对两个方案做了对照,发现其中"分类原则"和"编排体例"新方案与10年前的老方案有所不同,为了统一标准,主编又花了很长时间,对两千多副对联重新打散,另作分类,又逐一改写编排格式,对资料来源,联文校勘、联作背景、作者简注,从编纂成卷到装订稿册9本付印,一支笔到底,十年如一日,尽心尽力,为抢救我市近400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联"普洱卷"作出了贡献。是协会编委始终支持我的主编工作,从而奠定了坚持到底的编纂基础。
2010年11月5日,编者以市协会名誉向北京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寄公函,申请本书公开出版,同年12月1日得到同意申请的批复,批给了公开出版书号,12月6日,双方签署了"图书出版协议书",由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于2011年6月公开出版发行,由普洱市普洱方华印刷有限公司承印。思茅、宁洱、墨江、景东、景谷、孟连、西盟等各县诗协及个人提供了有关照片,市文化管理所提供清代石刻联和木刻联2副,思茅联家刘天羽老人提供了封面设计。
十年磨一卷,百载传对联。今日本书付梓出版,心中感到十分欣慰,主编《中国对联集成·云南普洱卷》成书出版,特作联一副抒怀其情:
品赏双千,楹花集萃开思普;
耕耘十载,雅对成编汇古今。
今天,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创会理事长唐流老校长了,他生前的愿望现已实现了,本人心愿也了却了,特此写了上面这些话,就作编后记吧!(摘自《中国对联集成·云南普洱卷》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