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云茶产业驶入健康发展快车道

发表于:2024-11-10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10日,本报讯(记者 张新银)记者从云南省茶叶产业办公室获悉,茶产业是云南省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更是云南"两强一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产茶州市的共同努力下,云茶产业进入了一

本报讯(记者 张新银)记者从云南省茶叶产业办公室获悉,茶产业是云南省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更是云南"两强一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产茶州市的共同努力下,云茶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2010年省政府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后,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省政府制定的战略方针,强化措施、加大扶持、狠抓落实,推动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1年全省茶叶主产区气候较正常,雨量充沛,茶叶生产非常有利,茶树长势良好。全省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茶园管理,强化服务,进一步提升鲜叶和产品品质,努力提高茶园的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茶叶企业顺应市场需求变化,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抓住茶叶市场普遍回暖的大好时机,加大市场开拓和营销力度,不断扩大"云茶"消费区域和市场。2011年,全省茶产业呈现出强劲增长的好势头,茶园面积略有增加,茶叶产量、茶叶产值大幅增长;产品价格、茶农收入均有提高;企业生产、销售能力明显增强,知名品牌发展迅速,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实现了"十二五"初年的开门红。

增产增效 再创佳绩

据业务统计,2011年全省茶园面积565万亩,与2010年相比增加13.5万亩,增2.45%;采摘面积448万亩,同比增加45万亩,增11.17%;茶叶产量24.49万吨,同比增加3.76万吨,增18.14%;茶叶工农业总产值134.39亿元,同比增加33.69亿元,增33.46%,其中农业产值55.1亿元,同比增加15.75亿元,增40.03%,工业产值79.29亿元,同比增加17.94亿元,增29.24%;按600万茶农计,茶农来自茶产业人均纯收入689元,同比增加197元,增40.03%。

措施得力 亮点突出

茶园建设。各地以农业部开展"全国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和中低产茶园改造为契机,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的要求,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把高优茶园建设作为提升茶叶生产第一车间的重要途径,作为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作为加快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作为创新组织方式的重要平台,有力地促进了茶叶增产、茶农增收、产业增效。2011年,全省无性系茶园达210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37.12%,一、对茶产业的扶持资金大幅增加。2011年,各级党委政府全力贯彻落实省委1号文件及《意见》,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全力推进茶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省级多渠道筹措资金8313万元 ,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低产茶园改造、原料基地建设、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推进茶产业整体升级。同时,茶叶主产州市也出台了促进茶叶发展的政策,采取了有效措施推动产业发展。如保山市县两级共投入1130万元,发展茶叶产业;普洱市仅生态茶园建设一项,市县两级每亩补助30元,新成立的茶叶专业合作社每个补助5000元;其它州市也根据财力情况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

二、稳步推进高优比2010年增5万亩,增2.44%;无公害茶园面积500万亩,占总面积的88.50%,同比增加30万亩,增6.38%;有机茶园面积31.69万亩,同比增加4.24万亩,增15.45%;改造中低产茶园56.82万亩,同比增加20.41万亩,增56.06% ;"三品"认证茶园面积120万亩,茶叶产量6万吨。同时,各地生态茶园建设步伐加快。如普洱市全年完成覆荫树种植面积56万亩;完成县级生态茶园样板地22块,乡(镇)级样板地89块。

三、持续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一是继续加大产品结构调整。一方面,毛茶结构继续调整。与2010年相比,绿毛茶、红毛茶、其他毛茶产量均有所提高,但绿毛茶、其他毛茶占毛茶总产量的比例微降,红毛茶比例微升。同时,由于普洱茶市场的明显回暖,企业加大了对晒青毛茶的生产与收购,晒青毛茶产量大增,占绿毛茶比例大幅上升。2011年,全省绿毛茶产量20.2万吨,比2010年增加3.02万吨,增18.58%,占毛茶总产量的82.62%,环比降0.25%;红毛茶产量3.5万吨,同比增加0.61万吨,增21.11%,占毛茶总产量的14.29%,环比升0.35%;其它毛茶产量0.75万吨,同比增加0.09万吨,增13.64%,占毛茶毛茶总产量的3.06%,环比降0.12%;绿毛茶中的晒青茶产量9.61万吨,同比增加2.09万吨,增27.79%,占绿毛茶产量的47.57%,环比升12%;另一方面,成品茶结构调整明显。各茶叶生产州市和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成品茶结构。2011年,成品茶总产量13.67万吨,比2010年增加2.01万吨,增17.24%。其中普洱茶产量5.56万吨,同比增加0.48万吨,增9.45%,占成品茶比例40.67%,环比降低2.89%;红茶产量3.1万吨,同比增加0.5万吨,增19.23%,占成品茶比例22.68%,环比增0.38%;绿茶产量4.66万吨,同比增加0.97万吨,增26.29%,占成品茶比例34.09%,环比增2.44%,C.T.C红碎茶生产线共41条,同比增加11条,增36.67%,其中投产35条,在建6条;其它茶产量0.35万吨,同比增加0.06万吨,增20.69%,占成品茶比例2.56%,环比增0.07%。二是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各加工企业加大了精深产品的开发力度,产品门类层出不穷,精深加工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产品档次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许多企业开发出了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茶食品及多种高端产品适应市场的需求。如云南天士力、龙润茶业开发出速溶普洱茶珍等系列产品;澜沧江集团开发出绿茶、红茶和普洱茶的各类茶饮料;保山市通过重点生产极边乌龙茶系列产品、小叶种茶试制品及"昌宁红"、"永昌红"红茶精品系列,使全市产品品质和知名度大大提升,茶叶产品市场从低端逐步向高端化迈进,其中腾冲台茶公司开发的乌龙茶尽管年产量只有50吨,但产值达到3400万元,平均单价达680元/公斤,发展潜力巨大;红河州绿春县龙山春剑茶场开发的小叶种龙剑茶,单价达500元/公斤;部分州市开发的古茶树产品单价突破2000元/公斤。三是企业结构变化明显,集中度提高。2011年我省重点龙头企业及知名品牌发展迅速,主导性优势日益显现,而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减缓。与2010年比,产量1000-2000吨企业共18家,同比增加7家,产量增幅达76.43%;产量2000吨以上企业共13家,同比减少1家,但产值达18.71亿元,增1.46%。产值1000万以上企业共99家,比2010年增加25家,产值增张35.78%;其中产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9家,同比增加3家,产值增加7.4亿元,增60.91%。

四、着力打造品牌、着重招商引资。一方面,近年来,企业更加注重品牌打造,千方百计塑造企业及产品良好形象,不断加大宣传营销,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龙头企业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如大益集团茶业集团、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央视等媒体平台做大力宣传,品牌效应明显提升,消费群体明显扩大;勐海茶厂成为继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后我省第3家获得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的云南茶企,2011年产量达6700吨,产值达7亿元,产量、产值均位居我省第一,并且成为我省第一家产量突破5000吨,产值超过5亿元的茶企;龙润集团通过努力,注册的中文"龙润LongRun"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也成为云南茶业第一个驰名商标,龙润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促进了企业跨越式发展,2011年龙润茶业集团公司生产茶叶3223吨,比2010年增加2545吨,增357.4%,茶叶产值1.76亿元,同比增加1.08亿元,增158.82%。另一方面,各地均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省外、国外及其他行业资本投向茶产业,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产业持续发展。如临沧市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全市茶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2011年,全市茶产业共签约项目27个,协议总投资14.03亿元,年内到位资金3.099亿元,完成市委、市政 府下达责任目标3亿元年度目标任务的103.3%;普洱市积极配合云南天士力生物茶科技有限公司"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项目前期工作,目前云南天士力生物茶谷的茶粉生产车间已基本建成。

五、继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全力贯彻落实省政府出台的《意见》精神,继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快市场开拓步伐,千方百计推动云茶消费。一是借展会助推产品销售。如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中国云南普洱国际博览交易会";组织参加了2011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2011年香港国际茶展,2011年第五届中国西安国际茶叶文化博览会、第四届深圳茶博会、第七届大连茶文化博览会、2011中国(山东)国际茶业博览会等专业展会和综合展会,现场交易及达成的意向性协议成果喜人。仅第六届茶博会现场销售金额达700万元,比上届增加150万元,增27.27%,参加现场合作项目签约的项目共6项,累计签约金额达2.935亿元,超过上届1亿多元。二是走出去大力宣传推介。除参加各地举办的专业展会外,各级政府、茶叶主管部门及茶叶企业主动出击,在国内外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推介会,宣传推介云茶产品,扩大了云茶消费群体,取得了显著成效。如省农业厅分别在香港、北京等地举办了"云南优质生态农产品推介会",大力推介云南名优茶,得到当地茶叶爱好者和消费者普遍认可;黎明茶厂、海湾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在2011广州国际茶展举办期间,举办多场新品发布会,让业界及消费者更加深入了解企业产品及企业文化。三是建网络完善市场体系。各茶叶企业千方百计利用自身资源,在国内外构建云茶营销网络,创新营销模式,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如七彩云南茶业公司产品已进入全国6万家超市,构建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大益集团加盟店、经销商、直营店等现已超过1000家。四是评名茶共扬云茶声誉。为了进一步促进我省名优茶的发展,促进茶企业提高茶叶品质,打造品牌。第六届茶博会举办期间举行了"云茶杯"名优茶评比活动,并得到了省内众多企业的积极响应。评比活动对促进我省茶叶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培育云茶品牌,凝聚各界茶人力量、传播茶文化、宣传优质茶产品、倡导茶叶健康、理性消费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不断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一是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各茶叶生产州市按照《全国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工作方案》、《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规范》和《云南省标准茶园创建实施方案》要求,结合生产实际,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重点建立完善了《投入品管理制度》、《生产档案制度》、《基地产品检测制度》、《基地准出制度》、《质量追溯制度》五项制度,逐步形成了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二是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提升。全省"三品"认证面积120万亩,产量6万吨,比2010年增加2万吨,增20%;农业部对我省部分茶叶生产州市茶叶样品进行了10种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为100%;农业部对我省4个县(市、区)标准茶园茶叶产品农药残留进行了监测,抽检样品均合格。三是茶园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按照《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茶园登记证明管理办法》要求,向各茶叶主产州市下发了《茶园登记证》,逐步建立可追溯的茶园管理制度,促进了普洱茶质量安全的提高,进一步完善了产业质量标准体系,规范了产业的良性发展。

亟待整改的方面

尽管2011年全省茶产业实现了"十二五"期间的开门红,但与国内外产茶强省、强国相比,产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必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再接再厉,推动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

一、茶园生产能力低。一是全省茶园种植管理水平仍然比较粗放,茶园良种化率不高,茶园效益低,且存在与咖啡、烟叶等其他农作物争抢劳动力的现象,茶园弃管、弃采现象较为突出,低产茶园所占比重大;二是茶园水利化程度低,有效灌溉面积小,还不足5%,严重影响了茶园的生产能力提高、产品品质的提升、生产效益的增加;三是茶园单产仅为54.67公斤/亩,单产水平相对较低,低于福建、浙江等产茶大省及全国平均水平;四是无性系茶园210万亩,仅占茶园总面积的37.17%;绿色、有机茶园比例较低,全省有机茶面积31.69万亩,仅占茶园总面积的5.61%。

二、茶农生产水平较低。一方面,茶农素质普遍较低。我省茶叶主产区的茶农多是少数民族群众,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必备专业技能,不利于统一管理,推广种植、施肥等科学专业技术,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茶园和基地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出台标准执行不到位。目前虽然出台了一些国家标准和省级茶叶行业标准,但市场规范管理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使云茶产品品质受到一定影响。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也严重影响了云茶整体品牌形象。

三、企业品牌知名度低。云茶企业品牌多而杂乱,缺少全国性的知名品牌,云南大叶种茶独特的优势宣传力度不够,国内外的知名度相对较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企业生产加工水平较低,普洱茶仍以传统的砖饼沱产品为主,初级加工产品比例较大,名优茶产品和新产品开发相对较少,茶产业链较短。全省茶叶深加工产品仅占产品总量的3%左右,与国内外的差距较大。

四、茶产业科技含量低。一是由于各茶叶主产区多是贫困山区,财政困难、企业收入较少,整个茶产业链的投入严重不足,良种推广、中低茶园改造、优质生态茶园的建设以及茶园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的推广都受到很大的制约。二是茶叶基地重建设轻管理、重面积轻科技的问题突出。不少地方十分重视茶园种植面积的扩大、产量的提高,不重视茶园科技管理水平的提升,不重视单位面积的产出和效益,在种植面积完成后,其步伐也就停滞不前了,使茶园潜在的效益得不到发挥,不久的将来成为低产茶园改造的对象。三是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方面,龙头企业的培育、新产品的开发、品牌的建设也缺乏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四是在科研方面,基础型研究和新产品研发进展相对缓慢。

五、市场营销能力弱。一是茶叶企业小、散、弱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企业营销手段落后。二是与其它产茶大省、大国相比,开拓国外茶叶市场力度还相对较小,国际竞争力还较弱。三是产业带动能力不强。我省龙头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国家级龙头企业现仅有3家。部分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债务负担、社会负担较重,导致企业的融资能力、扩大生产和开发新产品能力有限,进而无力进行市场营销网络和品牌建设,产业带动能力较弱。

今年工作计划

一、思路与目标

1.思路:,全省将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机遇,紧紧围绕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调快调优一产;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倍增"等目标任务,以省政府出台的《意见》为指导,进一步认清形势,重点实施《意见》中明确的"八大工程",努力改变发展方式,推进云茶综合效益重大提升。

2.目标:全省茶叶产业发展目标是,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全省茶叶产业跨越式发展,茶叶面积发展到570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27万吨,力争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60亿元。

二、重点工作

1.以中低产茶园改造为抓手,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加强茶园基础建设,提高茶园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继续深入推进中低产茶园改造。对有条件的重点改造区域,通过水利设施配套、道路配套、防护林配套,增强茶园防灾抗病能力,提高茶园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强化中低产茶园改后管理,加大科学栽培管理技术的推广力度,确保改后茶园达到高产稳产的目标。

2.以标准茶园创建为契机,推动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规范》为指导,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在全省茶叶生产优势区域建设一批规模化种植、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生产基地,稳定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营方式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在农业部发布的全省13个标准茶园基础上,扩大标准园建设规模和速度,并基本完成13个标准茶园创建县建设任务。

3.以推进茶叶精深加工为重点,提升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产业链短、精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不高是我省茶叶产业整体效益不高的突出问题。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规模大、基础好的茶叶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创新生产技术,全面推广名优茶机械加工新工艺,建设一批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现代化茶叶加工企业,强化茶叶新茶品开发和深加工,扩大深加工产品的生产规模,进一步延伸茶叶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茶产业的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4.以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先导,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示范引路,重点抓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典型示范带动,发展茶叶专业大户,鼓励和引导茶农在自愿的基础上,依托当地龙头企业,共同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采取订单生产、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产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用,组织茶农科学、高效、安全生产,为茶农提供技术培训、农资介绍、销售推广等服务,强化茶农安全生产监督自律。

5.以市场开拓为核心,努力扩大云茶消费群体。要进一步积极主动开拓市场,以消费拉动产业发展。以举办"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为抓手,提升云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云南茶叶消费群体的茶知识、茶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使每位消费者都成为我省对外宣传的生力军。借助各类媒体加大普洱茶、名优绿茶和滇红茶等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强化对宣传媒体的引导。实施主动营销策略,组织企业参加各种类型的茶叶展销会,主动向北方市场寻求更多的消费群体,开辟新的市场。大力开展对外宣传、推进国际合作,千方百计拓展和开辟国际市场,创建茶叶出口基地,拓宽茶叶出口渠道,扩大出口创汇。培植专业化的营销企业,鼓励企业积极探索现代营销方式,加快发展专卖店、专柜、连锁营销及网络营销,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构建多元的营销渠道,建设营销队伍,策划特色鲜明的营销活动。

6.以培育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茶叶产业化进程。坚持产业化发展之路,以工业化理念谋划茶产业,打造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实力强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集群。以提升龙头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按照合理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培育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企业集群。继续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积极整合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布局,大力扶持和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促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7.以品牌打造为切入点,提升云茶知名度影响力。重点打造普洱茶、红茶、绿茶3大茶类的著名区域品牌,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以普洱茶、深加工产品为主攻方向,兼顾红茶和名优绿茶,大力培育和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茶叶产品,推进中国、云南名牌农产品认定,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形成企业自我保护、行业保护和司法保护相结合的保护体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