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充当喝过茶的文化人

发表于:2024-12-2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3日,充当喝过茶的文化人□箫寒因为网络诗人青翠紫丁香妹子盛情的一声吆喝,我这个外行的喝茶人居然参加了一次品茶盛会。说句老实话,五一前夕的那天,丁香妹子提到品茶之事,或许是出于想到现场可以混上一饼礼茶的原因,

充当喝过茶的文化人

□箫寒

因为网络诗人青翠紫丁香妹子盛情的一声吆喝,我这个外行的喝茶人居然参加了一次品茶盛会。说句老实话,五一前夕的那天,丁香妹子提到品茶之事,或许是出于想到现场可以混上一饼礼茶的原因,我毫不含糊地答应下来。直到"五﹒一"这天上午,我才突然醒悟过来,人家专家文化人评茶我去凑什么的热闹。谁知电话那头的丁香妹子说:哥哥一定要来,请帖都写好了放在妹子这儿。就这样,滥竽充数的我战战惊惊地走进了滇池学院。

评茶会大长见识

今天的评茶会,乃是云茶网第五期专家评茶会--51普洱网老生茶专场。,同时也是51普洱网大学生创业援助计划的启动仪式。会场设在滇池学院提供的一间普通教室里,一字排开的课桌上,11种普洱生茶依次编好号等待专家评审。其中最老的是出厂于1997年的易武蛮砖,最近的也是2005年生产的滇叶易武老树茶。国家一级评茶师朱澄先生担任今天的评茶嘉宾。朱先生套上洁白的大褂带着助手对每一块茶又看又闻,取样浸泡……,每一个环节都是那样地认真严谨,而且一边操作一边还要回答大家的提问。茶泡好后,还要一个个地品味打分。

朱先生的评完后,我等一个个手拿纸杯争先恐后地也加入了品味的行列,我有幸尝到了1997年的那饼老茶。

品茶完毕,几位漂亮的女大学生用她们美丽的舞姿和精湛的茶艺作了精彩的表演,一位身着中式衣服的先生还现场挥毫用浓浓的普洱茶作墨写下了"佳茗育仙骨"几个苍劲的篆书。

结识白马非马网友

突然想起经常看到一位名叫白马非马的网友写的有关普洱茶的普及文章,于是便向丁香妹子打听,原来白马非马兄竟然就在现场,而且已从签名册上看到我的大名,正准备前来相认。学经济管理的白马先生出于对云南普洱茶的热爱,目前在云茶网从事普洱茶文化的普及工作,面对面地与之交流比看他的文章更觉亲切而长见识不少。更重要的是,白马先生向我介绍了他的文章中提到的推动云茶进疆的朱澄先生。

大师面前冒昧讲了自己的茶故事

品评完普洱老生茶,51普洱网总经理吕建锋先生设宴招待我等,我仗着一脸的沧桑被安排了和今天评茶的主角朱澄大师、云南日报的诗人兼画家易辉先生、作家杨振宇先生等名流同坐。好在我与易辉先生系老朋友,易诗人在晚报期间曾经编发过我数万字的散文随笔与杂文时评文章,今天还亲笔签名赠送了一本他的诗集。而朱先生今天是初次见面,好在看过白马先生的文章,算是对其略有了解。

吕建锋先生于2008年从一位软件编程工程师转行从事普洱茶的销售,一位知名记者对他讲的一句话启发很大,说是要把茶产业做大做强关键还要看有没有茶文化。正是记者的一席话,便有了邀请我等前来的举动。听吕总一说,我忍不住又对自己的滥竽充数而感到脸红耳热。还是朱先生的一句起了定心丸的作用。他对着我和易诗人说,就凭你们喝过无数的茶这一经历,一定会有文化的内涵。

我在聆听朱先生大谈特谈普洱茶文化的间隙,顺便也讲了自己与茶有关的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上世纪90年代,因为胃寒的原因,便买了一些红茶。结果有一砣窝窝头样子的红茶却因掰不开而放了下来。当普洱茶开始风靡之时,我在中央电视台上看到一个讲普洱茶收藏的节目,只见主持人拿在手上的一砣红茶和自己的差不多,便翻箱到柜地找了出来。朋友们听说后都认为我的这砣超过15年的茶一定价值连城。朱大师认真听完我的讲述后说:时间长了也不一定就是味道好的茶,何况还是一砣红茶。但从保存的时间看,史料的价值肯定还是有的,既然你是网络写手,什么时候可以拍张图片放到网上让大家看看。

既然对普洱茶知之甚少,我又讲了一个烘青茶的故事。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事,因为我曾经在著名的产茶区凤庆县当过长驻采购员,在那里交了不少的朋友,大约在1983年,我写了一封信请凤庆的一位朋友带了一米口袋烘青茶,那可是凤庆下面一个叫鲁史的地方特产。茶叶带到单位时,恰好我不在,几位同事闻到了茶的香味,便自作主张分成了两公斤一份,见者有份,仅为我留下了一份。当拿到烘青茶的同事快吃完的时候,才发觉茶太好了,都说是平生吃过的最好茶叶。纷纷请我再找朋友带茶,然而,阴错阳差地,那位朋友以后带来的烘青茶怎么也比不上第一次带来的香,留下的只有遗憾而已。

听完我的故事,学识渊博的朱先生又向我们讲了烘青茶的特点,毕竟是大师啊,经他一讲,我脑海里的烘青茶便活了起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