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茶叶采摘方法对茶叶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发表于:2024-12-24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4日,摘要本文详述了不同采摘方法对茶叶产量和效益的影响、对类似地区发展茶叶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关键词茶叶采摘田间试验经济效益中图分类号S571.1STUDY ON THE PICK ON TEA LE

摘 要 本文详述了不同采摘方法对茶叶产量和效益的影响、对类似地区发展茶叶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茶叶 采摘 田间试验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571.1

STUDY ON THE PICK ON TEA LEAVES

Tang Zhicheng  Liu Guangming  Ran Hongmei

(Agricutlual Bureau of Yunyang County/Yunyang, Chongqing, China 404500)

  Abstract In order to rationally use the tea resources and develop foretry economy of impoverished and backward region and to adapt to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by the field test pick on tea leaves, the paper details the yield and economic benfit of different pick process, the results provide the base for the tea production development in this mountainous areas.
  Key words TEA LEAVES  PICK  FIELD TEST  ECONOMIC BENEFIT.

  影响茶叶产量与品质的因素很多,施肥的多少、品种丰产性能、病虫害的防治、土壤肥度以及采摘是否合理等都会严重制约茶叶产量与品质的提高,特别是采摘养留合理与否,是夺取茶叶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鉴于目前我县茶叶采摘上普遍存在着不留叶和见青就抓的问题,探索合理采摘方法,从1995年起,我们在歧阳茶场连续三年在小面积上对茶叶的采摘进行了试验,现将结果报导于后。
1 试验经过与方法
  本试验布置在歧阳茶场柳湾平地二级茶园上,海拔940m,土壤为须家河组(T3Xj)地层发育的黄沙壤土,pH 5.5,肥力上等,这里年均温17.4℃,年降雨量1200mm,冬春寡照,伏旱频率高,占62%,茶树是1982年栽种的壮年投产茶园,长势整齐良好,品种是川茶群体种。
  本试验分三个处理,二次重复,小区面积0.02hm2(即三行茶树)。第一处理是:春、秋茶留鱼叶,夏茶留一真叶采;第二处理是春、夏茶留一真叶,秋茶留鱼叶采;第三处理4到6月留一真叶采,秋茶留鱼叶,以第一处理为对照。采摘标准是,春夏秋茶均按1芽2、3叶采。茶园肥水管理,冬季施基肥一次,每hm2施桐饼750kg,碳铵600kg,发酵后,混合渣渣堆肥30000kg施下,追肥二次,第一次春茶采摘前10天,每hm2施尿素300kg,春茶采摘后,每hm2施尿素375kg,秋茶不施肥。每轮茶间隙期间,根据病虫危害情况,喷化学农药二、三次,防治病虫害。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留叶采摘方法对茶叶产量的关系
  
1995~1997年,歧阳茶场不同留叶采摘试验结果,其产量变化如表1。
  从表1表明,4~6月留一真叶采,鲜叶产量逐年上升,叶面指数由2.7上升到3,茶树长势正常,避免了新老叶脱节,维持了整树的新陈接替,提高了光能利用率,保持树势旺盛生长。观察得知,春茶的采桩是各轮茶萌发的基础,4~6月留的真叶,第二轮茶从粗壮春梢腋芽发出,萌发力强,促进了第二轮茶旺盛生长。而采取春茶强采,夏茶留真叶的第一处理,虽然春茶产量比第二第三处理高25%~30%,但是春茶不留叶,茶树经过春茶季节的旺盛生长,贮藏的养份大量被消耗,紧接又是二轮茶生长旺季,如果春茶不留叶补充,必然造成光能浪费,树势生机亏损,夏茶从春茶鱼叶腋间发出,枝梢纤细,夏茶瘦小,长势弱,不仅影响夏茶产量的提高,而且蓬面形成的"鸡爪枝"多,影响来年产量。从第一处理结果表明,实行0、1、0采摘法,三年产量逐年下降,叶面指数由2.7下降到2.56,因此,春茶不留叶,不能保持茶叶持续高产。而实行春夏各留一真叶的虽然树势好,但产量低,效益差,叶面指数由2.7上升至3.2,对于投产茶园留叶过多,反而叶层郁闭,降低光合率,新梢抽发慢,因此,春夏各留一真叶的,只能在幼龄茶园中推行,大面积长势好的投产茶园,应该以采为主。

表1 歧阳茶场不同留叶采摘方法产量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yield in different pick process in Qiyang tea plantation

年 度留叶方法春  茶夏  茶秋  茶全年鲜
叶产量
kg/hm2
产 量
kg/hm2
占全年
%
产 量
kg/hm2
占全年
%
产 量
kg/hm2
占全年
%
19950、1、0 3940.5 37.5 4369.5 40 2344.5 22.5 10654.5
1、1、0256528.54131.045.92304.025.69000
4~6月留一真叶2983.531.24128.7543.2246325.69575.25
19960、1、0 3756.75 36.3 4429.5 42.8 2164.5 20.9 10350.75
1、1、02923.530.54131.043.12520.526.49575
4~6月留一真叶3559.235.24441.542.32362.522.510363.2
19970、1、0 3567.75 35.5 4331.55 43.1 2150.7 21.4 10050.0
1、1、02958.7529.24424.5543.72743.827.110127.1
4~6月留一真叶3567.331.55039.5544.52718.024.011324.85
  注:本表数据是根据小区产量平均值折算。
2.2 不同采摘方法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分析,不同采摘方法存在着明显差异(见表2)。第一处理,因春茶实行强采,夏茶才留叶,1995年经济效益比1、1、0采留的高27.6%,比4~6月留真叶的高14.1%。但是由于春茶不留叶,实行强采,茶树生机遭破坏,第二年产量下降,效益也下降,第三年(1997年)产量与效益下降的幅度更大,产量由1995年10654.5kg/hm2下降至10050kg/hm2,产值由55650元/hm2下降至52920元/hm2。第二处理产量与效益保持基本稳定。而4~6月留真叶采的第二处理,做到产量、效益、树势三兼顾,效益第二年上升12.4%,第三年上升18.5%。
  由此说明,茶叶的采摘,不能单纯从眼前经济效益出发,必须从长远把产量、效益、树势生长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保持茶叶优质、高产、高效的持续发展。
2.3 不同采摘方法与茶树生长发育情况的关系
  
表3表明,4~6月留真叶采的茶树,叶层厚度、叶面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树势生长正常,产量逐年上升。而实行0、1、0采摘的,树势遭破坏,叶面指数、叶层厚度出现逐年下降,单位产量逐年递减。实行1、1、0采摘的茶树,叶层厚度、叶面指数上升大,出现茶蓬郁闭,生长过旺,反而抑制了芽头抽发,从树势看,近似"花圈",但产量、效益都不理想。

表2 歧阳茶场不同采摘方法经济效益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economic benefit in different pick process in Qiyang tea plantation.

年度留叶方法春  茶夏  茶秋  茶全 年
产 值
元/hm2
干 茶
产 量
(kg/hm2)
每kg
单价
(元)
产值
合计
(元)
干 茶
产 量
(kg/hm2)
每kg
单价
(元)
产值
合计
(元)
干 茶
产 量
(kg/hm2)
每kg
单价
(元)
产值
合计
(元)
19950、1、0 787.5 4031500 915 2018300 585 10585055650
1、1、051040204009302018600577.510577544775
4~6月留真叶6004024000930201860061510615048750
19960、1、0 765 4030600 975 2019500 543 10543055530
1、1、0583.540233409152018300631.510631047955
4~6月留真叶73540294009752019500589.510589554795
19970、1、0 712.5 4028500 952.5 2019050 537 10537052920
1、1、05874023480978201956060710607049110
4~6月留真叶712.540285001117.52022350676.510676557615
  注:干茶产量是根据表1鲜叶产量,春茶按5kg制1kg,夏茶按4.5kg制1kg,秋茶按4kg制1kg干茶计算。

表3 不同采摘方法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basic growth vigour in different pick process in Qiyang tea plantation.

年度采摘方法树高
(cm)
树幅
(cm)
叶层厚度
(cm)
叶面
指数
对夹叶单片叶
所占比例(%)
一芽二叶
百叶重(g)
19950、1、095.4148.614.82.7022.617.1
1、1、096.3148.815.02.7522.817.1
4~6月留真叶95.8149.315.12.7222.417.2
19960、1、099.4157.214.02.6423.915.2
1、1、0102.2160.316.92.9521.617.2
4~6月留真叶112.0166.816.02.9122.517.4
19970、1、0103.2150.113.52.5131.713.3
1、1、0117.5170.216.93.2023.017.5
4~6月留真叶116.7181.415.93.0022.717.7
3 结果与讨论
  三年试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3.1 4~6月留真叶的,萌发轮次多,茶树生长旺盛正常,产量逐年上升,经济效益显著,达到了产量、树势、效益三兼顾,在盆周山区气候条件下的投产茶园,是采摘方法最佳选择。
3.2 合量采摘的实行,必须在肥培管理加强的基础上,在丰产树冠养成的前提下,做到多采细茶,少采粗茶。在采摘时间上,要做到早开园,只要达到一芽一叶初展时就开始采摘,从而制出精品细茶,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3.3 茶树的采摘,一般注重顶端蓬面上正常芽头的采摘,而单片叶、对夹叶往往被人忽视,事实上,单片、对夹叶是茶叶产量的组成部份。随着树龄的增长,在茶叶中占的比例逐年增大,特别是肥水管理差的茶园,单片、对夹叶占了40%以上,因此,在采摘时,把同等嫩度的对夹、单片叶及时下树,不仅能提高产量,而且能维持茶树正常的生理功能。因为茶树有顶端优势和"不采不发"的特点,如果单片、对夹叶留在树上,既消耗了大量养份,抑制了下轮茶萌发,而且增加花果率,对茶树生长极为不利,因此,应该把它及时洗采下来。

作者单位1重庆市云阳县农业局,2云阳县果品办/云阳县404500

参 考 文 献

[1] 王宗尧. 对我省浅山丘陵红绿茶采摘制度的分析. 茶叶科技, 1979, (4): 7~10
[2] 施嘉王 番. 四川茶区特点及其栽培制度. 茶叶科技, 1979, (4): 25~30
[3] 唐治诚. 合理采摘,夺取茶叶优质高产. 四川茶叶科技, 1991, (1): 3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