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茶北移 突破北纬38度
发表于:2024-11-10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10日,翻开《中国茶叶大辞典》,一条"定论"写了20载:茶树栽培区域最北止于北纬38度线。然而,一位叫张占义的老人,就在北纬38°45′太行山脉的灵寿县五岳寨,用了近8年的时间,矢志不渝地做着茶叶专家们都已止
翻开《中国茶叶大辞典》,一条"定论"写了20载:茶树栽培区域最北止于北纬38度线。
然而,一位叫张占义的老人,就在北纬38°45′太行山脉的灵寿县五岳寨,用了近8年的时间,矢志不渝地做着茶叶专家们都已止步的事情---
1如果太行山产茶了,
那可是一件造福于民的大事5月的太行深处,片片新绿换下了冬日漫山的枯黄。初夏,记者在灵寿县五岳寨的茶园里寻访张占义。
郁郁葱葱的茶园里飘着淡淡的清香。老人正在指导雇来的山民采茶。眼前的张占义,脸庞黝黑,头发灰白,身穿已经褪色的灰色茄克,脚蹬千层底的布鞋。如果不是满口的茶叶术语,记者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位朴实的老人就是被海内外媒体誉为"太行茶人"的大专家。
"我这辈子,做梦也想不到临到退休跟茶树较上劲了。"张占义个性直爽、健谈。今年63岁的他,是文革前最后一届大学毕业生。他大学里学的是政教,毕业之后教过书,当过公社书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还做过8年主管农业的副县长,退休前是省农林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兼党总支部书记。"虽然工作和农字沾边儿,但搞农业科技研究工作却是个门外汉。现在,老了老了倒跑到山里鼓捣种茶了。"他说。
张占义究竟怎么与茶结缘的呢?事情还得从1997年说起。他当时任省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带人到赵县柏林寺推销所里培植的草坪草。寺内方丈、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大师讲的"赵州茶"的典故引发了他的兴趣。净慧大师告诉他,早在唐代,赵州高僧从谂禅师开创了"吃茶去"一代禅风,"赵州茶"由此闻名于世。但是,遗憾的是,后来随着气候变化等种种原因,"赵州茶"辗转到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了。
张占义听后心里一动:河北原来也产茶,而且竟有如此深厚的茶文化!为什么我们不试着引种茶树呢?如果河北产茶了,那可是一件造福于民的大事。
回到所里,他立刻向院领导汇报,当即得到院长李广敏的支持,拿到了8000元的项目经费。就这样,张占义从56岁开始与茶结缘了。
北方无茶,种茶必须到南方引苗。1998年一开春,张占义便和所里的几位同志迫不及待地南下江西云居山。来到南方,当碧绿的茶园展现在眼前时,这几个北方汉子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他们抑制不住地兴奋,畅想着如果太行山上也种上茶树,那巍巍太行真成了一颗绿宝石了。
有了当地农民的口授,他们觉得还是仅学了点皮毛。于是当即决定,兵分两路,两个同志带着茶苗回河北,张占义和另一个同志直奔杭州取"茶经"。
我国茶叶研究的权威机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就在杭州,张占义告诉记者,南茶北移能搞成,全靠了这个"大靠山"。正是有了这些专家的场外指导,他们才能不断突破一个又一个难题。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栽培室主任吴洵研究员,1959年就参加南茶北移的实验。他先后把茶树成功地引种到山东的日照和青岛,结束了"山东无茶"的历史。后来,茶树继续北移,但都以失败告终。茶树越不过北纬38度线,就是他和同行得出的结论。
得知张占义要完成自己未成的宿愿时,吴洵非常高兴。这位大专家毫无保留地把南茶北移的经验告诉了前来取经的"小学生":只要找到酸性土、中性水、光照适宜,把温度控制在零下8摄氏度到38摄氏度就能种成茶树。他还启发张占义,你们河北大棚蔬菜不是搞得很好吗,你们搞温室有经验,把控制温度的长项利用好,一定能成功。
2产出如此上等绿茶的茶园,
竟然出自一位最初对茶一无所知的老人之手
"高山多雾出名茶"。回到河北,张占义就按着书上说的寻找适宜种茶的水土。他和同事们翻阅《河北土壤志》、《灵寿土壤志》,选择了灵寿五岳寨一个海拔1200米的高坡作为试验田。几个人背上铺盖,住进了半山腰林场的一间简陋小屋。
张占义永远记得1998年3月30日。这一天,他和同事亲手种下了幼嫩的小茶苗。也就在这天晚上,老天似乎有意刁难他们,夜里气温骤降,一场大雪下了足有半尺厚。
"这还不把小茶苗冻死!"望着漫山遍野一片银白,爱写诗的张占义没有一丝诗情。他又气又急,抓起电话,一个长途打到吴洵那里。老先生告诉张占义,在山东他也碰到过这种情况,他让张占义马上测温,如果不低于零下12摄氏度就没事。张占义放下电话拿着温度计跑上了山,一测,离最低温还差好几摄氏度呢。
大雪总算抗过去了。春天来了,山上的草场开始返青了。暖洋洋的天气让张占义揪着的心稍稍放下了。但是,紧接着问题又出现了:草绿了、花开了,可茶树就是不长。眼看"五一"节都过了,还是没变化。他饭吃不香、觉睡不稳,心都等焦了。
"不会是死了吧?"张占义实在等不下去了,又一个长途电话打到杭州。吴洵先生说,现在温度还不够高,茶树要等到日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上才开始生长。一句话,又给张占义吃了一粒"宽心丸"。果然到了"六一",小茶苗开始长了!
夏天很快过去了,张占义度过了一段轻松的时光。可到了"十一",小茶苗并没有长到像书上所说的高度。而且大山里霜降早,小茶苗打了蔫。不行,虽然这里海拔高但无霜期短,光照不足,影响茶树生长,"高山浓雾出名茶"这句话不适用于北方。于是,他们又重新选址,把茶苗移到了自己居住的院子里。这里海拔760米。
隆冬到了,张占义按照吴洵的指点,建起了大棚,把温度控制住。当初拿到8000元项目经费时自以为不少,可一建大棚才知道钱根本不够。他们紧缩开支,弄些竹片、塑料布搭了个大棚。温度终于控制住了,大家松了一口气。可不久茶苗又突然死了好多,原来是热死的,他们又赶紧通风,就这样,一年下来,张占义像侍弄月子里的孩子一样照顾着这些娇嫩的小茶苗,心随着茶苗的长势忽喜忽悲。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度春秋,小茶苗终于在他们的照料下在五岳寨安了家。摸透了这些"南方娇娃"的脾气,张占义的茶园也走出了林场的小院,发展到周围山场的13亩向阳坡地。
2001年7月14日,也就是张占义退休的那天,来自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权威机构的8名专家组成鉴定小组,来到他的林场陋室,对太行绿茶进行鉴定。专家们不相信,这样一个产出上等绿茶的茶园,竟然出自一位最初对茶一无所知的老人之手。
专家们一致认为,茶园"引种的茶种,采用大棚设施,成活率高,茶树发育正常,表明引种试验初步成功","该项目的成功,使我国的茶树的栽培北限又向北推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为北方山区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新思路,研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3如何让13亩茶园由"鸡蛋"变"小鸡",河北茶在产业化的路上面临更大挑战
张占义是个茶痴。他逢人便讲茶,讲茶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讲太行山区栽培茶树的可行性。他说,他晚年有一个梦想,就是要让小小的13亩茶园由"鸡蛋"变成"小鸡",让太行山区的农民从种茶中受益。他曾经考察过,我省太行山区适合种茶的次耕地就有100多万亩,这数量相当于浙江茶树种植面积的一半!
"现在南方茶还过剩呢,河北发展茶业有前景吗?"对张占义的梦想,一些业内人士持怀疑态度。但张占义却有自己的依据。他给记者分析,南方茶叶虽然过剩,但过剩的是普通茶,真正上等的好茶还是供不应求。太行绿茶绝不是普通的绿茶,农业部和中国茶叶研究所的权威检测都证明,它属"上等绿茶",氨基酸、咖啡碱等各项指标均可以与千岛玉叶、洞庭春芽、西湖龙井等名茶相媲美。北方茶和南方茶就像东北米和南方米一样,虽然北方产量低、种植成本高,但内在品质好,还是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况且,河北有"赵州禅茶"这么知名的茶文化,如果对其合理利用开发,那太行茶一定会有所作为。
张占义把记者带到灵寿县南营乡槐树沟村,这里有他帮村民建起的一块5亩的茶园。在茶园,记者看到绿油油的茶树已经到了采摘期,村民武振良正在忙着采茶。"今年我能炒5公斤茶,每公斤茶能卖4000元!过去,这些山坡地都种些土豆什么的,收益太低,还抵不上2两茶叶呢。"他言语中透着兴奋。张占义介绍,在他的帮助和扶持下,这一带的茶园已发展到30亩,春茶产量可望达到40公斤。
然而毕竟只有30亩,距离张占义的梦想还很遥远。技术推广和实现产业化,是比技术更让人头疼的一个难题。
一位六旬老人要做成这件事显然势单力薄。茶园收效高,可早期投入大,村民想种茶却苦于没钱投资。张占义想过搞龙头带动,可又没有那么大的经济实力。以前,他跑各部门要的资金,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到位,他已经垫付了3年的工资。前段时间有外商看到新闻找来洽谈合资开茶场,发展种植、加工一条龙,但人家要求提供场地、治安条件等,他又无能为力。
但是不管多难,张占义还是决定继续坚持走下去。他说,"当初,我要搞南茶北移,周围的一些专业人士说我异想天开,但最终我还是搞成了。这些年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全因为我心里有一个精神支柱,那就是我的偶像---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是他把南方的棉花、水稻、甘薯引到北方,为北方人民解决了吃穿问题。这几年,每当遇到困难、听到风言风语的时候,我就对照徐光启,给自己打打气。人要是没有一股子精神,啥事也办不成!搞农业科技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饭碗里得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一项成果不能真正造福于民,总是躺在抽屉里用来评奖,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突破了种植难题的张占义还在不停地奔波,他说,"一定要看到太行茶园造福于民的那天!"
然而,一位叫张占义的老人,就在北纬38°45′太行山脉的灵寿县五岳寨,用了近8年的时间,矢志不渝地做着茶叶专家们都已止步的事情---
1如果太行山产茶了,
那可是一件造福于民的大事5月的太行深处,片片新绿换下了冬日漫山的枯黄。初夏,记者在灵寿县五岳寨的茶园里寻访张占义。
郁郁葱葱的茶园里飘着淡淡的清香。老人正在指导雇来的山民采茶。眼前的张占义,脸庞黝黑,头发灰白,身穿已经褪色的灰色茄克,脚蹬千层底的布鞋。如果不是满口的茶叶术语,记者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位朴实的老人就是被海内外媒体誉为"太行茶人"的大专家。
"我这辈子,做梦也想不到临到退休跟茶树较上劲了。"张占义个性直爽、健谈。今年63岁的他,是文革前最后一届大学毕业生。他大学里学的是政教,毕业之后教过书,当过公社书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还做过8年主管农业的副县长,退休前是省农林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兼党总支部书记。"虽然工作和农字沾边儿,但搞农业科技研究工作却是个门外汉。现在,老了老了倒跑到山里鼓捣种茶了。"他说。
张占义究竟怎么与茶结缘的呢?事情还得从1997年说起。他当时任省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带人到赵县柏林寺推销所里培植的草坪草。寺内方丈、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大师讲的"赵州茶"的典故引发了他的兴趣。净慧大师告诉他,早在唐代,赵州高僧从谂禅师开创了"吃茶去"一代禅风,"赵州茶"由此闻名于世。但是,遗憾的是,后来随着气候变化等种种原因,"赵州茶"辗转到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了。
张占义听后心里一动:河北原来也产茶,而且竟有如此深厚的茶文化!为什么我们不试着引种茶树呢?如果河北产茶了,那可是一件造福于民的大事。
回到所里,他立刻向院领导汇报,当即得到院长李广敏的支持,拿到了8000元的项目经费。就这样,张占义从56岁开始与茶结缘了。
北方无茶,种茶必须到南方引苗。1998年一开春,张占义便和所里的几位同志迫不及待地南下江西云居山。来到南方,当碧绿的茶园展现在眼前时,这几个北方汉子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他们抑制不住地兴奋,畅想着如果太行山上也种上茶树,那巍巍太行真成了一颗绿宝石了。
有了当地农民的口授,他们觉得还是仅学了点皮毛。于是当即决定,兵分两路,两个同志带着茶苗回河北,张占义和另一个同志直奔杭州取"茶经"。
我国茶叶研究的权威机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就在杭州,张占义告诉记者,南茶北移能搞成,全靠了这个"大靠山"。正是有了这些专家的场外指导,他们才能不断突破一个又一个难题。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栽培室主任吴洵研究员,1959年就参加南茶北移的实验。他先后把茶树成功地引种到山东的日照和青岛,结束了"山东无茶"的历史。后来,茶树继续北移,但都以失败告终。茶树越不过北纬38度线,就是他和同行得出的结论。
得知张占义要完成自己未成的宿愿时,吴洵非常高兴。这位大专家毫无保留地把南茶北移的经验告诉了前来取经的"小学生":只要找到酸性土、中性水、光照适宜,把温度控制在零下8摄氏度到38摄氏度就能种成茶树。他还启发张占义,你们河北大棚蔬菜不是搞得很好吗,你们搞温室有经验,把控制温度的长项利用好,一定能成功。
2产出如此上等绿茶的茶园,
竟然出自一位最初对茶一无所知的老人之手
"高山多雾出名茶"。回到河北,张占义就按着书上说的寻找适宜种茶的水土。他和同事们翻阅《河北土壤志》、《灵寿土壤志》,选择了灵寿五岳寨一个海拔1200米的高坡作为试验田。几个人背上铺盖,住进了半山腰林场的一间简陋小屋。
张占义永远记得1998年3月30日。这一天,他和同事亲手种下了幼嫩的小茶苗。也就在这天晚上,老天似乎有意刁难他们,夜里气温骤降,一场大雪下了足有半尺厚。
"这还不把小茶苗冻死!"望着漫山遍野一片银白,爱写诗的张占义没有一丝诗情。他又气又急,抓起电话,一个长途打到吴洵那里。老先生告诉张占义,在山东他也碰到过这种情况,他让张占义马上测温,如果不低于零下12摄氏度就没事。张占义放下电话拿着温度计跑上了山,一测,离最低温还差好几摄氏度呢。
大雪总算抗过去了。春天来了,山上的草场开始返青了。暖洋洋的天气让张占义揪着的心稍稍放下了。但是,紧接着问题又出现了:草绿了、花开了,可茶树就是不长。眼看"五一"节都过了,还是没变化。他饭吃不香、觉睡不稳,心都等焦了。
"不会是死了吧?"张占义实在等不下去了,又一个长途电话打到杭州。吴洵先生说,现在温度还不够高,茶树要等到日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上才开始生长。一句话,又给张占义吃了一粒"宽心丸"。果然到了"六一",小茶苗开始长了!
夏天很快过去了,张占义度过了一段轻松的时光。可到了"十一",小茶苗并没有长到像书上所说的高度。而且大山里霜降早,小茶苗打了蔫。不行,虽然这里海拔高但无霜期短,光照不足,影响茶树生长,"高山浓雾出名茶"这句话不适用于北方。于是,他们又重新选址,把茶苗移到了自己居住的院子里。这里海拔760米。
隆冬到了,张占义按照吴洵的指点,建起了大棚,把温度控制住。当初拿到8000元项目经费时自以为不少,可一建大棚才知道钱根本不够。他们紧缩开支,弄些竹片、塑料布搭了个大棚。温度终于控制住了,大家松了一口气。可不久茶苗又突然死了好多,原来是热死的,他们又赶紧通风,就这样,一年下来,张占义像侍弄月子里的孩子一样照顾着这些娇嫩的小茶苗,心随着茶苗的长势忽喜忽悲。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度春秋,小茶苗终于在他们的照料下在五岳寨安了家。摸透了这些"南方娇娃"的脾气,张占义的茶园也走出了林场的小院,发展到周围山场的13亩向阳坡地。
2001年7月14日,也就是张占义退休的那天,来自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权威机构的8名专家组成鉴定小组,来到他的林场陋室,对太行绿茶进行鉴定。专家们不相信,这样一个产出上等绿茶的茶园,竟然出自一位最初对茶一无所知的老人之手。
专家们一致认为,茶园"引种的茶种,采用大棚设施,成活率高,茶树发育正常,表明引种试验初步成功","该项目的成功,使我国的茶树的栽培北限又向北推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为北方山区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新思路,研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3如何让13亩茶园由"鸡蛋"变"小鸡",河北茶在产业化的路上面临更大挑战
张占义是个茶痴。他逢人便讲茶,讲茶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讲太行山区栽培茶树的可行性。他说,他晚年有一个梦想,就是要让小小的13亩茶园由"鸡蛋"变成"小鸡",让太行山区的农民从种茶中受益。他曾经考察过,我省太行山区适合种茶的次耕地就有100多万亩,这数量相当于浙江茶树种植面积的一半!
"现在南方茶还过剩呢,河北发展茶业有前景吗?"对张占义的梦想,一些业内人士持怀疑态度。但张占义却有自己的依据。他给记者分析,南方茶叶虽然过剩,但过剩的是普通茶,真正上等的好茶还是供不应求。太行绿茶绝不是普通的绿茶,农业部和中国茶叶研究所的权威检测都证明,它属"上等绿茶",氨基酸、咖啡碱等各项指标均可以与千岛玉叶、洞庭春芽、西湖龙井等名茶相媲美。北方茶和南方茶就像东北米和南方米一样,虽然北方产量低、种植成本高,但内在品质好,还是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况且,河北有"赵州禅茶"这么知名的茶文化,如果对其合理利用开发,那太行茶一定会有所作为。
张占义把记者带到灵寿县南营乡槐树沟村,这里有他帮村民建起的一块5亩的茶园。在茶园,记者看到绿油油的茶树已经到了采摘期,村民武振良正在忙着采茶。"今年我能炒5公斤茶,每公斤茶能卖4000元!过去,这些山坡地都种些土豆什么的,收益太低,还抵不上2两茶叶呢。"他言语中透着兴奋。张占义介绍,在他的帮助和扶持下,这一带的茶园已发展到30亩,春茶产量可望达到40公斤。
然而毕竟只有30亩,距离张占义的梦想还很遥远。技术推广和实现产业化,是比技术更让人头疼的一个难题。
一位六旬老人要做成这件事显然势单力薄。茶园收效高,可早期投入大,村民想种茶却苦于没钱投资。张占义想过搞龙头带动,可又没有那么大的经济实力。以前,他跑各部门要的资金,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到位,他已经垫付了3年的工资。前段时间有外商看到新闻找来洽谈合资开茶场,发展种植、加工一条龙,但人家要求提供场地、治安条件等,他又无能为力。
但是不管多难,张占义还是决定继续坚持走下去。他说,"当初,我要搞南茶北移,周围的一些专业人士说我异想天开,但最终我还是搞成了。这些年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全因为我心里有一个精神支柱,那就是我的偶像---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是他把南方的棉花、水稻、甘薯引到北方,为北方人民解决了吃穿问题。这几年,每当遇到困难、听到风言风语的时候,我就对照徐光启,给自己打打气。人要是没有一股子精神,啥事也办不成!搞农业科技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饭碗里得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一项成果不能真正造福于民,总是躺在抽屉里用来评奖,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突破了种植难题的张占义还在不停地奔波,他说,"一定要看到太行茶园造福于民的那天!"
张占
茶树
茶园
太行
茶苗
茶叶
河北
研究
专家
农业
就是
温度
绿茶
老人
记者
还是
大棚
研究所
灵寿
赵州
毛尖茶的功效
普洱茶十大知名品牌
普洱生茶和熟茶的区别
大益普洱茶怎么样
正山小种
绿茶什么牌子最好
祁门香
全发酵茶
东江楚云仙红茶
英红
山东岩茶哪家好
浙江台州天台龙井怎么样
富华天桥西离龙井南路
铁观音可以用作皮蛋吗
铁观音销售额
苦丁茶治口臭有功效吗
下雨天泡茶喝最合适
经常吃萘普生
烟中闽一品正山小种
10年熟普好喝还是红茶好喝
山上植物泡茶
黑茶伤脾胃吗
黑茶棕头发可以染的上别的发色吗
肉桂袪螨虫
肉桂致癌是真的
边销砖茶是什么茶
菊花茶越泡越绿能喝吗
心脏起搏不好能喝红茶吗
见红茶褐色的图片
盖碗泡茶后该怎样放
黄芽新茶好还是陈茶好
熟茶越喝越口干
普洱熟茶有点苦好还是不苦好
淘宝买铁观音推荐
易武七子饼茶2006年400克价格
月经来能喝菊花茶不
洞庭碧螺春课件
滇红条索
红山红茶制作
云南乔叶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