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宜兴紫砂产业发展经验启示录

发表于:2025-01-2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3日,宜兴紫砂产业发展经验启示录惠安、德化组团奔赴江浙学习传统技艺发展经验,吸取有助于"绝技"成长的养分,本报记者上周应邀随行采访宜兴制陶业注重发挥大师附加值,融汇多种艺术形式创造个性化作品,打造品牌当地政

宜兴紫砂产业发展经验启示录

惠安、德化组团奔赴江浙学习传统技艺发展经验,吸取有助于"绝技"成长的养分,本报记者上周应邀随行采访

  宜兴制陶业注重发挥大师附加值,融汇多种艺术形式创造个性化作品,打造品牌

  当地政府引导民间大师成立工作室,形成创作集群,汇聚产业名片,使传统技艺永续活力

  江苏宜兴市丁蜀镇,彩陶新村88号。

  这是一幢再普通不过的老式楼房,外墙用水泥抹平,周边是几幢同样风格的楼房。从公路穿过一条旧水泥路,要弯弯曲曲拐过几个弯才能到达,如果没有专家的介绍,我们会像其他普通市民一样,忽视这幢不起眼的房子。

  然而,在紫砂行家和收藏爱好者眼里,这里却是紫砂壶制作技艺水平最高的地方之一,出产世界顶级紫砂壶。在显得拥挤的房子里,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顾治培正热情地介绍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旁边围着来自惠安的政府部门官员、石雕企业老总和石雕木雕大师,他们兴致勃勃、意犹未尽。

  上月底,惠安组织石雕木雕学习考察团到江苏宜兴"取经",学习紫砂产业发展经验,意在推动石雕木雕企业"二次创业",打造大师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引领带动石雕木雕产业做大做强。无独有偶,同样拥有庞大产业基础和历史积淀的德化陶瓷,抱着类似的目的,上月初也组团到江苏宜兴、浙江龙泉考察。

  "一壶一世界",紫砂壶正成为文化、品位的象征之一,在零售和收藏市场上左右逢源,价格蹭蹭上涨,很多藏家、高端人士以拥有一把大师名壶为荣。

  而对包括惠安石雕、德化陶瓷在内的泉州传统技艺和"非遗"项目来说,文化卖点在哪里?艺术形式怎么突破?附加值依附在哪里?

 文化内涵、创意创新、个性品牌、宣传推广……实现这些,要靠人,靠各个领域的大师来带动!

  "未来就是要培养大师群体,国家级大师要有突破,省级大师群体要壮大,工艺名人群体要进一步培养、扩大,还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一步合作,请专家教授一起来设计研究,以此形成更强的人才梯次结构。"惠安县委常委蒋向群对惠安石雕木雕产业提出如此要求。在他看来,大师群体扩大,能够做出个性化产品,实现市场差异化竞争,打造出各具特色的个人品牌和企业品牌,"这样一来,整个产业就有很强的竞争力。这是宜兴紫砂产业带给我们的最大启迪"。

  那么,如何让产业诞生更多大师?在宜兴,紫砂产业拥有"宝塔"形的人才结构,产品价格与职称、大师称号挂钩,激励着从业者不断融汇多种艺术形式,提高综合艺术素养,往更高级别的大师发展。在此基础上,分布在民间的诸多大师工作室,形成了创作集群,成为当地及产业的名片。

  "隐于市"的大师门庭若市,世界各地的"粉丝"闻名而来,只为求得一把好壶。

  与此同时,大师们普遍珍惜自己的品牌,对工艺要求精益求精,宁愿慢工出细活,也不愿为了眼前利益赶工而毁坏了声誉。

  "紫砂经验"显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但透视其产业发展历程,汲取先进经验,或将对泉州传统技艺实现"后发先至"有所帮助。以开放的姿态、谦虚的胸怀、好学的态度,去观察全国乃至全世界其他手工技艺的成功之路,将让我们受益良多。

宜兴的"紫砂壶模式"

  福建德化,浙江龙泉,湖南醴陵,河北邯郸、唐山,山东淄博、临沂,江西景德镇,广东潮州,河南禹州,江苏宜兴、高淳……在宜兴"中国陶都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全国各大著名陶瓷产区的大师名作,带人走进了一个美丽的陶瓷世界。

  在宜兴的两天内,惠安石雕学习考察团马不停蹄,与宜兴市政府和陶瓷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座谈,走访了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中国陶都陶瓷城,阳羡名陶苑,长乐弘陶庄,徐达明、陈建平、顾治培大师工作室等,了解了宜兴紫砂制作工艺、产业发展历程、大师工作室运作模式。

  "世上只有一把紫砂壶"

  "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短短一句话,道出宜兴人的骄傲和自豪。许多人慕名来到宜兴,只为求得一把正宗的紫砂壶。对宜兴而言,紫砂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宜兴有7000多年制陶史,紫砂、精陶、青瓷、均陶、美彩陶被誉为陶瓷"五朵金花"。宜兴紫砂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明清以来,许多文人以定制、设计、撰铭、书篆等形式参与到紫砂壶的创作中,使其由单纯的日用品变成了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身,融合了众多艺术形式,散发着浓厚文化气息的艺术品。如今,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陶手工制作技艺,大放异彩,更趋繁荣,正在成为宜兴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

"消费的不是壶,是文化"

  宜兴紫砂产业主要集中在丁蜀镇。走在丁蜀镇的街道上,到处可见紫砂作坊、商店和紫砂壶形象。紫砂壶文化正经由这里传向世界各地。

  走进徐秀棠大师的长乐弘陶庄,一座仿古龙窑匍匐在陶庄一侧,陈列室里摆放着大师及弟子的作品。明清时期的200口大缸,整齐地摞在一间屋子里。园中陈列着旧时用来粉碎陶土的石碾磨、舂杵、网筛,运送矿土的独轮车……这里俨然是一座紫砂历史博物馆。来到这里的客人,不仅能买到顶尖的紫砂壶,还能感受、了解到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更全面的博物馆当数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该馆设有"古代陶瓷馆"、"名人名作馆"、"世界陶瓷馆"、"五朵金花馆",还配套设置48个陶艺工作室。馆内藏品近万件,常年展示2000余件(套)。宜兴人不仅重视构筑紫砂文化,同时注重收集其他陶瓷产区的名家大作,致力于成为名副其实的"陶都",前述的"中国陶都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就是这方面的杰作。

  大师名作藏于民间

  在当前市场上,一把普通紫砂壶的价格从上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名家大师的作品则达到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即便这样,有些大师紫砂壶的预约仍然排到10年以后。拍卖市场上的紫砂壶更是"热得发烫",一把顾景舟制作、吴湖帆书画的"相明石瓢壶"拍出1232万元的天价。伴随着紫砂壶价格的不断走高,紫砂从业者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然而,紫砂制陶在宜兴的经济领域中却不是主角。在当地政府官员看来,紫砂对于宜兴财政的贡献十分有限,但它却是个"富民产业"。丁蜀镇及其周边乡镇从事紫砂及相关产业的不下20万人。宜兴市陶瓷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鲍建生介绍,作为一种传统手工技艺,紫砂经历了从民间艺人制壶卖壶,到国营厂集中生产,再回归到民间作坊的发展阶段,"现在有上万个民间作坊"。

  紫砂界的大师们,就都散落在民间各地,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作品的继续升值。很多人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在那些个红绿琉璃瓦围着的小院子里排起长队,只为获得一把大师亲手打制的紫砂名壶。

  对此,参加考察学习的丰盈石业吴德强感到羡慕,"我们就是要学习大师如何推广自己的品牌"。

职称带来"头衔经济"

  "技艺达到一定层次,技术上难以分出高低,而职称、头衔则决定了他的审美水平、理论水平和知名度。"《美术大鉴》主编王晓强认为,宜兴近些年来大力推动紫砂从业人员参评职称和工艺美术大师,为市场定价提供了参照,减少了价格战带来的恶性竞争,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紫砂壶市场的繁荣。

  据介绍,紫砂壶人才队伍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宝塔"形,坚实的塔座是上万名民间紫砂艺人,塔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间则是技术员、助理工艺美术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等。与职称头衔相挂钩的价格体系,激励着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艺和理论水平,形成了一股紫砂壶创新的强大动力。

  大师"大作为"从何来?

  "惠安石雕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坚决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蒋向群表示,宜兴紫砂产业带来的启示包括提高附加值、培养各级大师、打造品牌等。

  启示1:科学规划 创新运营

  紫砂壶行业规划做得好。不管是陶瓷博物馆、陶瓷城交易市场还是大师创作室,都有科学的规划,运营模式也有创新。游客来到宜兴,首先能感受到浓厚的紫砂历史文化,其次能欣赏到各个年代大师作品,最后还能购买到各种不同档次的紫砂壶,无论是自用还是馈赠,都能找到适宜的产品。

  启示2:大师素养 融会贯通

  大师不仅熟练掌握了紫砂壶制作技艺,还对很多艺术形式都有所涉猎,包括书法、绘画、诗词、篆刻等。这些艺术在一把紫砂壶上得到了融会贯通,使其真正具备了成为传世之作的基本条件。

启示3:大师品牌 个性鲜明

  紫砂壶大师的作品还没出家门就被买走了,因为大师的名声在外。他们的作品很注重宣传、推广,注重历史、流派的传承,并且具备个人风格,从而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品牌。而只有个性化的东西才能产生巨大的附加值。在此基础上,他们坚持工艺精益求精,一个月就做两三件,细心呵护自己的品牌。

  启示4:工作室群 "1+1>2"

  大师注重建立个人工作室,讲究周边环境、历史传承,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比如,徐达明大师工作室是在一个幽静的院子里,陈建平大师工作室则位于犹如小型紫砂博物馆的长乐弘陶庄。大师们在不大的地方创作了惊人的业绩,几平方米空间里,一个月可以创造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的产值。大师工作室可集中可分散,关键是要有创作氛围,和生产、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而对一个城市、一个产业来说,更多的大师工作室无疑将形成一个创作群体,产生"1+1>2"的效应。

  启示5:区域经济 助力发展

  宜兴不仅工艺陶有名,而且工业陶、日用陶、建筑园林陶同样发展得很好,共同构筑了陶瓷产业的根基,为紫砂壶产业的兴盛营造了学术、技艺氛围。此外,传统产业与现代经济息息相关,宜兴毗邻南京、上海等,经济繁荣,客观上形成了强大的区域购买力,为传统产业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把产业比作巨大的圆球,大师就是那个合适的支点

  在外出"取经"前后,一张"雕艺大师工作室(园区)进驻意向调查表",陆续发放到惠安各大石雕企业和石雕木雕大师手上。调查表项目很细,企业必须在大师工作室用地规模、资金来源、建设期限、设计布局、用途等方面一一写清楚。

  据悉,园区初步规划为300-500亩。这可以看做惠安石雕产业谱写"向大师要附加值、向创意要生产力"鸿篇巨制的前奏。

以"石"攻"玉",走附加值更高的路

  "产业转型提升要有综合配套,前提是产品有附加值,才能有足够资金投入,开展工人培训、设备更新、提高待遇等。"惠安县相关负责人,如果把产业比作一个巨大的圆球,大师就是那个合适的支点,创意创新则是撬动圆球的杠杆。

  "坚持两条腿走路,同时要开辟一条新路。"蒋向群心中惠安石雕的未来蓝图是:一方面,和装饰装修、园林古建、城市雕塑、纪念性建筑、实用性器具、宗教建筑等结合起来,做大产业,另一方面,打响大师品牌,与文化、艺术、科技相结合,提升附加值,走个性化、差异化、高端化、品牌化之路;在此基础上,利用现有技术,走一条附加值更高的路,比如发展玉雕,"玉本身材料比较高端,经过大师的设计、加工,附加值会更高"。"和国内艺术家合作,发展玉石雕刻,石雕企业可望做出一个新品牌。"建明石业张建福有些跃跃欲试。

  接下来,惠安还将组织大师、有潜力的技术能手到玉石雕刻及产业化较好的地方学习。

  筹备雕艺大师工作室(园区)

  "这是一次立体式行动,目的就是要提速。"惠安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副主任黄永群介绍,雕艺大师工作室(园区)正在积极筹备中,政府拟定规划、政策,企业确定意向和初步方案,相应部门起到沟通桥梁作用,三方同时行动,旨在为石雕业转型升级提速。"这个平台将能集中展示惠安雕艺的品牌。"参加宜兴之行的刘国文大师期待雕艺大师工作室(园区)早日建成。

  除了集中的工作室,惠安还计划通过行业管理规范、准入规范,实施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提高工人水平,让符合规范的工厂建立企业工作室,突出品牌和创造力。

  另外,雕艺博物馆、雕塑公园、产业园区等一系列规划也正在推进。

培育大师群,形成独特竞争力

  大师群体的壮大是转型升级的关键。黄永群告诉记者,当前,在惠安努力实现国家级大师的突破时,喜讯传来:46人刚获评省工艺美术名人,参评省工艺美术大师的7人已经过两轮公示。未来,该县将致力提高现有技术骨干的学术理论水平,首期学历提升班将于4月底开班,招收30名学员,其间还将邀请工艺美术专家、教授开设讲座。同时,积极组织参展参赛,为人才成长提供平台。

  "大师要更宽泛地涉猎其他领域。"惠安县相关负责人认为本土大师还要学习美学、文学、书画等知识,融合到技艺中去,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

  "就是要让从业者改变'匠'的观念,走上大师之路。"惠安雕刻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肖男表示,提升学历、广泛涉猎艺术,是石雕人员华丽蜕变的关键。

  另一项促进大师成长的举措是知识产权保护。惠安已设立石、木、玉雕作品版权登记服务中心,地点就设在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以此激发企业和个人创作积极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