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书茶馆

发表于:2024-11-10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10日,所谓书茶馆,是指设书场的茶馆。清末民初,北京出现了以短评书为主的茶馆。这种茶馆,上午卖清茶,下午和晚上请艺人临场说评书,行话为"白天"、"灯晚儿"。老北京有许多书茶馆,在这种茶馆里,饮茶只是媒介,听评

所谓书茶馆,是指设书场的茶馆。清末民初,北京出现了以短评书为主的茶馆。这种茶馆,上午卖清茶,下午和晚上请艺人临场说评书,行话为"白天"、"灯晚儿"。老北京有许多书茶馆,在这种茶馆里,饮茶只是媒介,听评书是主要内容。书茶馆,直接把茶与文学相联系,给人以历史知识,又达到消闲、娱乐的目的,老少皆宜。

书茶馆的历史演变

评书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其艺术内容与表演手段是由说书人讲述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并时常夹有评点议论,故名曰评书。老话说得好,听书比听戏还入迷,足见其艺术魅力之一斑。而老北京的天桥是一个见证了曲艺艺术的繁荣和鼎盛的地方。

清代同光年间,北京评书艺人应运而生,并由传统的讲说兼唱改为单纯的绘声绘色的讲说。而民国初元以后,由于天桥日趋繁荣,为北京评书艺人提供了广阔而集中的献艺场所。最初,北京评书艺人的书场多为露天。清末民初诗人王述祖在其所作《天桥词》中有一首描写评书场的诗 :

道旁有客说书忙,独脚支棚矮几张。

白叟黄童齐坐听,乞儿争进手中香。

这就是曲艺行里常说的"明地"买卖。从中不难看出,当时评书场之简陋程度令人咋舌。可即便如此,却仍有许多老人和小孩儿围坐聆听,足见评书在北京刚一兴起便颇受欢迎。

1920 年以后,集中在天桥西市场西大街及公平市场内的大小茶馆,开始陆续增添评书演出,福海居、五斗居、同合轩、同乐轩等茶馆茶肆,数不胜数。那时候,老北京人常说的是:"二哥,您上哪儿去啊?""我到口里头茶馆儿听书去。"从这种回答里,您就可以知道,茶馆与书场已合二为一矣,于是也就诞生了一个新名词:书茶馆。一般的书茶馆门面并不讲究,无非房檐上挂着几块半尺来长的小牌子,上书"雨前"、"龙井"、"雪蕊"、"毛尖"之类的字;屋内的陈设就更简朴了,都是些不曾上过油漆的长桌子大板凳,不管认不认识,竟可同席而饮。此外,再用窗户板刷上一张报子,悬在门口,"于 x 月初x 日(旧用阴历)特聘 xx 演员准演《xxx》书,准时开书,风雨无阻"。每日一般两场,下午2点开书,称"白天儿";晚上7点开书,称"灯晚儿"。也有在中午12点至下午2点间加演的,称"早儿"。

建国后,有关部门将北京评书艺人们集中在一起,于 1959 年成立了宣武说唱团。团址先在天桥,后迁到香炉营四条 27 号。主要演员有连阔如、陈荣启、高豫祝、傅阔增、陈荫荣、李存源、李鑫荃、朱祯富、连丽如等,在天桥地区及各地书茶馆轮流上演评、鼓书书目。而1980 年成立的骡马市大街书茶社即为他们的专用演出场所。该书茶社面积约80平方米,可容纳130人左右听书。每天设早、午、晚三场:早场 9:30 至 11:30,午场2:30 至 4:30,晚场 7:00 至 9:00。像连丽如的《东汉》李鑫荃的《包公案》、丁增启的《西汉》、朱祯富的《民国演义》等,当年均曾在这里上演。因为自"文革"至1980年这十几年中,北京已无书茶馆,故而这里开业后老书座儿们奔走相告,纷至沓来,致使场场爆满,不能入场的观众便挤在窗外或门口侧耳听书。后于 1982 年停业。

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蓬勃兴起,评书艺术的传播手段日趋多样化,而书馆评书却渐渐衰落,甚至几近灭绝。北京评书的代表人物,也是评书名宿连阔如先生之女连丽如,却一直在为北京评书的传承而努力耕耘着。从朝阳小梨园到什刹海畔月明楼,连丽如多次尝试通过书馆说书这种形式吸引观众及培养演员,从而达到传承北京评书艺术的目的。在经过一番探索之后,如今,北京评书重回南城--位于南二环开阳桥畔宣武区文化馆内的"北京评书宣南书馆"于 2007 年9 月 15 日正式成立以来,迄今已连续演出近 150 场,能容纳 200 多人的书馆内常常是座无虚席。连丽如率王王玥波、李菁、吴荻、贾林、祝兆良、梁彦等四徒二义子,每周六下午 2 点,准时开书,为广大评书爱好者奉献原汁原味的北京评书。连丽如虽年近七旬,但精气神十足,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部起伏跌宕的《东汉演义》令人如痴如醉;京城年轻演员中的佼佼者王王月波,台风潇洒自然,语言诙谐幽默,更兼巧妙地将京剧、相声等姊妹艺术融入实际表演中,既丰富了演出手段,又进一步提高了艺术表现力,从而吸引了一大批拥趸,场场必到;闻名京城的少帮主李菁,作为连丽如的义子,当然不能落后,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为观众说演传统评书名作。这正可谓:醒木声响风雷动,折扇轻摇论古今。休闲娱乐何处去,宣南书馆候知音!

现在,从天桥并辐射周边地区,德云社、张一元、湖广会馆、北京评书宣南书馆……相声、鼓曲、评书每日轮番上演,好不热闹!

书茶馆格局与观众

书茶馆内设有一尺高的书台,上摆书桌,无桌围桌后有一把供艺人坐的高椅。书台后墙上贴三张纸报上书艺人姓名及所演书目,"早儿"者居左,"白天儿者居中,"灯晚儿"者居右。一般为红纸黑字,名望高的艺人也有用金字书写姓名的。书茶馆开书后便不再卖清茶。艺人说上一段,用醒木一击桌,伙计便拿起小笸箩打钱,打钱的数目均有一定。而这些"书座儿"(听众)们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无所不有。既有把这里当作休憩和娱乐场所的穷苦劳动人民,也有终日泡在这里成为"书腻子"的闲散人员,大小报社或杂志的编辑记者们也经常来此"采风",甚至当年大名鼎鼎的小说家张恨水先生也常常涉足其间,于听书中体验生活,寻找素材。有的老主顾,每天必到,讲究的自己预备好茶壶茶碗,泡一包好茶叶,鸟笼子往门外头一挂,一边喝茶一边听书还带着鸟。

茶座设备比较考究,有藤、木方桌椅。顾客边喝茶、边听大鼓。室内还有小贩到桌前卖五香瓜子、干咸瓜子、甘草瓜子、白瓜子、五香咸栗子、煮小花生、焖蚕豆、冰糖葫芦等小食品。堂倌在台下请顾客点唱,手持一把纸折扇,两面书写鼓词曲目。茶客指定某演员唱一曲目,要另付给演员一些钱,多少不等,过去曲艺界有句术语叫"戳活儿",就是指茶客捧女角的一种形式。年轻的女演员"挂"上了捧角的客人之后,有的客人还赠送演员缎绣围桌、锦旗或横额,上款绣"某某女士( 或艺名) 惠存",下款绣"嗜曲者某某赠",也还有在中间绣上"色艺双绝"或"玉润珠圆"等字样的。这样就表示这位年轻的女演员已经有人捧了,也是将要唱红的预兆。当然,捧角的不一定都看在女演员的艺上,有些人捧角,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

过去北京一些大鼓名演员,在学艺后实习演出于二友轩,以后逐渐转向名茶园,如东安市场新中国茶社、王府井凤凰厅、西单商场的茗园茶社和上海游艺社等。

着名的书茶馆

福海居

书茶馆里最有名的是位于西市场中街一号(今永安路东口内约 50 米处)的福海居(因茶馆主人叫王起龙,在家中排行第八,故俗称王八茶馆),规模最大,上下两层的中式楼房,宽敞豁亮,大门檐下悬挂"天一生水图"横匾;室内摆放 108 条长木凳,可坐二三百人,日夜均有各派评书艺人于此说书。如王杰魁、田岚云、品正三、赵英颇、连阔如等,都是常驻这里的评书名宿。王杰魁的《包公案》、田岚云的《明英烈》、群福庆的《倒马金枪》、品正三的《隋唐》、赵英颇的《聊斋》、连阔如的《东汉》、陈荣启的《精忠说岳》等等,堪称名家名作。品茗听书,绝对是一种极美的享受。

二友轩

在书茶馆类型中,应当重点提出的是天桥三角市场外的二友轩。二友轩早晨不卖清茶,下午一二时开始说书,连续说到夜十一时。它虽经营茶水,但主要是接待顾客听书,以听单段大鼓为主。演员全部是坤角( 女演员),轮流演唱小段。曲目中,京韵大鼓有《大西厢》、《宁武关》、《游武庙》、《百山图》、《战长沙》、《草船借箭》、《徐母骂曹》、《长坂坡》等。梅花大鼓曲目大部以《红楼梦》为题 材,如《探晴雯》、《黛玉焚稿》、《黛玉葬花》、《红楼二尤》,还有《红梅阁》、《老妈上京》等。在二十年代还有北板大鼓、唐山大鼓。当时大鼓通称小口大鼓和大口大鼓(或木板大鼓和铁片大鼓、梨花片大鼓、铜片大鼓)。

结语 可溯之源长,可证之史短。具有悠久历史的评书艺术流传至今,生命力依然顽强,观众依然追捧。如此传统曲艺薪火相承,代代传扬,实为可喜之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