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里,与茶“对白”
越来越多"隐君子"喜欢到山野、林间的静谧之处喝茶,我也常幻想能有一间隐没在绿林中的别具情调的小茶室。一边听着行云流水的音乐,一边晒着暖暖的阳光,或是看着雨落屋檐,约三五知己,在悠悠茶香中谈天说地……
直到有一天,我来到了"对白茶舍",那里符合了我对一座山间茶室的美好想象,一个美妙的茶空间,不仅让人自在舒适,更能从中体味到"茶性"。
阳光之下并无新事
沿着西湖边的灵隐路一直走,便会依次经过茶叶博物馆、茅家埠、龙井村,一路都是青葱的茶园风光,抵达满觉陇路一段的时候,会发现画风一转,一座座白墙灰瓦的小楼错落有致地立于道路两侧,颇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
事先做了功课,却也差点没找着对白茶舍的入口。原来需穿过一条仅容二人宽的巷子,再拐上二三十级台阶,才发现一栋木质结构的玻璃房跳入眼帘,被周围绿色包裹得仿佛一座遗世独立的隐居之所。
走进茶舍,觉得有些空灵,主色调是温暖的原木色,质朴素雅。区分空间的落地玻璃窗用拖地白色亚麻窗帘修饰,若隐若现,阳光透过帘子零星地打在茶桌上,一种午后赖着泡茶的慵懒之感就瞬间涌了上来,想马上坐下泡泡茶。
整座茶舍因落地窗和玻璃顶的采光而通透明亮,突然有点体会"阳光下并无新事"的感觉,四周的竹子一年更比一年高,窗边梨树落花又结果,万物循环流转,景色看不饱,流水听不尽,没有人可以说:"这是新的!"
虽然这是一所新的大房子,可周围的景物很久之前就有了,也正因为"无新事"地保留原貌,坐在窗边泡茶,一伸手就能触碰新鲜的树叶,才构成了在玻璃房里晒太阳、嗑瓜子、喝好茶的理想生活。
不同空间各尽其用
主人将对白茶舍分割成了几个带来不同体验的茶空间,仿佛家里的会客室、书房、阳台、茶室,具有不同体验与功能,如适合好友畅聊的半包式榻榻米房,如采光极好便于阅读的玻璃顶走廊,如有270度观景落地窗的转角空间……正如茶舍提供的茶品,如不同的茶性,给人不同的体感。
清幽的绿茶,用来形容日式榻榻米房恰到好处。龙井芽峰显露,汤色明亮,令人神清气爽,一见倾心。正如这间茶室,温暖明媚的幽静禅意扑面而来,若隐若现窗外的自然绿植。团坐的姿势让人卸下负担,舒缓了品茶氛围,配上原木矮桌和柔软的坐垫,席地而坐冲一泡今年的新茶,再惬意不过。
对白茶舍的设计简约干净,传统的竹木材质与现代感的空间设计融合得恰到好处。玻璃走廊是下午茶的好位置,给人的感觉犹如红茶的醇香蜜意,回味隽永。晴天沐浴充足的阳光而格外温暖,雨天听着潺潺雨声任思绪飞舞。
木椅保留了自然温暖的元素,配上灰色的沙发垫又增添泡茶的舒适度,落地玻璃窗和玻璃屋顶提供光照的同时,也奇妙地激活了转角,这个角落成为了茶客第一个挑选的位置,阳光透过玻璃均匀地洒在茶具上,发出温润的光泽,令下午茶舒适至极。
设于玄关边的茶空间,进门左拐就能看到。这是一处开放式的休闲空间,茶几与条案都是清简的线条。窗边用一排茂密的翠竹,与门口隔开,就算门外客人喧哗,里面也是一片清净,品茗所需的安静空间就隔出来了。木色、竹林,整个茶室好像一幅淡彩的写意画,虽着墨不多,却留下空山远影的遐想。
山居知茶性,更通人性
迎宾台旁的展示架上,摆设着店主淘来的不重样茶器,你可以选择最对眼的一套"宠幸"一个下午。茶样品装在玻璃试管内,这样便于闻香选茶,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味。
对白茶舍所展示出的随性与从容,的确和商业味浓的茶店、茶馆差别很大。即使深居山间,也还是有慕名而来的茶友前来,在下午茶时间把茶舍填充得满满当当。
说起古代的茶文化,我们会想起亭台楼阁;提及日本的茶文化,我们会想起充满禅意的茶庭;谈到中国台湾的茶文化,我们会想起充满人情味的山房茶馆;而大陆的茶文化,就让人觉得有些迷茫,或者说是多元地无法用一个形态来概括。只是我们身边,越来越多茶友需要一个可以好好品茶、静静思考,可以畅所欲言肆意任性的本土茶文化空间。
在杭州,有如青藤茶馆设计成会客洽谈场所的茶空间,有如未雨居设计成咖啡馆般文艺的茶空间,有如景上书院设计成集纳品香、书法、花艺,禅茶一味的茶空间;还有如对白茶舍一般,在茶山间租下农家屋子用心打造的茶空间。
宽敞也好,紧凑也好,关键是茶室是静谧的、安宁的,让人心无杂念的,这才能让自己放空,品出茶与人生的滋味。
当代人饮茶,已不是单纯的品茶,还品环境与心境,满足心中那份对山居闲适生活的渴望,才是当代茶空间的呈现目的,所谓茶的"道"也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