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尴尬的大厂传统(话说中期茶之三)

发表于:2025-01-09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09日,"云南中期茶",是以原产地十年老厂的专业库存为依托,其大部分是存在云南的厂家仓库里,由于地理气候的缘故,即便不人为控制温湿度,其也是最典型的干仓茶。这些老厂的掌门人许多都是出身与勐海、下关与昆明等传统


"云南中期茶",是以原产地十年老厂的专业库存为依托,其大部分是存在云南的厂家仓库里,由于地理气候的缘故,即便不人为控制温湿度,其也是最典型的干仓茶。这些老厂的掌门人许多都是出身与勐海、下关与昆明等传统大厂,可谓根正苗红。由于机缘巧合,这些大厂曾经的技术骨干,早在88青之类的干仓概念流行之前,就接触了最纯正的干仓茶,许多茶的年份要比88青久远得多。这是因为,这些大厂形成了一些优良传统,比如每批茶叶都要留茶样建档,这样主持拼配工作的核心骨干,比如原勐海茶厂技术副厂长董国艳等人,就能经常品鉴审评摆放了几十年的干仓茶样。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普洱茶在2003年兴起之前,新茶不值钱,当年生产出来只出部分,要摆放三到四年才大规模推向市场,而且这些大厂注重老料储备,许多新茶都按新料拼老料的方式生产。

盘点大厂的那些传统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将大厂传统概括如下:

首先其存放在云南的老料、样茶与成品,都是干仓茶。

其次其交易模式为"藏新茶,卖三到四年的茶",这些茶厂家藏一部分,更多的是藏在香港大商家的仓库里。当时,普洱茶不值钱,藏在香港的普洱茶许多就随便摆,许多放坏了,有少数存放得好,这就是88青之类干仓茶的滥觞。由于香港人有喝老茶的习惯,有人做假加速茶品转化,或者无意放坏了,这就是湿仓茶的由来。香港喝普洱茶至少有上百年的传统,一些专业茶商积累了数十年的藏茶经验,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港仓等于湿仓茶,用香港纯正的藏茶技术存放的茶,只要仓味能退干净,也是好茶。

最后注重原料仓储建设,有新料拼配老料的优良传统。

一言以蔽之,以勐海茶厂为代表的大厂传统就是尊重"越陈越香"的传统。其放在云南的茶都是干仓茶,存放在香港的茶就是港仓茶。港仓茶比较复杂,既有仓退得好的纯正港仓茶,也有劣质的湿仓茶,也有极少数的干仓茶。由于,云南与香港两地的气候,尤其是温湿度不同,在香港存放一年的茶,相当于在昆明放三到四年,在香港放三四年的茶转化得已经非常好了,昆明也许要十年左右才有明显变化。而勐海的温湿度介于香港与昆明之间,转化要比昆明快些,但比香港慢些。因此,茶叶放在高温高湿的广东、香港,三四年就可以大规模推向市场。而以云南干仓存放的标准,至少要八到十年才大量上市。

追捧新茶的财富密码

接下来,要谈谈为什么大厂卖旧茶的传统,会转向市场上纷纷去追捧与炒作新茶。

普洱茶由于长期不值钱,消费人群有限,产量很低。2003年普洱茶热起来之后,突然放大的市场需求,造成了产品供不应求的现象。茶叶一天一个价,本来数量就很少的放了几年的茶与老茶,变得奇货可居,奇高的价格,将许多新入行者拒之门外,其转而去追捧新茶。随着要新茶的商家越来越多,而厂家一下子生产不出那么多货,也只能惜售,这样一来继老茶之后,新茶也变成炒作的标的物,许多人通过囤积新茶赚了个盆溢钵满。由此,大厂与大订制商抛弃了卖三到四年旧茶的优良传统,转而把刚生产出来的新茶大量推向市场,而许多商家也对之趋之若鹜,纷纷到新茶市场淘金,将新茶价格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与此同时,老厂纷纷增加生产线,上产能,而新厂也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同时掀起了原料大战,疯狂收购原料,老挝、缅甸料拉来不说,连四川、贵州与福建原料也大规模进滇,普洱茶的产量在2006到2007年被急剧放大,变得严重的供大于求,另一方面茶价炒得太离谱,击鼓传花的游戏玩不下去,最终于2007年6月份宣告整体崩盘。

2009年普洱茶初步恢复元气,2011年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到春天变得疯狂。在这新一轮的行业周期里,推动市场狂飙突进的还是新茶。与2003年到2007年的上一轮扩张期,只要打上普洱茶三个字的新茶都不愁卖不同的是,这一轮的扩张靠的是山头纯料与以大益为代表的品牌茶。这是普洱茶的小盘时代,大盘玩崩盘了,许多聪明的厂商转而去玩以古树茶、品牌茶为代表的小盘,又一次凭新茶赚了个盆满钵溢!

由此,新茶与老茶市场自2003年起就分道扬镳了十余年。新茶是市场的主流,老茶是少数人玩的奢侈品。但有趣的是,这些新茶能卖高价,很大程度上是打着收藏升值旗号的,也就是说许多茶买了不是为了喝的,而是用来投资赚钱。其最好的投资教材,就是那些价格翻了十倍,甚至几十倍、上百倍的老茶神话。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边是新茶交易火热,价格节节高,另一方面是商家藏茶、家庭藏茶的兴起。在2003年以前,都是厂家与专业商家在藏茶,总之都是专业人士在干专业的事。而2003年到2007年,是业余人士在业余藏茶。留在云南生产厂家仓库里的毛茶与产品不多,大量的新茶被抛向市场,进了商家与藏家非专业仓库。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就是,东莞取代香港成为普洱最大的仓储高地。

2003年到2007年,是普洱茶快速盲目扩张期,许多产品都是粗制滥造,重量不重质,加上许多商家与藏家都是新入行,缺乏专业的选茶与仓储知识,加上投机获利心理驱使,导致以东莞藏茶为代表的这一轮仓储热,陈化到现在的茶品良莠不齐,大多质量一般,精品不多,许多茶没有多少存放价值,放坏的茶也不少。这一阶段还流行做仓,也就是学习港仓的末流--人为制造湿仓茶,将新茶拉到广东摆个三四年,再拉回昆明退仓,冒充老茶,牟取暴利。

2008年以后,普洱茶进入了"伪品质"时代,也就是说整个行业比较重视品质,但许多厂商在钻品质的空子,比如以次充好,其典型就是冒充名山古树纯料。还有各种篡改普洱茶传统工艺的出现,前发酵盛行,于是红茶化、乌龙茶化、黄茶化、绿茶化的普洱茶充斥市场,这些普洱茶现喝还行,但没有存放价值。许多消费者被误导收藏这些没有存放价值的普洱茶,市场的乱象可见一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