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南糯山:古茶第一寨

发表于:2024-12-2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3日,南糯山:古茶第一寨在傣语里南糯是"笋酱"的意思。据传说有一年傣族土司到南糯山巡视,当地哈尼族头人设宴招待,席上的笋酱让土司吃得十分喜欢,于是要求哈尼族每年要进贡笋酱,南糯山因此而得名。传说当年诸葛亮南

南糯山:古茶第一寨


在傣语里南糯是"笋酱"的意思。据传说有一年傣族土司到南糯山巡视,当地哈尼族头人设宴招待,席上的笋酱让土司吃得十分喜欢,于是要求哈尼族每年要进贡笋酱,南糯山因此而得名。


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路过南糯山时,士兵不服水土,生了眼病,诸葛亮将手杖插地化为茶树,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南糯山因而也有人称为孔明山。诸葛亮征南中是没有到达滇南的,诸葛亮植茶只是一种愿望,一种传说。


南糯山距勐海县城26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澜沧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优质普洱茶的重要原料产地。南糯山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种茶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直到南昭时期,布朗族的先民还在此种茶;后来布朗族迁离南糯山,遗留的茶山被爱伲人继承;根据当地爱伲人的父子连名制可推算出他们已经在南糯山生活了57至58代,大约已经历1100多年的时间。


南糯山古树茶主要分布在:半坡老寨[3], 石头老寨、拔玛、石头新寨,多依寨,姑娘寨,丫口老寨,向阳寨,水和寨巴拉寨等哈尼族山寨......。


目前保留着一千多公顷混生的古老茶园,应是一千多年以前布朗族所摘种、荒废遗留的茶园。在复杂多变不同气候的南糯山中生长的古树茶皆有不同的特点,此茶味正,质厚,香扬,清甜,爽滑.新茶口感刺激性较高,茶气强,甘韵足.藏旧后醇滑味厚.长期受到普洱茶友的追捧,实为难得之好茶!自古以来就是澜沧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优质普洱茶的重要原料产地。


与茶同居的竹林寨


南糯山竹林寨距勐海县城26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澜沧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优质普洱茶的重要原料基地,已有1100多年的种茶历史。南糯山竹林寨平均海拔在1500米,年均温度17-18度,年均降雨量1350-1500毫米,与半坡老寨的茶林是相连成一片。


云雾、森林、古茶、民居连为一体,竹林寨就是这样一幅充满动感、富有灵性的山水画。与茶"同居"是南糯山竹林村的一道亮点。点缀村民房前屋后的,都是形状神奇各异、上百年树龄、充满绿意的古茶树。村子道路两旁的山上是整片的古茶树林,与樟树、桂花、苏木、栗树等植物混生。清亮的山泉河水环山经过,形成一个绿水青山的原生态环境。独特的自然环境,是这里的大叶茶香气足、回甘甜,品质好的重要因素。


竹林寨的茶,条索清晰,紧结完整,茶汤黄亮,汤色轻亮稍迷蒙,汤水含春茶特有的细薄白毫 口感非常鲜爽,杯底清爽蜜香持久 涩感非常轻微。叶底匀齐,口感醇厚。香气纯正持久,有花果香,存放后的变化较为丰富。


蜜香盈齿丫口寨


茶友最为熟知的茶王树和百年古茶树,都集中生长在南糯丫口老寨。从山脚一路经过南糯山古茶寨--石头寨,姑娘寨,拨妈老寨,半坡老寨。丫口老寨位于山顶,算是南糯最偏远的一个茶寨。丫口老寨茶树生在在距离茶寨很远的原始森林中,从茶寨走到茶园,一个小时,全是山间的林荫小路崎岖且原始的路面,只够一人独行,山路间古树葱郁,山上泻下溪流,无上清凉的氛围。穿过原始森林,就是百年古茶树生长地,群树环绕,遮光蔽荫。茶树树根之间距离足有两米,而分枝繁茂程度却可以把茶树紧密相连。站在茶树边,头顶有一把天然蔽荫伞。而远看,连片生长的茶树,像是海中波涛,层叠之时,却是满眼新绿,这样一片古茶树密集生长,还孕育出茶王树的土地,需要非常多的养分供给,和漫长时间的沉淀。南糯山丫口老寨这片古茶园,古树环抱茶树,古树落叶源源不断为茶树提供天然养料,落叶铺满脚下所踩的每寸土地。对比过生长环境不同的茶树,落叶形成有机养料的茶园生长的茶树鲜叶,叶片细嫩光泽饱满叶片柔软。


而南糯山茶树属于大叶种茶树,叶片较长。选料南糯山制作茶叶,干茶条索长,色泽油亮墨绿中带翠绿色,因为鲜叶具有饱满光泽,干茶也能感受到乌润感。丫口老寨古茶树最大的优势便在于养分充足,养分被茶树吸收,乌润的干茶下是浓郁的干茶香。在没有身处寨子中,所喝到的茶,或许不是正山之味。


这也就是行走茶寨的意义,喝到真正属于这个地方的茶味,南糯山丫口老寨,茶树资源在整个南糯茶区最为丰富,由于海拔最高,生态环境最好,茶滋味在整个茶区也略胜一筹。沸水遇茶,香随茶汤变色而渐浓,闻茶香,有如置身森林,清淡的幽香夹杂如有似无的蜜香,深吸,深吸,细闻,细闻,总有闻之不尽的香气,若是爱上这缕香,则更容易爱上入口那滋味,茶汤入口微微有涩,在舌面表现明显,舌尖适度的清苦,正好中和了入口的涩感。


也许这不是大众会喜欢的口感,因为茶汤几乎要在第四泡之时,苦涩渐消,浓郁且强烈的甜蜜汤感,在整个口腔随呼吸越来越浓郁。所谓厚积薄发,正是说的这样一款茶,一开始淡淡的苦涩,显得之后的甜蜜更为明显,待茶汁完全溢出,金黄茶汤更显浓郁粘稠感。茶汤在口中舌面只觉细腻且粘稠,浓郁的甜感之下,微微的清苦,正是融合了茶汤所有最好的口感滋味。等到茶汤喝淡,随手拿起品杯,杯底蜜香还在,正如入口之前那一蜜香,不曾变弱或消失。


刚柔并济的石头老寨


石头老寨应该是南糯山最早的寨子之一,据老人说历史上最早的是姑娘寨,祖先移居到南糯山最早时创建了姑娘寨,在过了两年左右发现地盘不够就分出石头寨。石头老寨的山形更加陡峭,古茶树和周边的其它植物一起,形成了茂密的植被环境。与帕沙和贺开相比,这里的古茶树树龄要短一些,高度也矮一些,约2米左右。但是这里的土质比帕沙、贺开湿润、疏松,腐殖土比较厚,土壤更加肥沃,感觉日照没有帕沙和贺开强烈。这里的茶树树龄应该在200~300年的样子,长势都很旺盛。这一带的古茶树,高度虽然不高,但主干比较粗壮。由于树冠下沿高度不足1米5,坡度很陡,表层土壤又很疏松,所以我不得不跪在地上拍摄这些图片。这里的茶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树冠覆盖面积比较大,所以虽然间距很大,但其实很茂密,要想在其间穿行,必须躬着腰。


石头老寨的茶饼,经过纯手工杀青,自然晾晒的毛料,条索非常肥厚,表面油亮显毫,直接闻其毛料之香,古树茶的香韵非常独特浓郁。选用高山泉水蒸压,手工石磨成型,饼面油亮。茶汤金黄透亮,香气高亢,凸显出较为独特的"刚柔并济","刚"表现为入口强劲的香韵,回甘生津及喉韵,汤水人入口饱满,粘稠感较为强烈,且水质柔软,喉韵久留舒爽。


拨开云雾见帕沙


勐海县境内格朗和乡西南方向,最高海拔1850米,平均海拔在1700多米,从地理位置上看,处于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据说130多年前,现今的班章老寨就是帕沙村民的祖先去开发并世代安居乐业的。帕沙山很大,绵延10多公里,北接苏湖,西接勐混镇的贺开,东与景洪市小街乡接壤,帕沙古茶园面积大,无论大寨、小寨都有古茶园,老寨有棵茶王树树围已达2.1米,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为帕沙1号。


帕沙茶山这个地名对爱好普洱茶的人来说一定很陌生,将帕沙山作为一个单独的茶山可能是詹英佩女士第一个提出的。在以往介绍勐海古茶山的书中,所有的作者都将帕沙归入南糯山的范围。但是据詹英佩作者的实地考察,南糯山和帕沙山都在格朗和乡辖区内,但隔山隔水各为一个村委会,南糯山与帕沙山两山相距30多公里,在地理上完全不相连,帕沙有5个哈尼族寨子,帕沙老寨至少有500年历史,是哈尼族在勐海县的另一个历史定居点。帕沙目前保存下来的古茶园至少还在2000亩以上。帕沙因在格朗和乡最高峰南山支脉上,山高路远,群山环围,涉足多他的人实在太少,从而没有得到媒体的关注,所以一直将它委屈的归属在南糯山名下。


帕沙老茶山终年云雾缭绕,雨水充足,植茶区又在1500米-1800米之间,加之这里植被茂盛,林下腐植物丰富,土地肥沃,茶树生长茂盛,萌芽期早,采摘期长,叶长肥硕,白毫显着,品质优良,茶性有如丽人一般的高雅,茶气有如清风一样的柔绵,韵味有如秀水一般的甘甜。


帕沙茶山在格朗和乡境内,格朗和为哈尼语,意为幸福、吉祥,这个幸福吉祥的地方最高的山是路南山,山下有一个很美的坝子,格朗和乡政府便在这里。乡政府大楼后面有一个清碧如玉的小湖,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黑龙潭,傣语称糯朗。湖的南岸是一个很大的傣族寨,一幢幢栏杆是木楼被高高的凤尾竹簇拥着,风吹过,竹林摇,一幢幢木楼忽显忽藏,衬得寨子灵美如画。寨子边、竹林下有头插鲜花身着筒裙的傣族女子轻轻慢慢走动的身影,远远望去如孔雀移步、仙女现身。走遍格朗和乡景色最美最令人留恋的地方便是黑龙潭,这里的青山、秀水、竹楼、丽人、清风、阳光,给人的感受就是幸福吉祥。


傣族寨后面,坝子尽头是一条高高的如屏障一样的大山,那就是帕沙山,五个哈尼族分布在半山腰。帕沙山很大,绵延10多公里,北接苏湖,西接勐混镇的贺开,东与景洪市小街乡接壤,帕沙在行政区划上是一个村委会,辖5个哈尼族寨,最大的寨子是帕沙老寨有上百户人家,最小的新寨也有30多户,各个寨子相距1公里左右,寨与寨之间能互喊对望,帕沙古茶面积大,无论大寨、小寨、新寨、老寨,寨寨都有古茶园,古茶园将5个寨子相接相连,有不少大茶树就屹立在寨子中间,老寨有棵茶王树树围已达2.1米,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为帕沙1号。


帕沙老寨有条古道通往贺开茶山的邦盆寨,顺着这条古道行走两个小时也走不出古茶园,村民们的说法更令人惊讶,他们说帕沙的古茶园走2天也看不完,一直连到贺开山的邦盆和布朗山的班章。帕沙的古茶树长势很好,繁茂葱绿、叶面光亮,枝杆很高,一派大乔木的势貌。哈尼人古时没有矮化茶树的习惯,他们不砍茶树,只将上面的枝条拉弯与下面的枝条拴在一起,让一根根枝条往下弯着长,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用此法,松绑后,古茶树枝条弹回伸得很高。


帕沙离勐海县城30多公里,在勐海县格朗和乡与勐混镇及景洪市小街乡交界的大山上,无论是去景洪还是下勐海都不容易,过去与外界接触很少,因而哈尼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寨子里都是栏杆是木楼,村民们大多穿哈尼族服饰,交谈都用哈尼族语,六十岁以上的村民汉语讲的都不太流利,帕沙的哈尼人与南糯山的一样称自己为僾尼人,僾尼人没有文字,对历史没有记录,帕沙人说不清寨子有多少年历史,帕沙的老人们说,他们只知道他们的祖先是从江那边(澜沧江东岸)迁过来的,寨子里的老茶树是哪一代人种的他们也说不上来。


帕沙老寨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找不到史料,但格朗和乡的人都知道,哈尼族寨子住户达到100户左右便要分新寨,而从帕沙老寨分出的新寨已有七八个了,连布朗山的班章老寨也是由帕沙迁出,一个寨扩大成七八个寨,人口增加了近10倍,在古代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这一过程不是二三百年所能完成的,根据帕沙古茶园面积和茶树大小年代分析,帕沙老寨的历史应该不低于500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