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纯干仓的概念只是一种骗局

发表于:2024-12-2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3日,普洱茶的事情本来不复杂,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由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统管,不但有业务管理关系,还有行政管理关系。很多人搞不清楚这种关系,就像搞不清楚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轨制的概念,写作普洱茶行业的现象就只

普洱茶的事情本来不复杂,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由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统管,不但有业务管理关系,还有行政管理关系。

很多人搞不清楚这种关系,就像搞不清楚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轨制的概念,写作普洱茶行业的现象就只能停留于表面。

虽然,云南省茶司帽子上挂着中茶,属于中央管理,实质上一直是地方管理为主导。90年代后期,中茶要来收拢管理权力,才分化出了一个"茶苑集团"。

这个事件实际上是普洱茶市场失控的一个导火索,只是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实质上,直到2005年,茶苑集团,也就是之前的云南中茶,一直掌控了普洱茶生产和外销的重要资源,仍然是行业内的巨头,只不过,事情在2005年之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与行政力量的改变有关

一是中茶的强势集权,导致原云南中茶体系的土崩瓦解,原人才体系在90年代承包之后,早已成为市场精英,自然不愿意还呆在一个强势的体制内,于是,人才四散,茶苑集团不复存在,茶叶帝国也开始崩溃。

二是普洱茶大热,某些领导意识到普洱茶是个好牌,但是,领导认为本土茶人不爱搞茶文化,外来的和尚的经念得更好,更能为其所用。

很多人不明白,茶叶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于政治何干?

实际上,没有庙堂之上的声音,江湖怎么会有如此多的故事?江湖哪里来如此多大师?

正是由于诸多的原因,导致普洱茶的文化发生了变异,原本清清楚楚的普洱茶,变得复杂无比。

普洱茶的生茶体系,原本叫"滇青茶",以区别于青茶。

散茶叫滇青,塑形则称为"紧压茶",紧压茶属于再加工茶类,分类上划归绿茶,待存放转化后,属于普洱茶,这种定义在茶学分类上,以及农业部普洱茶标准上,有明确的界定。

但是,正是由于这两者存在一个存储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又不被行外人理解,甚至有行外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作成书,于是,市场开始创造性地发明了"干仓"、"湿仓"、"纯干仓"等等概念。

绝大多数概念的发明人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也不知道普洱茶转化的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

之所以有误差,在于行内人的声音被极大的压制。

原有的生产、经销体系之下,是云南人生产,香港人存放。


实际上,这种青茶的存放也非常少

1973年之前的云南晒青毛茶是调供广东口岸公司,广东省茶司早在50年代就发明了"发水茶",也就是熟茶,用以供应香港及南洋一带。

1973年之后,云南自己掌握了熟茶的渥堆技术,同时云南省茶司也取得出口自营权,熟茶自此每年5000吨左右一直是稳定供应香港、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市场。

所以,存放紧压茶的商人并不多,因为没有必要存放。

即使存放,也是非常随意的存放,香港的经济在60年代即已开始好转,内地在搞运动,港人则在发展经济,两者的差距自然越拉越大。香港地小,经济起飞的同时,房地产的价格也在起飞,所以,茶仓的选择要么是香港海边的溶洞,要么是地价低廉的地下室。

这带来的结果是,湿度大,转化快,但是,仓味浓。退仓散去仓味的过程极其缓慢。但是,香港长期的存放,加之只供应本土一个小市场,自然可以做到一个循环。

香港的头盘商,也就是进口商并不存茶。我在写作《七子饼鉴茶实录》一书的时候,问当时香港最大的头盘商,原香港南天公司的周勇先生要一个紫天饼的茶样,他也并不多,只是香港的家里存放了几提茶而已。

香港的二盘商,也就是批发商,也不存茶。

存茶的是一些零售商,当时的熟茶出口量大,都没有必要存放很多。

实际上现在市场看到的存茶商人,则不是当时控制香港市场茶叶商会的茶商。

当然,无论是如何存放,存放量的多寡,都事实上产生了仓储的技术。

比如现在提到的进仓、翻仓、退仓技术,这是传统茶商的一种做法。

进仓自不必言。

所谓的翻仓技术,实际上也是后期普洱茶越来越受到内地市场重视之后,原有的"港仓味"不受待见而改良。

翻仓技术,即与渥堆发酵熟茶翻堆的原理差不多,没有这么神秘,也没有如此的复杂,不过是根据湿度、稳度掌握好数据,适时翻仓而已,不致使茶饼"烧心"。

从翻仓发展到退仓

所谓的退仓也就是散去霉味、杂味,让茶饼转化的过程稳定化的手段,同样也不神秘。

仓储货多者,让仓储适当通风,以退去杂味,茶饼陈化。货少者,搬到楼层高一点的、干燥一点的仓储环境,目的一样。

之前内地并不消费普洱茶,普洱茶在香港区域一带能扎下根,首先是便宜,超级的便宜,云南散熟普供应香港市场,长期稳定在15元左右一公斤,紧压茶稍贵。其次是汤红,有茶味。香港人消费普洱,都是在茶楼当餐前茶水,茶叶一直泡,一直有颜色,卖相好。

这也就是港商存储紧压茶转化后的要求--"红汤红水"。

既要红汤红水,就必须有水分的参与,否则,没有微生物参与就不可能产生发酵变化,这是一个常识。

但是,江湖大师不辨,创造了"干仓",过渡到市场,市场再发明了"纯干仓"。

所谓的纯干仓其实就是湿度很低,没有水分,茶饼不发酵。

结果就是--生茶存放一百年还是生茶,并不能转化为熟茶。

当然,有人喜欢品饮生茶,这是另一个市场现象。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的天性是趋甜畏苦的,转化后的青饼,甜醇糯滑,这样的茶品市场空间优势更明显,适应人群更广泛。

实际上,市场被各种奇怪的言论控制了多年,所谓的干仓、湿仓、纯干仓不过都是忽悠人的仓。

于消费者而言,剥去这些概念的过程就很复杂,稍微不注意就进入这种概念的漩涡。

茶叶仓储实际是非常专业的事,剥掉概念,才能寻找到真正的好茶。至于研究,则留给专业的人才,专业的茶商去做,在社会化分工如此细分的情况下,还专业与非专业混战,就失去了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