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茶成了绿茶,普洱茶行业将再次崩盘!
邹先生的"奇谈怪论"再一次成功地在普洱茶界发酵,就如同普洱茶本身。我们不想去窥测当事者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抛出如此"建言",然而这种言论本身却足以对整个行业釜底抽薪。
我们先不谈到底生茶是否是普洱茶的问题,我们先假设生茶不是普洱茶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走到全中国的普洱茶店拭目以观,基本上每个店里陈列的普洱茶都是分为两个单类:生茶和熟茶。他们呈现的方式已经毫无意义,消费者来到店里说买一饼生茶,谁都不会想到他要的是绿茶,百分之百理解的是普洱茶。然而此时此刻,说生茶的本质是绿茶,实在让人纳罕。
任何大牌的专家,任何大牌专家的理论,都只能产生在实践中,而不是实践反过来产生于理论之中,我们不能枉顾现实,现实中每个人理解的生茶就是普洱茶。陈丹青对中国专家缺乏常识的问题痛心疾首,中国的专家难道就可以对常识不闻不问,而要拘泥于一个已经成为过去式的理论?
我们还可以假设生茶真的是绿茶,那对于普洱茶已在全国茶类品牌中首次跃居第一位的背景下,抛出此类话题又有什么意义?普洱茶很明显和十年前、二十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体量不同了,影响不同了,当人已经从猿转变成人后,再有人说"人的本质是猴子"有什么意义?是的,人的本质是猴子又怎么样?在生物学上的分类上,人和猴子绝对是两种不同的动物。这是常识。难道还能发动力量,重新把人归到猴子的分类中吗?
近日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简称"茶博会")新闻发布会宣布,普洱茶的公共品牌价值达到了60亿,在全国茶类品牌中首次跃居第一位。
黄小元("古普会"会长):生茶的本质是什么呢?是茶,是一片叶子。这片叶子你用蒸青、晒青、烘青等不同工艺,做成红、黄、绿、白不同色泽的,有针、螺、平、扁不同形状的,或散、或砖、或饼等不同型制的,它们统统只是相。你用它煮着、泡着喝可以,摆着看也可以,闻着香还是可以,它只是用,但它的本质还是茶,还是一片叶子。至于有人喝到风花雪月、青山入座,甚至顿然开悟,也有人只感觉到好解渴,那只是个人福报,因缘和合不同罢了。那么茶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茶的本质在不同的层面上,可以有不同的解释。道家可以理解为茶与万物相通,佛家讲禅茶一味,茶亦真空妙有,儒家可以解释茶是人与茶树互动创造并融入审美的过程。医家则可认为茶同属阴阳,气与味是茶的一体两面。在科学上,茶的本质就是由水分和干物质组成的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假如生茶不是普洱茶?那整个普洱茶的理论体系都要重新建构,普洱茶的历史将一笔勾销。试想,我们的古人在明清之际,居然是骡驮马运地将绿茶运到藏地、京城,甚至国外,那个时候,没有熟茶,只有生茶。如果生茶是绿茶,不是普洱茶,那么所谓的曼松贡茶、六大茶山、茶马古道等历史概念将要被重新定义,古树茶、山头茶的概念也将不复存在。这对于整个普洱茶界,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的。
稍微查资料便可知道,明清时代有"普茶""普洱茶"概念,那时哪有什么六大茶类的说法,为什么要用后人的概念去套古人呢?岂非咄咄怪事!现代的茶套古代,还勉强说得过去,一个文化历史比六大茶类分类都长的茶类,居然要生硬地套在一个漏洞百出的体系里面,如果鞋子不合适,不是换双鞋子,而是要将脚剁掉。难怪普洱茶界都不服。
一个被叫了几十年而且被省和国家命名的普洱茶,一下子就没了?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实。我们谈普洱茶的历史,不是要维护普洱茶的利益,而是历史给云南留下丰富多彩的普洱茶文化,而不是绿茶文化。很明显,普洱茶有两个基本属性:第一,产自云南;第二、大叶种(万事都有例外),而其它的绿茶能同时具备吗?所以,绿茶和普洱茶两者之间,既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谁都无法取代对方,就像其它六大茶类一样也不能截然分开。
普洱茶有自己独立完整支撑体系的成长史,这在茶界基本是个共识,如今再抛出生茶是绿茶不是普洱茶,我相信再口吐莲花都难以自圆其说。我们都是从大家族中走过来的,孩子长大了,就要独立,就要成家立业,就要分家,分家以后就是独立体,不再纠缠在一个院子里自寻麻烦。这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为什么孩子已经举行了成年礼还要磕磕碰碰在一个锅里搅清稠呢?
假如生茶是绿茶,不是普洱茶,不但剥夺了普洱茶在历史上存在的根本,而且也剥夺了今天普洱茶生存的可能,至少有一半的普洱茶店就要关门大吉,因为除了像五正熟茶这样极少数的企业,只做熟茶不做生茶,绝大部分的普洱茶茶企的主打产品仍然是生茶,而不是熟茶。那么此时大家售卖的就是绿茶,就是一个云南的绿茶企业,大家平时宣传、售卖的普洱茶是不是就成为一种虚假和妄念,只是营销的阴谋诡计?云南绿茶在全国有何优势?恐怕茶企不买账、茶农和消费者也不会买账。
假如生茶是绿茶,不是普洱茶,那么整普洱茶体系都将全面崩溃,普洱茶既然有历史佐证,现实支撑,为什么不能光明正大地以"普洱茶的名义"走向世界,不是普洱茶想特立独行,而是绿茶的筐,不适合装普洱茶,也实在装不下体量庞大、文化丰富的这个庞然大物,为什么不去考虑用新时代的理论来解决新时代的现实的困惑,非要复古、顽固地向着中世纪开倒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