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熟茶,工厂都不敢说自己拥有核心机密?
相对于熟茶,一直以来更偏爱白茶和红茶。白茶有花香、红茶有蜜香,我喜欢这些香香甜甜的味道。不喜欢熟茶,觉得有股子土气,又不好看,黑乎乎一团,不成个体统。美无美感,样子丑陋不说,气味我也不喜欢。
当我读到一段有关熟茶的文字的时候,我不禁点头微笑,深以为是。这段文字是这么写的:有些粗茶已经发霉、发酵、颜色陈旧、多为深褐,叶片粗大,板结成块儿,看起来相当粗糙,散发出烟草、皮革、橡木、牲口汗液和许多种无法形容,混合在一起的怪味儿,完全不能饮用。这就是我最初对熟茶的印象了。
可是,既然熟茶这么不好,那为什么熟茶的制作工艺是一个工厂的核心机密?为什么熟茶的制作需要几百亿的微生物参与才能发酵成功?为什么熟茶的保健功能比生茶更好?为什么有些人喝茶非熟茶不喝?为什么熟茶有着暖胃消食一说?为什么?为什么?
当我慢慢的接触下来,对熟茶逐渐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时,我只能用这几个字来形容:高深莫测、变化无穷。再看熟茶,面目也不那么可憎了,甚至还挺可爱的。
熟茶,可由晒青毛茶或者其它茶经过人工渥堆发酵而成。我们今天喝的更多属于人工发酵,选地、堆茶、洒水、翻堆、开沟、养茶、分选、灭菌,45天至70天左右发酵,成百亿微生物的参与,从有氧到厌氧,再到后发酵……种种经历,当发酵好的熟茶送至茶友口中的时候,我想起了西天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一片叶子到茶友的口中着实不易。唯有敬畏和珍惜而已。
它长在枝头,经历过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也经历过大雨滂沱,雷电交加。一朝被人采下,用来制作茶叶,也是穿越过高山河流、人山人海见过世面的了。来到茶厂,经过萎凋、杀青、再到日晒,这时它完成了它"茶生"的第一次质的转变。此时,它被我们称作"晒青毛茶",到了"中青年"阶段,活力四射又有着自己专属山头的独特气味。像是愣头青,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又都充满着棱角。
再后来,它进入"熟茶制作车间"--这个社会的"大染缸",在这里,它要历经2个月左右的"历练",才能被我们所认可。就像大学生出入社会,进入一家企业,自身的发光点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融入这个公司,接受它的中心文化,这样,你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员工--熟茶。
晒青毛茶这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此时还不知道它将要面临的种种"磨难",首先它被全身淋透水,"哎,不是才把我晒干吗?"它说。可这还远远不够呢,淋湿之后,它温暖又有营养的身体,此刻成了各种微生物的天堂。在成百亿微生物的"侵蚀"和岁月这把杀猪刀的"雕琢"下,它终于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不再是当初的那个愣头青了。这时,它沉稳了许多,变得充满智慧,走在街上,也会被更年轻的"愣头青"称为"前辈"了。
这时,它的一生算是走到了暮年,它的一生,也像这世上众多的老人一样,一生充满艰辛、磨炼、在无数坑中跌倒又从无数坑中爬起,此时,它也会饴糖弄孙,享受天伦之乐。如果,不是后面的厌氧发酵,它可能一生就此走上衰老的过程,甚至死亡。
于是就有那么一部分"老愣头青",不甘心就此终结掉自己,觉得自己还能继续在这世上发光发热,再做点什么。于是,它又纵身一跳进入了另一个"染缸",在这里经历过炼狱般的考验之后,它摇身一变,有了更多的称号,例如"团、饼、坨"等等。或冠以商号、或冠以山头、年份。炼狱般的磨炼之后,它拥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可存上百年之久,至今,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的这些"老年愣头青"据说还具有品饮价值。
经历过风霜和岁月的洗礼之后,它练就了一身的绝世武学,成为江湖上响当当的人物。而且它毫不吝啬,愿意将自己一生的绝世武学,毫无保留的传递给用心品它的人。
当然前提是,你得品!鲁迅说过:不管是号级、印级、私人订制还是大众普洱,要想知道它们的区别,你得亲自尝一尝!
--鲁迅:我可没说过!
本次后月推出两款熟茶,分别是勐海古醇和小那卡。
小那卡熟茶,芽头小,叶片完整,紧结重实,味道纯正,口感轻柔,因是新茶的缘故,还有些许的堆味、苦涩味,不过层次感强,令人不禁期待它后期的转化。
勐海古醇熟茶是由布朗山和勐宋拼配而成的,成品茶整体深褐色,叶片较完整、叶底活性好、香气纯正、陈香明显、生津快。经典勐海味,是一款让人感到舒服的好茶。
时间赋予了普洱太多太多,从苦涩、刺激的生茶转化为醇和厚重的熟茶,其中的艰辛与美好,只有茶友们亲自品尝之后才能领悟,愿后月和茶友们一起,在时间的长河中,增长智慧。如普洱,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依旧散发出迷人的芬芳,醇和厚重,平和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