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作假手段:这种用皮鞋油做旧的假老茶,你喝过吗?
一、老生普,最佳炒作题材
普洱茶尽管"好"的标准难以言明,但大致方向还是有的,至少大家有一个共识:越陈越香。这里不想对这个充满争议的词汇进行辩驳,只想说普洱茶的价值在于"老",所以存放得当又有一定年份的普洱茶很吃香,当然这样的老茶也很贵!
吃香的东西肯定有人追、有人抢,吃香而且贵的东西自然便有人炒。遗憾的是这样的老茶很少,尤其是老生普,所以它的价更高。这种稀缺而价高的东西岂非是炒家们最喜欢的题材?
但这里面有个问题:存放好的老生普确实太少了,牛吹出去也有人接盘了,但手里没货岂不是很尴尬。解决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等;二是做旧。第一种方法很难熬,见效慢,而且中间有变数,一般人不会选。
于是,只有做旧。
二、做旧,无奈却合理的选择
做旧这个词来源于古玩市场,最初用在仿古玉器上,目的是使玉器表面呈现旧的表象,使其表面更象,更接近所仿的那个时代。价值连城的古物本就稀缺,在某些场合(比如电影、戏剧、旅游纪念等)又需要借用,便只好用人为的方法来做旧,造出替代品,本是无奈之举。后来有人用做旧的替代品冒充真品,便是作假了。
从普洱茶开始流行,人们追捧老生茶,便有做旧者闻风而来。因为老茶自然陈化时间过长,年份够又没存坏的老茶量少,满足不了喜欢这类茶口感的人群,无奈之下只好寻求尽量接近老茶口感的"做旧茶"了。
要做旧的逼真,最核心的必须是滋味口感上接近老茶,但这却很难,需要时间、需要无数次的实验。高明的做旧者,在工艺技术上拿涅得当,能恰到好处地做出类似老茶的滋味口感,但这样的技师和他们的作品屈指可数。普洱老茶最成功的做旧者中,现成的样板就是熟茶!
三、熟茶,普洱茶一次成功的做旧
很多人误以为,普洱茶熟化是一种意外,也就是雨水因素多于洒水因素,也许历史上真有茶叶意外受潮之后反而转化良好成为佳品的故事,或者长久堆放的废茶意外变成宝贝的传奇,实际上这样的偶然事件屈指可数,也许有人受到这类偶然事件的启发曾经尝试去做熟,但都没有成功,直到熟茶诞生。
关于熟茶的诞生,版本很多,出入也很大,但有几个共同点:一是云南方面派人去广州主动学习这种"新型技术";二是目的在于为了寻求港澳一带茶客们所追求"陈香味红汤褐底"普洱茶的口感的老茶替代品;三是1973年学成之后,回到云南做过无数次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只到1975年(有说76年)才宣布渥堆发酵成功,即熟茶诞生。
从普洱熟茶模仿、学习、实验、创新、无数次的失败到最后成功的经历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普洱熟茶便是人们刻意而为之的一次做旧,虽然历经艰辛,但它成功了!
做旧成功的熟茶,汤色上接近老茶,口感上也有了一些老茶醇厚陈香的滋味,得到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地区市场的认可,且由于大大缩短时间,也降低了成本,更适合市场消费。可见,利用人工做旧(加速后发酵技术),快速满足市场需求是熟茶工艺诞生的现实基础和原因。
四、拔苗助长的做旧就是作死
很自从有了熟茶这一"成功做旧茶"的样板,普洱茶行业内一时做旧成风。但做旧这个行当虽然小众,却也是:"人有高手和庸才之别,货有精品和歪劣之分"。做旧普洱老茶,若只在外形包装上下功夫,至多是三流角色,真正的行家一眼就能看穿。因为老茶不同于一般古物,除了收藏观赏把玩,关键还能品饮,只有高明的老茶做旧者所造之茶才能经得住"过眼、过手、过口"三个关口的严苛考验。
"成功做旧茶"按理应该有一套成熟稳定的工艺了,可即便是熟茶,也要看是谁做的?用的什么料?在哪里做的?还有水源、天气、仓储……这些因素稍有变化,就足以造成熟茶也有品质的高低和口感滋味的差异,很多做熟茶直接做废,或者制作出来品质太差导致价格低廉。为什么市面上好的熟茶不多,这与做旧者功力不够有很大的关系。
做旧老生茶,有工艺和仓储两种途径,既然工艺方面渥堆技术(国家二级保密工艺)不过关,便只有从毛茶初制和仓储方面入手了:于是便有了杀青前的重萎凋,有了重揉捻、有了闷黄、有了湿仓茶、皮鞋油老茶……
这些急功近利的方法,提前透支了普洱茶转化时间和空间,使得普洱茶红茶化、青茶化、黄茶化,显然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做旧行为,非但不能换来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更可能直接将普洱茶做霉、做坏、做死。
不可否认,有些制茶师可以将新茶做旧到和老生茶近似的地步,恰到好处的做旧甚至可以称之为艺术,但像上述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拔苗助长的做旧无疑就是在作死。
更多普洱茶相关知识,如冲泡、品鉴、存茶、找茶等,请添加微信:15368030571 或 puerchashi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