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茶缘道艰辛 印商畅谈生意经
网6月7日讯 昨日,中国-南亚博览会(以下简称南博会)在云南昆明开幕,来自印度的茶商Rajiv Lochan向本报记者讲述了一段关于中印茶缘的故事,道出两国近百年来生意往来的不易,但随着李克强倡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国南亚合作将迎来民间经贸发展的黄金时代。
Rajiv名片上的2个中文字"老罗"是他的中国名字,他对本报记者讲述了一个从香港开始的印度茶故事,故事中有昔日中印民间做生意的不容易,有Lochan Tea Limited甚至是印度茶树种植史的源起。
Rajiv(左)的公司每年出口至中国的红茶约200吨。香港文汇报记者罗斯 摄
乔装清官中国"偷茶"
"1848年,因为两国相近却不熟悉,我的先辈罗伯特.福琼只能乔装成满清官员,绕道香港出发,并找到了两位中国'苦力'随同,他们知道哪里能找到好的茶株。"Rajiv说,起行后,罗伯特来到了当时的江南省(现在的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区),到达了怀宁县(中国绿茶生产的起源地)和安徽省松罗,搜集到了能生产最好绿茶茶叶植株。之后,从广东乘船抵达福建,并受到了当地佛教僧人的招待,在那里罗伯特喝到了他所喝过的最好的茶叶。为了能从武夷山上"偷到"上好的茶株,罗伯特甚至派遣他的两位中国苦力前往并承诺如果成功,将给予他们丰厚的奖励。
Rajiv称,1849年10月到11月,罗伯特将搜集到的茶株运回了印度,使之在加尔各答的植物园中安家,并种植在印北的萨哈普尔茶园中,成为第一批的印度茶。
记者后来获悉,80年代,2位日本科学家通过对茶树细胞染色体的分析表明,中国和印度茶种染色体的数目相同,在细胞遗传学上被认为没有差异。专家称茶的传播是以四川、云南为中心,往南推移,并向乔木化、大叶型发展。
期待在"高速贸易"中赚大钱
一直期待着中印关系进入"好生意时代"的Rajiv说,目前,中国是印度第二大的贸易伙伴,而印度是中国在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去年的贸易额已达665亿美元。
"今天,我把印度产的大吉岭红茶带到中国,每年出口至中国的红茶约200吨。同时,把云南滇红的原料进口到印度进行拼配,就是希望能在每年增长超过26%的中国与南亚『贸易高速度』中赚大钱,同时也延续中国茶与印度茶的这种缘分。"
Rajiv说,印度有媒体将中国总理的访问称做"一个绝佳机会",呼吁政府不要用陈旧的理念解决21世纪的双边问题。中方率领的投资促进团队,是印度有史以来接待的最大规模的商务代表团之一,这说明中国非常重视两国贸易问题。
加深彼此了解助拓民间生意
4月底,南亚问题专家、云南省社科院院长任佳出行印度时发现,两国间的"民间生意"因中印缅三国间官方协议迟迟未达成,中国商品只能换了包装变成"缅甸制造"、"日本制造"再卖到印度。
"相互了解是民间生意的基础。"任佳表示,相较于外交、军事等领域,云南举行的南博会更着力于拓展民众间的交往,让各国民众对他国有更深的了解和认知。为此,云南方面把 "中国-南亚国家智库论坛"的主题确立为打造中国与南亚各国的信息交流平台,并确定了经贸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互联互通、国际人文合作与交流等三个论坛话题。
云南省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郭穗彦说,中国与南亚之间虽然贸易额增速很快,但了解程度还远远停留在一些简单渠道,双方贸易额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领域还应进一步拓宽。
(作者:罗斯 来源:香港文汇报 责编:陌上瘾)
更多茶的内容,请点击茶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