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陶趣墨韵——刻在时光中的生命印迹

发表于:2025-01-11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11日,如同人类文明的进程一样,陶与瓷的发生,首先凸显出来的是其作为器物之"用";而后随着时间推移的自我舒展以及多种文化因素的融入,作为陶瓷文化象征的一部分,无"用"的、非功利的因素便逐渐遮蔽了功利因素,"技

如同人类文明的进程一样,陶与瓷的发生,首先凸显出来的是其作为器物之"用";而后随着时间推移的自我舒展以及多种文化因素的融入,作为陶瓷文化象征的一部分,无"用"的、非功利的因素便逐渐遮蔽了功利因素,"技"与"艺"开始显豁出来,并与主体的生命意趣,凝结成为审美的对象,而陶瓷也因此由"器物"一变而为艺术。

建水紫陶的发生亦复如是。

根据燕子洞遗址的考古发现,远在3500年前,陶的第一缕光泽便闪现在建水的土地上。汉唐以降,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又一通道要冲,作为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的交汇点,瓷器的烧制在建水--西南边陲之地竟繁盛起来,似乎成为建水文化的一大象征,以至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之说。这涓涓细流的融汇仿佛是在为建水紫陶的出现积聚着底蕴一般。当然,这还应该包括马可·波罗所写的因与印度"极盛之贸易"所带来的"凡生活必须之物,悉皆丰饶",以及因这丰饶而发生的对豪奢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因元代庙学的兴办所带来的文化的繁荣--所谓"滇南邹鲁","文献名邦"……

似乎一切早已就绪,只待一个契机一般,而这契机竟因"烟斗"的烧制而来。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在经历了青花瓷的衰落和一段烧制粗陶的历史之后,随着鸦片流毒的播散,烟斗作为吸食鸦片的工具--烟枪的重要部件而需求猛增,于是各种各样的烟斗遂"争奇斗艳"起来,例如景德镇瓷烟斗,思茅土烟斗、铜斗、玉斗等等,在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的刺激下,由紫陶烧制的胎质细腻若脂的烟斗便应运而生。

从道光年间到民国初这段时间,我们可将之视为建水紫陶的发声期。建水紫陶的独特工艺在这一时期得以孕育并发展,"文人陶"作为建水紫陶的独特印记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这期间对建水陶的整个形成和发展走向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

"光绪年间,陶工潘金怀将陶土泡水,搅浆过滤成绛红色泥陶,制坯烧成紫色或红色烟斗,不上釉,用石料磨光,从而开创建水特有的紫陶生产新工艺"。(《建水县志》)

·在潘金怀的基础上,陶工张妤进一步改进了烟斗生产的工艺流程,他采用书画装饰,镂刻填彩,高温烧制和无釉抛光的工艺生产烟斗,一改烟斗的粗俗形象,使其一变而为"烟铺上的艺术品"。

·随后,建水文人王永清借鉴元人钱选的"锦灰堆"首创"断简残贴"的装饰艺术,以及丁吉三首创"淡艳"的手法。

于是,遂有了迄今存世最早的"道光梅花烟斗";有了以用科考究,做工精细,装饰优美而著称的"八家斗",即叶子湘,丁吉三,朱南岳,武三省,梁柱奇,韩显廷,张玉堂等八家-他们广泛采用唐诗宋词,名家书法,名碑名帖以及花鸟山水,楼阁亭榭等装饰纹样,风格独特,典雅华美,有着"陶中独秀"之誉。=

于是,在一枚枚造型各异尽变化的小小烟斗之上,如叶子湘的"大吉羊"烟斗"鱼藻纹"烟斗,韩显廷的"松鹤年图"烟斗,以及王受之的山水烟斗,十八学子赶考图"烟斗","少女踏春图"烟斗,王式稷的花鸟烟斗等等。陶自身因泥与火的舞蹈所产生的韵律,"残帖"和"淡艳"带来的笔墨意趣以及镂刻所生的金石意味,当然还有文人的情怀和生命的律动,这种种的交融,凝结;使建水紫陶终得以挣脱器物之"用"而化生为一种生命的形态-"作品"诞生了!

建水紫陶因此而得以命名。而建水紫陶的"道"和"路"似乎也由此而展开!

当然,这一切也仅仅只是开始,更何况又紫陶烧制的烟斗也无非是一种畸形的单一。历史也似乎不忍见建水紫陶的这种窘迫,它在建水紫陶的背后轻轻一推,新的一页因此掀开。

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建水县知事郑光照推行禁烟政策,严禁烧制烟斗,鼓励陶工改烧其他品种的陶器。于是,这来自于外部的压力,反而把建水紫陶推向了它的繁盛期。从明国初期到文革时期,建水紫陶突破了产品畸形、单一的格局,向实用性和工艺性的方向发展,奠定了产品多样化方向发展,奠定了产品多样化发展的新方向。这一时期,值得关注的事件有:

·1909年,技师张妤与文人王永清合作,将书画艺术移植于花瓶陶坯并烧制成功,实现了紫陶由实用物向工艺美术的转变。

·1927年,向逢春作品在昆明"勤业展览会"上获得一等奖,随后在天津、上海等地展览,好评如潮。建水紫陶的风采始现于国人面前。

·1954年,向逢春作品送北京参展,部分作品选送出国参展。建水紫陶走出国门。

·1967年,建水紫陶参加文化部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被列入中国"四大名陶"。

可以说,这一时期"建水陶"的发展既有高峰也有低谷:所谓低谷指的是文革时期,此乃时代语境所致;而高峰则来自于陶在形上与形下的双向拓展,使得"陶"的自性得到了尽情的释放,继而引发了"陶人"的生命律动,人器相合相得,从而催发名家名作辈出,群星璀璨。具体而言,在建水紫陶的器型方面,有学者将之按用途分为茶具、盆瓶、文具、陈设等8大类200余种,可见其繁富多样。尽管时间的流水不断地淘洗着一切,但总有这样一些名字及其存世之作,将会被镌刻在时间之流中:潘金怀、张妤、张桂生、王克敏、王受之、嵩樵、王永清、叶子湘、高怀清、丁吉三、王世稷、李月娇、马吉生、沈河清、向逢春、向福功等。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向逢春,正是他把建水紫陶推到了至今无人能及的高度。他在建水紫陶的工艺造型、图案、装饰灯方面均有重大贡献,其作品以造型优美、书画精湛、磨光工艺精细被誉为"向氏三绝"。百多年来,紫陶以"拉坯精准、名家书画、阴刻阳填"、"残帖"、"淡艳"装饰和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而享誉九州,走出国门,可谓是"陶中新秀"。在国际和国内评比中,先后获得40多项大奖和殊荣。

除前述外,值得注意的大事还有

·1954年,建水县陶器生产合作社成立。

·1963年,周恩来总理出访阿尔巴尼亚时,曾以紫陶花瓶、挂盘等作为赠送国际友人的礼品。

·1979年以来,紫陶先后荣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中国旅游商品"天马"金奖、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中国妇女儿童用品博览会银奖等。陈绍康、谭知凡、马成林、向丽芬等制作的4口大花缸,选送到人民大会堂云南厅陈列。

·1984年,紫陶高脚汽锅、"残帖"小花瓶在全国紫砂陶器行业评比中被选为优胜产品奖。

·1990年,紫陶工艺系列产品在中国妇女儿童用品40周年博览会上荣获银奖。

·1992年,紫陶工艺系列产品荣获全国旅游贸易"天马"奖金奖。200710月,在"云南省首届工美杯"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4件作品获金奖、8件作品获银奖、7件作品获铜奖。童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暨2007"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评选活动"中,6件紫陶作品摘取了"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奖。

·20089月,"云南省第二届"工美杯"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评比中,谢恒、田波合作的长联瑞鸟梅瓶获金奖,谢恒等制作的6件作品获铜奖。11月"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紫陶荣获金奖1件,银奖4件,优秀奖2件。同年,建水紫陶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文物文化遗产名录。

·20093月,"中国旅游、工艺品创新奖"评选中,田波的《陶茶一味》获金奖。

从专制烟斗的"文人陶"到汇聚多方智慧的工艺陶,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建水陶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每一个脚印,每一个时光的印迹,都深深地刻在了红土地上,刻在了一代又一代陶人和品陶者的心中。有理由相信。建水陶会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留下新的印象,书写出更为辉煌壮丽的篇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