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谈易武茶文化在当代的发展

发表于:2025-01-22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2日,图为:蒋文中在"易武贡茶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发言各位朋友:下午好,这是一个难得的交流机会,我非常开心,我也非常荣幸地站在这里和我们的李师程会长,张顺高教授等专家、学者们在一起交流,还有我远道而来的朋友杨

图为:蒋文中在"易武贡茶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各位朋友:

下午好,这是一个难得的交流机会,我非常开心,我也非常荣幸地站在这里和我们的李师程会长,张顺高教授等专家、学者们在一起交流,还有我远道而来的朋友杨总和李总。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从少数民族文化的角度谈易武茶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作为发言重点来谈一下。

由我们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网和易武古镇茶厂联姻提出了一个主题为"2014易武贡茶传习行"的活动。这个主题可能涉及到商业的一些用意,在之前我只了解一点点,我只作为一个专家来评审易武古镇茶厂出品的"2008-"的这六片茶叶,一一喝下来后真正感觉到了该系列易武茶的美妙。

刚才高照教授给易武戴了一个帽子,评为"王者风范",这点我姑且不讨论。但是,易武茶的口感在普洱茶当中确有"王者风范";易武在历史上的辉煌,是贡茶的主产区,更好的印证了"王者风范"这个帽子。五年前,我写过一篇论文《也谈老班章普洱茶》曾赞老班章为"普洱至尊"。今天我们在这里讲易武为"王者风范",也不算冲突,我也不是见风使舵,那年说老班章今年又说易武茶,因为它们都是代表普洱茶最高品质的茶品。应该说,它们都具有尊者王者的风范,我把易武茶文化归为这么几点:

第一、易武,悠久的种茶历史

易武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这一点在我们云南任何地方可能没有超过它的。我的导师方国瑜教授在六十年代写过一篇关于普洱茶的历史研究,他说,唐代的元江府所管辖的茫乃道就是今天的西双版纳,也包括六大茶山易武这一带。这个在我后来研究里面我有点异议,就是说针对这个论点的史料还不够充分。所以,在最近的五年时间里,我一直在潜心做这个重大课题,关于茶马古道和普洱茶的历史的一些证词。之后,我在省图书馆查到一幅地图,这个地图清楚的标注了当时元江府所管辖的一些地方,包括今天的景东、普洱,还有思茅等地。元江府,在初期它的势力范围还没有大到可以管辖到思茅和普洱。但是,它的地图已经划归出来了,并且标明了"普洱山"。康熙《元江府志》说:"普洱茶,出普洱茶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普洱茶因普洱山而得名,这点我专门发表了一篇论文论述。就在今天的宁洱县境内。之后,我对普洱茶的茶种历史再进行了一些追踪、调查。在雍正7年鄂尔泰宣布成立普洱府,六大茶山也就划归为普洱府。在这个时候,引发了车里宣慰司管辖的茶山土司刀兴国率众起义,这个起义就波及到了普洱、元江、甚至到了镇沅等地带,这个仗打了三年。今天我们历史钩沉不愿提及到这个,因为这个涉及到民族问题。但是,当时事实是什么?就是这三年的战争,民不聊生,死了不少人。原居住在普洱一代的布朗人在战乱之中被驱散,迁到了今天的景迈(澜沧县)及布朗山等地,与最早居住在那里的布朗山族及哈尼族等民族一道把那片茶园继续扩大,把这个普洱茶种传播下去,今天老班章等古茶园与布朗族最早种有关。这是一种比较新的研究观点,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很多专家要在会上发言,我们会下再来讨论。

今天我要想说的,是易武在云南甚至中国种茶史上的历史,若我的导师方国瑜教授的研究,以后再有新的史料证明的话,那么唐代银生府下属茫乃道六大茶山就已经种茶了,而且易武已为利润城。银生府下的利润城在哪里?李师程会长也考证过很多,在他的著作《古茶山揽胜》中就有写到。我在这本书中找寻到了易武茶的历史足迹,也得到这本书的帮助和很深的启发。如果从唐代算起,易武就有一千二百年的种茶制茶历史。那时候,易武就是利润城,这个不得了,这是云南经济的一个重要亮点。

顺着历史往下推,刚才李会长也说到贡茶是怎么来的了。贡茶,在中国史上大概是唐朝出现的,贡茶的种类是比较多的。刚李师程会长也讲到土贡,在改土归流由中央王朝直接控制茶山以前,基本上是土贡,因为产茶的地方基本上是土司在管治,作为土贡应该始于明代,这个有文献记载。檀萃(清)的《滇海虞衡志》说到"西番之用普茶,己自唐时。"但是,没有提及贡茶。明万历《云南通志》有一条,车里宣慰司上贡茶叶的记载。这条史料第一次说明了,就是在万历年间,已经由车里土司负责为明朝的皇宫和皇室机构提供贡茶。后来我们在研究茶马古道时很多史料说明,明代云南省开始实行茶引制(上税)。虽然贡茶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在明代的史料里面比较清楚的说法,但后来在清代的《滇海虞衡志》(清檀萃)以及《普洱茶记》(清阮福)史料里面,"贡茶"就说得很清楚。特别是普洱茶,谈到是产在倚邦、蛮专。"蛮专者味最胜",意思就是说,蛮专在六大茶当中味道最好,一般做贡茶用得多一些。刚才李会长讲得很清楚,在早期时候的主要贡茶中心是在倚邦茶山那边,持续了近70年,后来重心就转移到了易武这边,持续了100多年。

不管怎么讲,易武是贡茶的中心,这是无须再争论的了。说到贡茶我个人觉得,张顺高教授也讲了,它的特点就是品质非常的好,这毫无疑问的,我非常赞同。我们喝了易武古镇茶厂的六片易武茶以后,都非常好。贡茶的特点就是跟易武茶的特色相结合,它的条索比较长,汤色比一般茶要清澈黄亮一点,哪怕是刚刚做出来的新茶,苦涩较轻,香气好,汤质厚化甜顺,回甘好。轻柔甜顺这一点曼松比易武要高一点点,所以在过去曼松作为最好的贡茶的系数更大。大家都知道,皇帝老儿的嘴巴是很刁的,我感觉像我们国家的浙江、广东等地善美食。所以,他们在品茶的细腻程度要超过我。如果一个人过去的生活比较艰苦,吃的都是粗茶淡饭,让他来喝这种茶,他会觉得很淡,也肯定是有意见的。但是对于贵族来讲,他吃的是什么,所以,皇帝喝的一定是很清纯甜润的,口感回甘、香气好的这种茶。在今天的云南来讲,虽茶林丛丛,但是能达到这个水平的茶品,首推是曼松,其次是冰岛,再次是易武。但冰岛和曼松这样的茶很少,特别是曼松。易武茶呢,从唐代就大量的存在,而又是符合皇上口感的茶,厚化甜润,回甘,花果香显著。所以,高照教授给它戴的"王者风范"这个帽子,我赞成。易武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比跟它比,所以堪称第一。

二、易武,厚重的历史

我前面讲到的易武和六大茶山里边有最重要的一个史实,今天在这里谈,这是个不太好谈的一个问题。就是说清朝政府从雍正开始,为什么率先拿这地方"改土归流"呢?当时改土归流早于云南其他地方,清朝在雍正2年拿下镇沅和元江,设元江府,让元江府管辖普洱这一带。雍正3年,紧接着推进。雍正5年在普洱建设普洱府管辖思茅,以及车里等地。这个时候,鄂尔泰总督在给雍正皇帝奏折里边说,"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内宜流不宜土。"江外这一块继续让土司管辖。而六大茶山这一块,就要交给中央政府来管理。这便是六大茶山茶叶经济是一项大财政来源。普洱茶在明代万历年间畅销全国,到清初更是畅销品,大利润所在。所以有"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记载。

说到厚重的历史,关键的这一段就是,鄂尔泰迅速推进对六大茶山的改土,后来逼迫车里土司最后放弃对六大茶山的控制。当时有一个叫曹当斋的土官,他能够领会中央的意图。于是,控制茶山这个问题上得以军功封了倚邦的千总,世袭管理六大茶山。乾隆还给他树碑立传,就是"乾隆大碑",今天在倚邦还看得到。这些说明什么呢?说明普洱茶的重要性,说明六大茶山的重要性,说明它的经济价值的重要性,才会引起清政府做这个大动作,来实现对六大茶山的控制。

改土归流完成以后,在雍正到乾隆年间六大茶山进入了一个兴旺发达的时期,茶叶的种植面积迅速增大。到六大茶山的外地人比较多,有四川的、江西的、云南石屏的,倚邦还有很多人都是四川人的后人,在易武镇刮风寨祖上也基本上是外地人。我们李会长也是石屏人,他的祖上李开基,刚才讲到被封为修职佐郎。我和李会长考察过,在史料上查到这修职佐郎原来官至七品,在李开基夫人的墓碑上刻有七品夫人,那么,修职佐郎肯定是七品。修职佐郎的工作是做什么呢,就是监督贡茶。所以,这些历史的东西我们慢慢一件一件的找出来以后,我们对过去的历史越来越清晰了。这进一步证明了朝廷对六大茶山的重视,对易武茶的重视,还有对贡茶的重视。茶马古道在任何一个地段都是民间自发来修建的,而且都是非常难走的山路,唯独只有普洱到易武这一段是官府投资来修建的。这是整个茶马古道中官府唯一投资修建的一段,因为这一段道路太重要了,道路重要是因为茶太重要了。它的重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岁贡制度不能断。如果皇帝喜宴的茶断了,那这个就影响大了。所以,清云南地方政府必须要改土归流,当时云南茶叶经济中必须要控制六大茶山,必须要拿到最好的茶品作贡茶。

二是,它是大利润者获取利润最大的一块。我找到很多史料,关于七子贡茶的税收标准,它不是以重量为单位,是以七个茶饼一桶来做计量单位,就是我们今天的七子饼的一"筒",来做计量单位。四川、江西、陕西等地是论"担",唯独云南的收茶税是论"筒"。

三是,以茶来施政。以茶来化解民族矛盾,以茶来传播汉文化,以茶来推进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经济矛盾的化解。这种以茶施政,在清代也是做得相当的好。在茶马古道上,茶资源控制得也非常好,这样才能实现边疆的统一与稳定。

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到,明代到清代末年种植的这些大茶树现在大都分布在国境线上。为什么呢,其实这些大茶树在当时就充当了一个"绿色长城"的作用。我们在省外做学术交流的时候经常跟当地的学者谈论,中国有两个"长城"。这个绿色长城有多大的作用?如果我们的茶树推进到哪里,那么我们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就进入到哪里,跟东南亚一些国家交流都是非常顺畅的,但是这些问题很敏感,只适合我们在学者之间的小范围讨论。

三、易武,拥有丰富的茶文化

在易武地区有彝、苗、瑶、傣、汉等多个民族,这些民族亲如一家。他们跟进入茶山的汉族是和谐的相处,共同发展的,一起推动易武种植今天还留下的大量古茶树。由于各民族共同的努力,加上汉文化的传播,在像西双版纳州这样的边远地方,过去是土司地,出现了各民族大团结与文化交流的一个奇迹。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研究中,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特殊案例拿来研究。这案列就是:因为茶的和谐作用,或政府的政策制定得好,所以带来茶业经济的繁荣,各民族的团结,共同打造了这个和谐的充满文化的历史名茶。

易武在过去留下很多古迹,怎样来保护它?我们李师程会长等很多人多年一直努力着,建设"易武古镇博物馆",还有文物资料的收集,还有跟政府及企业接洽保护项目及资金的问题,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重视,保护到今天这个样子确实是来之不易。如果没有这些保护,我们到易武什么都见不到了。这是茶马古道的源头,以前留下的关帝庙、学堂等,今天都还有遗迹可以考证,还有很多碑刻等,这充分的展示了易武的文化之丰富。

四、易武茶在当今的地位

易武,作为古"六大茶山"之首,它应该扮演什么角色?高照教授给出的是"王者风范",这个提法也无可厚非,我改一下把它叫做普洱茶"王者风范,品牌代表"。因为云南每个茶区都有它的代表,每个茶有它的美妙之处。所以,才会导致茶叶市场上消费者的不同的认可,或追老班章、冰岛、昔归等都是可以理解的,这个很正常的。千家茶,千家味,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普洱茶。所以说,没有哪一款普洱茶全部包含了所有的普洱茶的特点。丰富多彩,这是云南的民族文化特征,也是普洱茶的特征,也是云南人文、地理、山川的特征。所以叫普洱茶的"王者风范,品牌代表",这是一个大的商标,是一个大的名词。易武茶,它代表的肯定是贡茶品质。

刚才几位专家也说到,作为贡茶要必须达到几个条件才能称为贡茶。现在,我想补充一点,贡茶除了品质好以外,一定要有特点;特产就是要有特点。这个特点不能丧失,如果丧失这个特点,就无法做成贡茶了。这次网重磅推出的"易武贡茶传习2008-2013作品展"的这六款茶,都是同一茶厂生产的,它的路数,口感、风味都是一脉相承,都是传统的全手工打造的茶品。这就是传统的价值所在,我们喝了"2008-2013"六款茶就足以证明,普洱茶之所以让人着迷的、神魂颠倒的内在文化价值所在和陈韵价值所在。

五、易武茶的未来

我个人的想法,跟徐亚和老师刚才讲的有点不一样。刚才很多专家也说了,我们要做标准化。我是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地方文化史的,重点是研究茶文化的。在长达三十多年的研究中,我觉得云南的特点就是丰富多彩,民族众多,地理极其复杂,气候不一样,导致人文地理、历史发展不一样。我们云南,民族那么多,每个民族都有它原生的文化。普洱茶的文化也是一样,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我们要面对市场的挑战,像刚才徐亚和老师所言,大家都在进步,我们怎么往后退,我觉得这个"前进"和"后退"根本不是一码事。我们传承传统不是在后退,只有继承保留发扬传统才是最大的进步。有哪一个民族可以忘了自己,不继承自己的历史,突然就跨越到先进民族?只有美国发生这样的奇迹,其他国家都没有。而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古代发展到今天没有间断的这么一个民族,这么一个国家。印度的断了,巴比伦的断了,古希腊的中断了。只有我们中国的文明没有中断,难道我们要去把它中断吗,愿意去中断吗?

所以,易武茶的传统历史就是我们不能中断的,这是继承当年做贡茶的精髓--传统的全手工石磨制茶工艺,这不是随便抓两把叶子来炒炒、揉揉、晒晒就成了,它是历经几代人研究出来的相当严格的传统工艺。在这看似质朴的传统工艺里蕴含着相当复杂的道理。我举个例子,就说"357"这个数字,谁能破解得了?过去我们只当它是一个计量单位。一件茶有六桶重十五公斤,两件三十公斤,刚好是云南小种马的载重量,在茶马古道上它不会碰到悬崖,也不会两匹马蹭翻。而且,它暗藏着三十六天罡数,七十二地煞数。我就是用这个方法才做出"普洱金花"的,虽难说有什么科学性,就是我悟了"357"这个数字。我在普洱茶熟茶的发酵当中就是靠对这三个数字的破解,产生了宝贵的"金花"。

结合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我们把七子饼茶,过去的"四大天王"福元昌号、同庆号、同兴号、宋聘号,还有比较有名的"安乐号""车顺号"等老字号搞清楚。每一个老字号都有他们制茶的特点,我花了很长时间一一来破解他们的制作方法。比如说"宋聘号"压的饼相当的紧,而且在压制的平的那一面上还形成凹槽,是防伪标志?不是,是在压的过程中造成的。而同庆号的饼比较的松一点。福元昌号的比较适中一些,但饼型的表面还是有区别的,在拼配的方法上还是有区别的。说起拼配,在那时没有机械操作制茶,我们基本上比较认同的是靠口感比较均衡协调来做这个东西。今天有些消费者盲目追山头,被错误的引导,不仅认山头,还认村寨。所以我们现在把山头茶改为寨子茶,不再提山头茶,因为山头茶太大了。要提山头茶,就说是拼配的。而提寨子茶,还要说是哪一家哪一户做的,这样做下去有意思吗?但是有意思的是,把易武茶在贡茶引领下的这种精致,非常有文化内涵,有加工技艺传承的这一种历史的价值给它挖掘出来。

再者,易武茶的传统一定要继承延续下来,这个不能变。如果它变了以后,普洱茶就没有根了。六大茶山是普洱茶文化发展的根,七子饼的发祥地,这是第一土特产,或者说是"王者风范"的根根所在。所以我们也做了一些事情,保护这些古老的茶庄不被现代化的茶厂所挤垮,并取得了省里有关部门的认同,让三十几家小茶庄得以保存下来。这些我们都写在书里面。像我们配合张顺高老师编撰的《普洱茶百科全书》,还有配合其他专家编写的《云茶大典》,都把这些载入里面。未来怎么发展呢?作为贡茶,就是要把它真正的最优秀的加工技艺品质保留下来,以贡茶为荣,一定要好好的保留易武茶的特色,我们要保留的必须是传统的方法。所以,我觉得如果传统与现代两条发展路线能分开走,要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县,"中国茶叶第一乡"--大渡岗,"中国贡茶第一镇"--易武镇都没问题。现代化的做茶路线,就是跟着时代的步伐走,与时俱进,就是做天下人都可以喝的茶,进入超市,或做各种市面上以及网上都能买到的茶。那么像易武、老班章,冰岛等山寨山头的全手工打造的传统茶呢?就是保护好优秀的传统。我们要做成七个"品",即有历史品、文化品、品饮品、收藏品、增值品、奢侈品和贡茶品的茶。早在两年前,我这七个"品"的提出就得到很多茶友的响应。

这次"易武贡茶传习行"活动,刚才网倪兵总经理说这个"行"很重要。孔子说"知要行,行而后知"。它是互相结合的,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所以,这个"行",我们今天第一次发起"易武贡茶传习行"活动,在活动的启幕式上第一次讲,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到更多的地方去讲(指到全国各地宣讲易武贡茶文化)。讲的最终的结果是做到一个"实现",实现什么呢?实现创新,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我们的这个活动就是要创新,如果不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天天空谈,是不"行"的。这个活动就是"行",就是实践,就是创新。要走进民间,走进大众,贴近生活。搞这种活动,不能只是学者间的高谈阔论,而要走进消费者,走进更多的爱茶人当中。这就是创新民族品牌,创新我们的易武贡茶品牌,创新普洱茶的"王者风范",只有这样做才能够真正的保护传统品牌。

如果贡茶被打倒,如果易武茶被否定了,那么,我们的普洱茶的历史文化就会被掐断。所以,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的是什么呢?一个老班章带动一个布朗山,后来是勐海,形成追风的关系。一个冰岛带动了勐库一带。而易武,它有这么厚重的历史,有这么好的历史品牌,还有贡茶,怎么没有把勐腊县六大茶山这些茶区统统带动起来?当某些茶的价格高得离谱的时候,易武这边的茶还保持它那种平民性。按理说来,我们的易武茶,特别是有"贡茶"水平级的茶,应该价格更高。但为何没有做到,这是因为市场上的某些茶的品质下降了,把易武搞乱了。在前些年,普洱茶古树茶热最先是从易武茶开始的。也就是说2000年左右,台湾人进入以后,易武茶被发现了。后来大量的人都来做假易武茶,使易武茶的声誉下降了。

所以今天把贡茶推广出来,把传统发挥出来,把贡茶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表现出来,把工艺传承下来,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易武茶的品质做上去。我们不求所有的做易武茶的企业都有共识,都来好好的做。但是像刚才徐亚和老师说的那样,我们做好我们自己。今天我们做这件事,我相信网倪兵先生以及易武古镇茶厂陈正荣先生,和我们这些专家也好,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要把易武茶做好,通过这个贡茶文化的推广把我们的易武茶带出来。所以,我在这里祝愿,此"行",此讲,此举,今后对普洱茶会有帮助的。祝愿普洱茶做得更好,就像高照教授说的"边疆人民的生活也就更好"。(原题:从少数民族文化的角度谈易武茶文化在当代的发展)

谢谢!(3月5日)

特注:此文为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茶叶高级评审员蒋文中在"2014易武贡茶传习行新闻发布会暨易武贡茶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网记者艾文华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多关于茶的内容,请点击茶相关资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