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周重林:茶与酒——水与火的交融

发表于:2025-01-22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2日,一篇在敦煌发现的《茶酒论》,写出了茶与酒的纠葛与暧昧。作者王敷的生卒年代还有很大争议,但大致在晚唐到宋初这段时间。这个时候,茶已经发展到了能与酒抗衡,陆羽的初衷得以实现,但或许令他意外的是,这些故事都


一篇在敦煌发现的《茶酒论》,写出了茶与酒的纠葛与暧昧。作者王敷的生卒年代还有很大争议,但大致在晚唐到宋初这段时间。这个时候,茶已经发展到了能与酒抗衡,陆羽的初衷得以实现,但或许令他意外的是,这些故事都不发生在他定义的"茶产区",而是在"域外文明"中获得了令人兴奋的价值。

在《茶酒论》的序里,王敷说"窃见神农曾尝百草,五谷从此得分;轩辕制其衣服,流传教示后人,仓颉致其文字,孔后阐化儒因,不可从头细说,撮其枢要之陈,暂问茶之与酒,两个谁有功勋?阿谁即合卑小,阿谁即合称尊?今日各须立理,强者先饰一门。"

下面的争论读来饶有趣味:

茶乃出来言曰:诸人莫闹,听说些些。百草之首,万木之花,贵之取蕊,重之摘芽,呼之茗草,号之作茶。贡五侯宅,奉帝王家,时新献入,一世荣华,自然尊贵,何用论夸!

酒乃出来:可笑词说!自古至今,茶贱酒贵;单醪投河,三军告醉。君王饮之,叫呼万岁;群臣饮之,赐卿无畏,和死定生;神明歆气,酒食向人;终无恶意,有酒有令,仁义礼智。自合称尊,何劳比类!

茶谓酒曰:阿你不闻道: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蜀川蒙顶,其山蓦岭;舒城太湖,买婢买奴;越郡余杭,金帛为囊;素紫天子,人间亦人;商客来求,船车塞绍。据此踪由,阿谁合少?

酒谓茶曰:阿你不闻道:剂酒乾和,博锦博罗;蒲桃九酝,于身有润;玉酒琼浆,仙人杯觞;菊花竹叶,君王交接;中山赵母,甘甜美苦;一醉三年,流传今古。礼让乡闾;调和军府,阿你头脑,不须乾努。

茶谓酒曰:我之茗草,万木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黄金;名僧大德,幽隐禅林;饮之语话,能去昏沉;供养弥勒,奉献观音;千动万动,诸佛相钦;酒能破家散宅,广作邪淫;打却三盏已后,令人只是罪深。

酒谓茶曰:三文一瓯,何年得富;酒通贵人,公卿所慕;曾道赵主弹琴,秦王击缶;不可把茶请歌,不可为茶交舞;茶吃只是腰疼,多吃令人患肚;一日打却十杯,肠胀又同衙鼓;若也服之三年,养蛤蟆得水病报。

茶谓酒曰:我三十成名,束带巾栉,蓦海其江,来朝今室,将到市铺,安排未毕,人来买之,钱财盈溢,言下便得富饶,不在明朝后日,阿你酒能昏乱,吃了多饶啾唧,街上罗织平人,脊上少须十七。

酒谓茶曰:岂不见古人才子,吟诗尽道:渴来一盏,能生养命。又道:酒是消愁药,又道:酒能养贤,古人糟粕,今乃流传,茶贱三文五碗,酒贱盅半七文。致酒谢座,礼让四周,国家音乐,本为酒泉,终朝吃你茶水,敢动些些管弦!

茶谓酒曰:阿你不见道:男儿十四五,莫与酒家亲。君不见生生鸟,为酒丧其身。阿你即道:茶吃发病,酒吃养贤,即见道有酒黄酒病,不见道有茶疯茶颠?阿阇世王为酒煞父害母,刘伶为酒一死三年,吃了张眉竖眼,怒斗宣拳,状上只言粗豪酒醉,不曾有茶醉相言,不免求首杖子,本典索钱,大枷盍顶,背上抛椽,便即烧香断酒,念佛求天。终生不吃,望免迍邅。

两个论争入我,不知水在旁边。

水谓茶酒曰:阿你两个,保用忩忩?阿谁许你,各拟论功!言词相毁,道西说东,人生四大,地水火风。茶不得水,作何相貌?酒不得水,作甚形容?米曲干吃,损人肠胃,茶片干吃,只粝破喉咙,万物须水,五谷之宗。上应乾象,下顺吉凶。江河淮济,有我即通:亦能漂荡天地,亦能涸煞鱼龙,尧时九年灾迹,只缘我在其中,感得天下钦奉,万姓依从,由自不说能圣,两个何用争功?从今已后,切须和同,酒店发富,茶坊不穷,长为兄弟,须得始终。若人读之一本,永世不害酒癫茶疯。(《敦煌变文集》卷三)

茶酒之间,有大量的俚语俗语,好比像今天的相声表演,令人啼笑皆非。茶和酒各执一词,激烈争辩,竞相抬高自己,贬低对方,最后水出来打圆场,说不管茶酒,都少不了水的作用,因此劝两人休战,相互合作。

《茶酒论》有着非常强的总结性,我们不妨从出身、经济价值、性能功用与文化属性上做一番比较。

比较出身,茶避实就虚,取草木之本,取不可获得一面,物以稀为贵。酒则更其实用,激发其军士的豪气与胆气。相传古有良将,得到别人赠送的一箪酒,为了表示与部下共享,把酒倒在河里,让兵士从下游取水饮之(唐•李善注引《黄石公记》)。这个故事引发了不同的版本,一说这是秦穆公故事,秦穆公讨伐晋国,来到河边,秦穆公打算犒劳将士,以鼓舞将士,但酒醪却仅有一钟,有人说,即使只有一粒米,投入河中酿酒,也可使大家分享,于是秦穆公将这一钟酒倒入河中,三军饮后都醉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勾践在伐吴国前,越中父老献美酒于勾践,勾践将酒倒在河的上流,与将士一起迎流共饮,士卒士气大振。今天绍兴市鲍家桥至稽山中学有段河就叫做"投醪河"。越国为了鼓励生育,生小孩送酒,也说明酒的稀缺性。

比较经济价值。酒指责茶最多的,就是"茶贱酒贵"。确实,浮梁歙州买茶之类的,都是唐代才出现的,再说,茶带来的财富其实是茶马贸易中才发挥出来,更大的贸易规模,要到清代才凸显出来,比如微商大盛魁商号的出现,垄断非产茶地贸易,清代对英国的茶叶出口,茶马古道贸易等等,这都取决茶独特的产地特点。酒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之物,很难实现大规模运输,也难以形成一个公共的饮酒文化圈。

茶能增加财富,但酒却消耗财富。对比一组当下的数据,2009年全国白酒产量为706.93万吨,2010年全国白酒产量为890余万吨(同比增长约27%)。通常酿造1斤白酒需2斤到4斤粮食,由此2010年全国酿造白酒消耗的粮食达34千万吨(约600亿斤到800亿斤),2010年,在"七连增"的基础上,全国粮食产量10928亿斤(折合54641万吨),因此,2010年全国酿造白酒消耗的粮食数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六左右。据海关总署数据,2010年全国进口玉米157万吨(约31.4亿斤)、进口小麦120万吨(约24亿斤)。我们国家粮食并不充裕,民间多有限制白酒产量的呼声,同时,高档白酒引发的腐败问题也令人深思。

比较功用性能。酒能养身,能调剂人的感官,引发才思,能消愁,能息讼,酒有国家和社会礼仪之道;酒能伴歌伴舞,是气氛的营造物,适合群聚;但酒会破财,酒色一旦结合,就会引发社会问题,酒有社会性。

宋•王溥《唐会要》卷二十六《乡饮酒》里说,唐开元六年重拾贞观年间的乡饮酒礼,"初颁乡饮酒礼于天下,令牧宰每年至十二月行之……各备礼仪,准令式行礼,稍加劝奖,以示风俗",饮酒要讲究仁义礼智,尊卑有序,这是古老的传统,《礼记•射义》里说:"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不然,总有人无视家庭,饮酒无度,危身败德。

酒体现出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控制、引导和规范,茶展现的则是自我的内省与冥思。

茶近佛,近幽人隐士,适合独处,在社会之外,谈不上有国家礼仪之道,更多是洗涤内心,茶不会带来相反的癫狂,也不会引发社会问题。比起酒的大海量,茶严格地控制杯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酒告诫,大量饮茶和酒后饮茶其实并不好。《神农本草经》则说,茶苦寒,能降火。

在文化属性上,我们可以这样总结:茶宁静、淡泊、隐幽,类似水传达的意向和精神,茶是内向的;而酒热烈、豪放、辛辣,更类似火传达的气质和精神,酒是外向的,他们在不同的人那里体现出不同的品格性情和不同的价值追求。

酒火属性的背景放到唐代,更有令人信服之处,烧酒的出现,更加增加了酒火属性的一面。酒是液体,放在今天看来,即便是啤酒,也很少有人把之与水联系起来。酒,更多是与粮食相关,鉴别真假酒的一个民间经验也是,把酒放于双手之间,来回摩擦看其能否闻得到粮食的味道,这同样是取其火属性的一面。其实《神农本草》里就说酒辛辣、大热的一面,陶弘景注解说,酒乃大热之物,冬天河水都结冰,但酒不会冻结,酒的火属性冠绝众物。古代鉴定酒的度数,会用火来烧测。

茶不一样,古往今来的与茶有关的文字,反而有一大半是论述水的。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中国文化源头的另一个源头。

记得梅尧臣打趣道:"烹新斗硬要咬盏,不同饮酒争画蛇。从揉至碾用尽力,只取胜负相笑呀。"相当一部分人,从《茶酒论》中去寻找儒释道的归属,仿佛非得要坐实才能安心,抢夺江山的毛病败坏了文字带来的乐趣,倒是民间文学吸收了《茶酒论》的精髓。明代冯梦龙《广笑府》卷八把《茶酒论》的故事浓缩了下,写了一篇小品文,很好玩,很有趣。

茶贬酒自夸道:"战退睡魔功不少,助成饮兴更堪夸。亡家败国皆因酒,待客何如只饮茶。"酒不甘示弱,反击道:"瑶台紫府荐琼浆,息讼和亲意味长。祭祀筵宾先用我,何曾说着淡黄汤?"也是二者争论不休的时候,水过来劝解说:"汲井烹茶归石鼎,引泉酿酒注银瓶。两家且莫争闲气,无我调和总不成。"

敦煌变文中还有一篇《高兴歌》(后附),写出了除了酒,天下无事之兴奋状态,可以看作是民间的饮酒态度。喝酒的人希望有酒如海,有肉如山,天天狂饮,夜夜烂醉。管什么千贯家产,隋珠赵璧;管什么孔子郑玄,刘伶毕卓;管什么酒令章程,礼教法规;管什么道德文章,功名利禄……。从行文来看,不像是出自士大夫之手,而是像民间的歌谣之类,大胆而直白地表达了对酒的热爱。

而许多民俗学者在《茶酒论》中发现这类故事题材广泛性,他们从古代印度、希腊寻找多元文明的接触点,亦从中原、西南、江浙等地来找到故事的传播路线。就茶本身来说,同样存在着一个传播问题。如果王敷是敦煌人,那么可以肯定西北一带在唐代就已经广泛喝茶,并对茶有着深刻的见解。

云南是世界茶的原产地,但四川却是中国茶文化的中心发源地,加上视茶为血肉的藏区西藏,便形成了被茶马古道六君子称呼为茶文化大三角核心区域(也许还应该包括贵州、湖北、湖南)。

从唐开始,四川一带茶文化传入当时的政治中心陕西,随后向西北游牧民族传播,茶叶促进茶马贸易,增强了民族之间的多向度交流,又形成了地势最高民族众多路线异常复杂的横断山脉茶马古道文化路线。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载,唐德宗建中年间: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也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渑湖者。"这段有趣的材料,导致了两种不同的解释,那就是赞普喝茶还是不喝茶(这涉及到藏区何时饮茶以及是否由文成公主带茶入藏的问题),我要提供的是第三种解释:炫耀。

同是饮茶,各地风俗以及品饮方式不尽相同,但都能找到其同源、同构以及互感之处。茶作为财富之象征,好比海贝之于中国历史悠久的内陆王朝一样。在今天那些西北民族中,茶依旧是财富的象征之一。想想吧,藏族八思巴治理下的蒙古帝国,茶砖是法定货币。

回鹘与大唐开始茶马贸易之时,回鹘人仰慕陆羽的《茶经》,提出愿意以1000匹马换一本《茶经》,但当时做交易的人根本没有听过这个与这个书,消息传到朝廷,朝中大臣一样无人知晓。最后还是诗人皮日休献出了一本手抄本《茶经》,解决了朝廷的燃眉之急。

酒是任何地方都能生产之物,但茶不一样,茶只有中国的南方才能生产,这也是茶马贸易之根本。北京大学汪锋博士根据不同地区的语言比较,发现茶在中国各民族之间存在一个共同的大中华文化圈,而酒则没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圈,有的只是区域性。如果我们以今天中国的著名的白酒产地四川、贵州为例,也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些白酒的生产地,都伴随着各种粮食的传播而大兴。当然,也有人说,酒同样对水有依赖性。

另一个茶酒之争,流传在藏区,藏民的《茶酒仙女》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觉:

一座叫"恋旧意想城",城中有个国王叫"同族王",在一次王臣饮宴上,国王令侍者多上茶,后献酒,以茶代酒。为此引起了酒仙(具乐甘露)对茶仙(智慧仙女)的嫉恨。于是酒仙向国王呈词,竭力夸耀自己的家世和身世。她自称乒天界的甘露,作为高贵的礼品来到人间,养育众生的青稞是她的母亲,糌粑是她的兄长。她为国王和臣民带来了温暖和幸福,并攻击茶仙是从东方支那来的流浪汉,要求国王和臣民戒掉这"血红色的饮料"。

茶仙听了十分气愤,同样炫耀自己高贵的身世,自称是天界如意宝树的后代,生在天竺是菩提,长在支那则是茶树。并引用了许多历史典故,证明饮酒的危害,要求国王把''酒魔"驱逐到大海彼岸。茶酒激烈争辩的时候,国王出面判决,公正地评论了茶酒的功过,并劝茶酒仙女亲密合作,为民造福。(转引自张鸿勋《敦煌俗文学研究》,又见郎吉《敦煌汉文卷子《茶酒论》与藏文《茶酒仙女》的比较研究)

从《茶酒论》到《茶酒仙女》,茶酒的对话,只有字句的差别,大意基本一致。茶说,"只有我才能使名僧大德欣然。使他们神智清醒,勤奋修行,增进智慧",而酒呢,"饮一碗,烦恼心起,手摸刀柄,口乱言语;饮二碗,丢掉了理智谨慎心,产生种种诡计邪念;饮三碗,全然忘记罪孽;饮四碗竟勾引女仆、女商和娼妓;饮得再多,犯下了十不赦罪。"

类似的《茶和盐的故事》讲述了一对恋人,生时不能相守,于是死后分别化为盐与茶。因为藏族人们煮茶时放盐,这对恋人也就朝朝暮暮在一起了。藏族饮茶放盐的习俗也因为这个小故事而被赋予了浪漫的色彩。

在西南贵州贵州兴仁布依族,同样有茶酒之争。

一天,茶和酒在一起吟诗争论,都说自己了不起,别人总是不行。

茶说:"在人们的生活中,我的贡献最大。"说完,随口吟道:一杯浓茶水,提神撵瞌睡;两杯清茶水,助人吟诗对;三杯香茶水,待客我为最。"

吟完,对酒说道:"哪像你那样,对人只有害处没有益处。"说完,又随口吟道:"三杯酒下肚,讲话就糊涂;五杯酒下肚,发疯又呕吐;七杯酒下肚,祸民把国误。"

酒听了茶的数落,很不服气,说:"在人们的生活中,你的贡献哪有我的贡献大!"说完,也随口吟道:"两杯茨藜酒,助兴精神抖;三杯糯米酒,结亲交朋友;四杯高粱酒,宴客我为首。"

吟完,对茶说道:"哪像你那样,专供那些懒汉聚在茶馆里偷闲聊天,说别人长短!"说完,又随口吟道:"一杯浓黄汤,懒汉最欣赏;两杯清黄汤,说别人短长;三杯淡黄汤,消磨好时光。"

当茶和酒正在争论得展劲时,井水走来听到了,就很和气地对他们说:"你们不要争了!在人们的生活中,你们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各的贡献。你们要晓得啊,人们总不能成天光喝茶,或是成天光喝酒呀,就像人们既想听铜鼓,也想听唢呐;既想听月琴,又想听洞箫;既想听木叶,也想听山歌一样,这样,人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呀。再说,我们大家要紧密的团结,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也才能为人们做出贡献啊!比如说,要是茶叶没有我,能泡成清香的茶水吗?要是糯米和粕没有我,能酿成醇香的酒吗?我要是没有茶叶、糯米和考曲的配合,还不是一杯白水?"说完,也随口吟道:"茶叶无水煮,干嚼涩又苦。米粕无水调,哪有酒味道?无米籼茶水,白水难待客。"

吟完,又说道:"至于那些醉鬼和懒汉,是他们自己不检点和不知羞耻的恶果,我们是没有责任的。"

茶和酒听了井水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再也不相争了。从此,他们各自默默地为人们做着应有的贡献。(讲述者:黄利国(布依族),转引自张鸿勋《敦煌俗文学研究》)

茶在传统的中原之外少数民族地区,丰富、鲜活,这种一开始少数人的饮品,历经数代东征北伐而被顽固地保留下来,成为世界上第一的饮品。士大夫们加入后,也只是固执地把那些少数人的论述更加固执地重申了一遍。

/周重林,《》出品人。

特注:《》51普洱网》授权网登载。

更多关于茶的内容,请点击茶相关资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