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熟茶的地理故事
香港和广东
广东、香港一带是普洱茶最大的消费和贸易集散地。尤其是香港,从二十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普洱熟茶不但已经成为港人的日常饮料,香港茶商还大量出口普洱熟茶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也可以说是普洱熟茶的现代发源地和推广基地。由于公路、铁路和海运的现代化,从云南原产地通过广西运到广东、香港,或者经缅甸、越南运往香港、广东的普洱茶所需时间大大缩短,在抵达之后已经远远不能完成自然发酵的过程。而在广东、香港(以及东南亚、欧美)一带的消费者中,早已形成了饮用普洱熟茶的习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茶商只好将由云南运抵的普洱茶装仓,等待普洱茶完成自然发酵过程,变成熟茶,再进行出售。
而即使这样,装仓后的普洱茶完成发酵的周期也是很长的,这根本满足不了现代商业运转周期的需要。于是,一些茶商想方设法,用人为的方式加快了普洱茶发酵的过程,这就是发明了所谓的"湿仓陈化法"。具体方法即是自行摸索设计了一套人工潮变工序,将云南新绿紧压茶放入人为控制的潮湿仓库处理,以人工环境加速云南新绿茶紧压茶的陈化后发酵过程,将新茶("生普")快速陈变成普洱熟茶。
在普洱熟茶的历史上,广东、香港一带所用的"湿仓陈化法"用人工的方式较快地加速了普洱茶后发酵的过程,改变了普洱熟茶长期沿袭的纯粹自然发酵方式,丰富了普洱茶的制作工艺。但这样的方法,虽说快速,据说也需时大约四年,依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于是,又有茶商继续尝试改进普洱熟茶生产的技术,用云南茶青加水渥堆,翻堆数次,再装仓存放。这样的方法已经非常接近今天所谓的人工渥堆技术。用这样的技术生产的普洱茶,据说已经能够把生产周期缩短到60天左右。后来,这种生产技法传到广东,广东也开始用这种技法生产普洱熟茶。但用这种技法生产普洱熟茶一次渥堆的茶青不能太多,依旧满足不了现代大工业大规模生产的需要。
昆明
普洱茶产业本身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普洱熟茶的生产能够进入短周期大规模生产的阶段。而传统的普洱茶制作方法已经日益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历史非常奇妙,普洱熟茶的现代性制作工艺,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得以突破。那是1973年夏的一天,云南的昆明茶厂接到了一份来自香港的订单。香港茶商想要的是"红红的"普洱茶,而由于多年的封闭,昆明茶厂的人竟然不知道他们要的茶是什么茶。香港人就拿出了他们想要的样品,那是广东生产的普洱熟茶。昆明茶厂当然不知道怎么生产这种茶。于是,当时昆明茶厂的厂长吴启英一行就到广州去学习,结果,广州的茶厂保密,吴厂长一行一无所获。
广州之行让吴启英等人非常郁闷,却也激起了他们想要改进普洱茶发酵工艺的强烈愿望。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办法只有一个--不断地尝试。经过不断失败和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可行的方法,最后拿出了合格的产品。普洱熟茶的现代人工渥堆技术就用这样的方式诞生了。1975年,利用这项技术的普洱熟茶开始正式生产,发酵时间由自然发酵的几年、十几年缩短到约四十五天就可以完成。吴启英女士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又不断的对这一技术加以改进,成就了今天现代优良品质的普洱熟茶生产方式。运用这一技术进行生产,终于能够满足普洱熟茶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普洱茶现代化大生产的技术瓶颈得以突破。而吴启英女士也因为发明了现代普洱茶的人工渥堆技术而被誉称为"现代普洱茶之母"。
当然,这一说法依旧存在争议。有的说法就认为,吴启英他们发明的所谓人工渥堆技术其实还是从香港和广东传过来的。许多事实说明,在这一技术诞生之前,在广东和香港,除了"干仓陈化法"和"湿仓陈化法"之外,已经在使用类似于人工渥堆技术的方法生产普洱熟茶。甚至在李拂一先生的记录中,云南勐海一带的民间,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用给茶青加水发酵的方式生产普洱熟茶。但即便如此,吴启英对普洱熟茶生产的贡献依旧不容忽视--是她和她的同仁们第一次发明了一种可控的,基本排除了偶然性的,能够大规模,短周期进行生产的普洱熟茶生产技术。正是这一技术的诞生,标志着普洱熟茶的历史进入了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时代。